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杜甫,孟浩然,蘇軾的詩

杜甫,孟浩然,蘇軾的詩

分類: 文化/藝術

問題描述:

越多越

解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壹生寫下了壹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壹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壹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壹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壹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壹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壹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壹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沈郁頓挫。這裏的沈郁是指文章的深沈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壹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新安吏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暮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嚎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關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壹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

婦啼壹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孫有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壹作固)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壹作致此)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垂老別

作者: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無家別

作者:杜甫 文章來源:lingshidao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壹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只壹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十年戎馬暗南國,異域賓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見否,人今疲病虎縱橫。

望嶽

作者: 杜甫

西嶽嶙曾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壹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登樓

作者: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題張氏隱居

作者: 杜甫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余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玉臺觀

作者: 杜甫

浩劫因王造,平臺訪古遊。

彩雲蕭史駐,文字魯恭留。

宮闕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傳有笙鶴,時過北山頭。

梅雨

作者: 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茅茨疏易濕,雲霧密難開。

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回。

新秋

作者: 杜甫

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壹葉風。

幾處園林蕭瑟裏,誰家砧杵寂寥中。

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

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

參考資料:

wensou/a53

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竈初開火,仙桃正發花。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題義公禪房

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壹峰秀, 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 方知不染心。

臨洞庭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醉重陽節。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壹丘嘗欲臥,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誌逐年衰。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壹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蘇軾

《江城子·密州出獵》

[原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隨從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沈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麽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品評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壹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壹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誌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壹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

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於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壹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壹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參考資料:

webhosting888/read--tid-126979-fpage--toread--pag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