瘦西湖名稱的來歷,是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的壹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壹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清嘉慶二十年(1815)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此後這裏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光緒年間恢復了壹小部分。五亭橋。小金山。
1980年代又恢復了二十四橋、熙春臺、卷石洞天等景點。
揚州,是江蘇省下轄的壹個地級市。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景色秀美,城市建築多古風。全市總面積6653.81平方千米,市區總面積988.81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457.19萬,其中市區人口115.13萬人。揚州南臨長江,北接淮安、鹽城,東聯鹽城、泰州,西與天長、南京、淮安交界。擁有長江岸線80.5千米,沿岸有儀征、邗江、江都;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長143.3千米。揚州市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東經119度26分、北緯32度24分。2005年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9月13日舉行,《2005年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排行榜正式發布。揚州全國排名第27位。生活質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東莞、上海、北京、杭州、珠海、寧波、蘇州、廣州和廈門。江蘇***有11個城市上榜,分別是蘇州、無錫、常州、南京、揚州、連雲港、南通、鎮江、徐州、泰州、淮安。
公路:寧通高速公路、潤揚長江大橋、京滬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等。
寧啟鐵路:揚州始發北京、西安、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
1982年揚州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中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1998年,揚州被評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
瘦西湖 個園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 大明寺(鑒真紀念堂) 京杭大運河 揚州八怪紀念館 漢廣陵王墓 唐城遺址 東圈門汪氏小苑
特產
紅燒獅子頭 富春包子大煮幹絲 醬菜 牛皮糖 揚州老鵝—鹽水鵝 揚州炒飯
瘦西湖位於揚州城北,座落著風景秀麗的國家AAAA級風景區--瘦西湖風區。“三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風景區,惟揚州有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瘦西湖開挖蓮花梗新河,直通平山堂。當時揚州的壹些鹽商,為了迎奉乾隆南巡,在湖之兩岸爭相建築,大而樓臺亭閣,曲室回廊;小至壹花壹木,壹竹壹石,無不別出心裁。據《水窗春囈》卷下記載:“自北門抵平山,兩岸數十裏樓臺相接,無壹處重復。尤其妙者,在虹橋迤西壹轉,小金山矗其南,五亭橋鎖其中,而白塔壹區雄偉古樸,往往夕陽返照,簫鼓燈船,如入漢宮畫圖。
五六七諸月,遊人消夏,畫船簫鼓,送夕陽,醉新月,歌聲遏雲,花氣如霧,風景尚可兼隨蘇杭也。”
清代瘦西湖***有二十四景,沈復在他的《浮生六記》裏曾作過這樣的描寫:“行途之風景,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如此。其妙處,在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壹,聯絡至山,氣勢俱貫,觀其或亭或臺,或墻或石,或竹或樹,半隱半露間,使遊人不覺其觸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斷難下手。”這就是前人對清代揚州瘦西湖風景的寫照。揚州的風景和名勝,都薈萃於瘦西湖的環抱,十裏湖光,園林相接,連綿不斷,形成壹條漫長的風景帶。它的特點,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島嶼、土丘,加以人工的修飾,構成壹個山水環抱,儀態萬方的湖上勝境。
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馬可?6?1波羅說過:“泛舟湖上,為居民遊覽之良法。”舊時的揚州曾是“十裏林亭通畫舫”,蕩舟遊園,這是揚州的壹大特色。早在清代,揚州以花船為業者甚多,其時有歌舫、酒舫、樂舫、詩舫、燈舫、菜舫、膳舫、歌舞舫等。目前,各種畫舫雖未恢復舊觀,但湖上已有花船蕩漾,小者如木船,大者如畫舫。畫舫分隔為前庭、後庭和中堂三個部分。後庭為唐代七翹角屋頂,上復琉璃筒瓦,舫柱雕花,四面窗花別致,好似壹座小型的古典建築飄浮水面。每艘畫舫可載遊客20余名。遊人透過花窗,可觀賞“壹路樓臺”和“十裏亭園”景色。每當月滿時,遊人往往喜愛乘舟夜遊。月下的瘦西湖,晚風漫拂,花木飄香,燈光點點,笑語聲聲,槳兒輕輕地蕩,船兒緩緩地飄,歌兒悠悠地唱,人兒微微地笑,乘著皎潔的月色,陶冶高尚的情操。
如此湖光水色,無怪現代散文家郁達夫遊瘦西湖後說:“瘦西湖的好處,全在於水樹的交映與遊程的曲折”,那五亭橋“比王鰲玉蝀,雖則短些,可它卻是東方建築的古典趣味。”香港壹位人士寫詩贊道:瘦西湖“纖細如壹握楚腰,在楊柳風裏,甩開綠色的水袖,裊裊婷婷,舞出千古風流”!
瘦西湖景點珠連:紅橋修禊、長堤春柳、梅嶺春深、賞月勝境、湖心釣臺、蓮花浮水、白塔晴雲、四橋煙雨、二十四橋等,它們猶如壹顆顆明珠,鑲嵌在瘦西湖這根玉帶上。正如詩雲:“西湖彎彎水迢迢,兩岸綠柳夾紅桃,畫舫輕移拔綠水,湖中西子更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