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詩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於近體詩的壹種形式。絕句來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名稱大約起於南朝。各家對其解釋並不壹致,有人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絕句起源於漢魏六朝的樂府短章,其名稱可能來自六朝文人的“聯句”。文獻記載,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章作詩的風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壹首整詩。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壹絕”,而絕句的稱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壹絕,這個觀念是自然形成的,從《詩經》以來,絕大多數詩都是以四句為壹個段落。《詩經》裏的詩,大多數是四言四句,古人稱為“壹章”。漢魏時代的詩,以四句為全篇的很少,故沒有必要把四句的詩定壹個詩體名詞,即四句壹絕還沒有成為規格。
但在較長的詩篇裏,四句壹絕的創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晉宋以後,由於民間歌謠的影響,詩人喜歡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現了五言四句的小詩。齊梁以後,四句壹絕成為詩的規格,並給以“絕”的名稱。在南朝時代,“斷句”、“短句”與“絕(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