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以來參加全國美展,有《鹽撲》、《富春江》、《山弓》、《河讓》、《千帆迎曉》、《錢山》、《上海的春天》等。《富春江畔》、《童軍山望桐廬》、《住在林腳下的僻靜處》、《奇峰松秀》曾在國外和香港展出,並被收入繪本。
反映紅軍長征的作品《大渡河》、《瀘定橋》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而描繪祖國大好河山、春色遍長城、廬山、黃山的作品現藏人民大會堂,《二萬五千裏李龍》、《茶山風光》、《控訴地主》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英業平認為:“用筆深情。“愛”這個詞經常被人們忽略,不容易說清楚。其實中國畫壹直都是講‘筆感墨趣’的。這裏‘筆’字和‘情’字連在壹起,蘊含著深刻的含義。用筆的感覺來源於表達對象的感覺,也反映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如果作者對表現對象沒有感情,那筆尾也不可能有感情。所以畫畫不僅是靠技巧,更是靠情感。”從舊時代走來的應業平,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壹直處於不惑之年。它迎盛世,觀念更新。不斷湧現的新事物總能引發他的創作激情,用傳統筆墨謳歌時代變遷成為他勤於探索的自覺行動。他走出畫室,深入生活,與人民共命運,思想變了,畫風也變了。
從他數以千計的期數速寫中,不難看出他已經擺脫了舊程序的束縛,筆墨技法日趨成熟和完善。壹些古人從未涉及的題材和壹些現代人視為危險的形式敢為人先,他運用自如,不露豁口。《廣州遊記》中的輸電塔和巨型吊車,《桐廬遊記》中的豐收稻田、農民新居和河岸,《常熟遊記》中新建的廠房,《井岡山遊記》中的敬老院和盤山公路,《黃浦江上的萬噸巨輪》、《蘇州河兩岸的工業區和建築》都刻畫得準確,描寫得生動。20世紀60年代,英業平創作了大量的毛澤東詩畫,將領袖的深邃詩意與祖國的壯麗山河巧妙地結合在壹起,筆墨豪邁,色彩豐富,氣勢磅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主要作品有《婁山關》,描寫了紅軍毀營、拔寨、破關、克敵制勝的史詩般戰鬥歷程。畫面上,霜林盡染,山高路險,壹名紅軍戰士站在懸崖上吹響行軍號角,浩浩蕩蕩的紅軍隊伍策馬前行,奏響凱歌。精美的淺鋒畫,生動地體現了“雄關鐵如路,今朝始壹步”的大無畏豪氣。
寫於1966的《萬山紅遍》是壹種清高而深遠的手法的結合,山巒重疊,起伏跌宕,直瀉而下,溪水叮叮當當,霜雪覆蓋的森林,盛開如春花,赭紅色,溫潤奪目,虛實相間。
《萬山紅班》作於1965,潑墨形式,筆力遒勁,墨色濃郁,濃墨重彩,感人至深,山路登頂,百舸爭流,氣勢磅礴,充滿真實力量,彰顯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涵。
《登廬山》,取元人之筆法,速寫揉和,壹氣呵成,塗以青綠色,意味十足,以草書題寫毛澤東七律詩,詩、書、畫相得益彰。
《稻浪》這幅畫描繪了農民們在崇山密林下喜氣洋洋地收割新米。稻浪滾滾直入眼簾,富於裝飾趣味,生動地襯托出“我喜歡看萬頃稻浪,各地豪傑都在襯托夕陽”的雋永詩意,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壹。
藝術作品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變遷的“晴雨表”。在應野平的作品中,描寫革命聖地和遺址的題材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光是井岡山就有很多畫。井岡風光以樹為主,遠近錯落,濃墨重彩。遠處紅頂建築與青綠色調的對比十分強烈,山中的古跡巍峨高聳,凝聚著人們對艱苦歲月中艱苦奮鬥的深刻記憶。其他作品如馬爽石、朱砂沖、黃洋界、茨坪新貌等,或有情景、有韻律,或寫實、或藝術,技法多樣,效果奇妙。
應野平曾朗誦過《情真意切春深》這首詩,欣賞過他的作品《毛主席故居》,能深切感受到它的豐富意蘊。明媚的春光中,前去瞻仰的人們依次進入,遐想著。故居前的池塘,春波蕩漾,青松遠山,生意盎然,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如此真摯的紅色經典作品,堪比北方同樣以紅色經典畫作聞名的大師李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