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有壹句話叫“朝廷亡,明朝亡。”這句話是後來的歷史學家總結出來的,確實有其道理。這並不是說孫傳庭有多兇,主要是說孫傳庭的本性。前期以訓練有素的軍隊打不成氣候的流民,他毫無壓力,但後來李闖成了氣候,他就出不了力了。孫傳庭傅復出後的站臺和當年袁達虛張聲勢如出壹轍,做了壹個“五千平沖”。這和袁崇煥用來忽悠皇帝的“遼五年太平”是壹樣的。但即便如此,死在朝廷,死在明朝的真正意義是,孫傳庭率領的軍隊是唯壹直接效忠大明皇帝的,也就是崇禎年間唯壹可以調整的。
孫步倒臺後,崇禎再也動不了軍閥部隊了。像吳三桂這樣的軍閥,根本無視崇禎的命令。此時明朝有百萬大軍,卻只能坐等北京破。當然也有人說孫傳庭是被崇禎逼死的,但是這句話沒有錯。雖然孫傳庭用壹封給平臺的信忽悠了崇禎,但是面對李自成的時候,孫傳庭知道自己有幾斤兩兩,而且兵力不足,而且都是新兵,所以想堅守潼關,等待時機。但是崇禎皇帝坐在中央,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迫孫傳庭打仗。結果,唯壹的指揮軍隊被廢除了。如果崇禎不搞微觀操縱,明朝還有希望。如果孫傳庭從潼關阻擊李自成的農民軍,那麽就會出現下面的情況。
從1644的整體情況來看,崇禎皇帝的情況並不是很差,比很多幸存下來的歷史朝代都要好。首先地盤,湖北,有左良玉鎮守的幾十萬軍隊,以他的實力,農民軍想在湖北鬧事,基本不可能。這樣可以保證湖北不會丟。雖然他在裏面有點王者的味道,但是只要大神崇禎皇帝還在,他是不會聽命令進攻的,但是保護自己的命令還是可以遵守的,畢竟對於自己來說。同理,吳三桂雖然沒有左良玉野心大,但他的關寧鐵騎依然可以守住山海關,守住遼東。
而李自成在無法突破潼關的情況下,大概是為了慢慢稱王,積糧,與崇禎和談。畢竟李自成甚至去了北京,想和崇禎皇帝和談。這個時候,只要崇禎同意李自成和談,加強大同防禦,就能很好的阻止清軍再次入關。可以說,只要堅持到1650左右,天氣會轉暖,饑荒會過去,整體形態會發生根本改變。但是朱由檢,這個“微觀大師”,明朝最後壹個皇帝,崇禎皇帝,顯然搞砸了。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