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晉文化八大旅遊文化品牌

晉文化八大旅遊文化品牌

晉文化八大文化品牌是指:華夏之根、佛教文化、黃河之魂、晉商故裏、邊關風情、關公故裏、古建築瑰寶、太行神韻,是三晉八大旅遊文化品牌。山西作為中華文明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地區之壹,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開始,與中華文明相連達五千年。它的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文明進程從未停止,影響深遠。文物3.5萬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之首。山西歷史文化的整體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滲透和影響。“中華文明主題公園”、“古代東方藝術博物館”、“中國社會變革與進步智庫”三大特色,構成了“中華文明看山西”的深刻內涵和豐富文化底蘊。

戰國時期,韓、趙、魏分晉,迅速成為三個強國。在那個諸侯割據、百家爭鳴的特殊歷史時期,韓、趙、魏的活動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進程。三晉之地,上演了李悝變法,魏文侯變法,西門豹治國,張儀天下,騎射,圍魏救趙,長平之戰精彩絕倫。

秦漢以來,山西書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輝煌篇章。從某種角度來說,山西的歷史就是壹部民族融合的歷史。山西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與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遊牧經濟碰撞對接的前沿地帶。山西壹直扮演著民族大熔爐的角色,譜寫了民族融合的輝煌篇章。

在古代,中原各國因其經濟文化優勢而被稱為華夏,其他與之相鄰或生活混亂的民族則被視為戎狄蠻族。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西戎被秦所滅,、被金所滅,被齊所滅。懷、夷小國大多被楚、魯所滅,戎狄蠻夷逐漸接受了更為先進的華夏文化,逐漸融入華夏。西漢時期,通過武力進攻、親商等政策,促進了與匈奴的民族融合。東漢時,北方草原大旱,匈奴壹分為二。南匈奴隸屬漢朝,遷至山西汾河流域。建安之初,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居於山西,共約二十萬人。晉朝時期,民族融合規模再次升級,匈奴四次大規模依附其上,移民部落多達19種,尤以太原為甚。與此同時,山西還生活著羯族、鮮卑族、羌族和苗族。十六國時期,山西是當時矛盾集中的地區。各族群相互支配,戰爭不斷,但民族文化融合也愈演愈烈。三晉文化因為民族融合而豐富了新鮮血液,各族人民在漢化過程中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宋明時期的大淮移民是中華民族勤勞、愛國、思念祖先的精神象征。據學者考證,南宋時期就有來自山西的移民,但明初洪武、永樂時期的移民規模大、次數多,達到20多次,歷時50年。明朝廷在洪洞槐樹下設局駐地,登記移民,發放川資券。住司入關後,由後軍都督府護送,在各省各縣定居。移民不僅來自洪洞,而且遍布山西全省。目的地特別廣,覆蓋全國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國槐已經成為移民聚集地的象征,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後代都把國槐認作自己的祖籍。

元末明初,中原地區的江淮戰爭連綿不絕,極大地破壞了生產力,傷亡無數,毀了城垛,毀了農村,水旱災害,蝗災,淮北、山東、河北、河南、湖北等地10人死亡。“百人掉隊,千裏無鴉。”"春燕回來時無家可歸,光禿禿的土地遠在千裏之外."但由於山西地勢險要,周邊省份的戰亂很少波及山西,省內大部分地區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富裕。為了鞏固政權,恢復生產,明朝廷采取措施,以移民和墾荒為中心振興農業,並將洪洞縣廣濟寺定為移民安置地。槐樹移民想盡辦法在各地鋤刺設市,漸漸地人多了,百貨店滿了,百姓沒菜了,為各地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人移民後代,外出海外謀生。近代以來,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以大槐樹為祖籍,緬懷先輩的辛勤勞動,寄托對國家和家鄉的熱愛。廣濟寺前種植的中華槐樹與移民緊密相連,成為移民的根,祖先的代名詞,激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山西東伊泰作為天險,西、南以黃河為天險,北以長城天險。太行、衡山、五臺、太嶽、中條山、呂梁六大山脈縱橫起伏。在丘陵和盆地遍布的時期,山地和高原相互連接,地勢險峻,關隘眾多。形勢自然,地表山川自然。依此,居高臨下,冀魯豫平原可出東門。

5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戰爭在河東解州爆發。黃帝族先後打敗了顏地族和九黎族,形成了中華民族。古代戰爭遺址有戰國末期規模最大的長平之戰,著名而富有傳奇色彩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曾經震耳欲聾、屍橫遍野的金沙灘古戰場,埋葬著漢代數千名戍邊將士的殷珊漢群,至今保存完好的代縣楊家將祠堂、寧武宋建寧化古城、新老廣武城等。戰國時期廉頗、李牧等眾多古代名將;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三國中的關羽、張遼;唐代尉遲恭、薛:宋代的楊曄、楊家將、狄青都是陜西人。它們和長城壹起詮釋了民族的歷史,鑄造了民族的靈魂,是山西乃至長城取之不盡的文化之源。古老的太行-古老的人類文明。太行山是人類歷史的不朽豐碑。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中華民族的始祖顏地神農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變革。太行山又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神農嘗百谷”、“糧王墾荒”、“參魯農耕”、“夷射九天”、“神女補天”等神話傳說都發生在這裏。相傳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堯、舜、禹都曾在此居住。女媧活動的主要舞臺在山西太行山區,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女媧遺跡。如在長治天臺山,有女媧“煉石補天”的“瞭望屋頂”;晉城浮山北谷,有女媧“煉石補天”的“瓦黃洞”;長子送廬山,有女媧“精衛填海”遺跡;歷城廣智有女媧的“瓦黃廟”等。

太行山歷史悠久,不僅有古老的人類文明,還有豐富的文化寶藏。太行山兩側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留下了皇帝、將軍、達官貴人、文學巨匠、宗教名人、能工巧匠的足跡。“我扔掉我的食物棒和杯子,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我的匕首,我徒勞地窺視四個方向。我將渡過黃河,但冰嗆渡船將爬上有雪的太行山。”唐代詩人李白曾吟誦過《難行》這首詩。三國魏翔曹操在北伐途中,也寫下了“北進太行山難,羊腸彎,車輪毀”的蒼涼悲嘆。先人的感知,給太行山增添了幾分神秘和遼闊。從山西解州的涿鹿之戰到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從晉國的藩屬到東周的創建,從春秋時期晉國的分裂到三晉,從長平之戰到秦的統壹,跌宕起伏的歷史劇在山西依次上演。歷史的凝固使得山西地面上的古建築占全國的72%,而這72%中有80%以上在太行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