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民風民俗作文

民風民俗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麽妳知道壹篇好的作文該怎麽寫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風民俗作文1

 現在最近的節日就是清明節,就說說它的風俗吧。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這壹天裏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要忌使針,忌洗衣,有壹些地區婦女忌行路。而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而清明節又名踏青節的原因是,那時正好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季節,也正好是人們春遊又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在這個節日裏,有些人擁有了親人在身邊的那種親切感,有些人擁有了春遊時接近大自然的那種歡悅感,讓我們祝福所有的人吧。

 過年期間,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門拜年的、老人做壽的,竹馬獅燈隊會在主人家玩得更起興、更滑稽,時間也更久。玩的花樣更有針對性,會敬稱為:三星拱照、騎龍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壽之類。主人招待更客氣、更豐盛。由於表演的時間長,白天沒玩夠,晚上會有繼續表演,引來村內村外更多人的觀賞。所以,春節期間我們老家壹帶的孩子都喜歡成群結隊,爭先恐後地追趕著舞獅隊,跟著看舞獅、看唱戲,就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動。

 故鄉的民俗濃郁,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頭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為了家鄉人生活乃至生命的壹部分。每逢春節,我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不光是為拜年,更是為去品嘗家鄉這醉人的風情啊!

 在我的家鄉——常德,有著十分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我的家鄉有著壹種獨特的美食——魚糕。每逢佳節,大家總會拿出魚糕來品嘗。它在家鄉人民的眼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壹種象征。

 家鄉還有壹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們都會齊聚在壹起,開壹個小型的“跳蚤市場”,大家可以隨意采購別人的農產品。整個集市活動要開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間,大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希望來年的時候能有個好收成。

 在這幾天的時間裏,大家也都沒有在幹農活了,全村人都會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年有了個好收成。

 壹年又壹年,家鄉變了模樣,但在遊子們的心中,“家鄉”的情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民風民俗作文2

 我的家鄉位於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裏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裏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裏,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於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壹,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壹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壹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裏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遊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壹;《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在蒙古族有壹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的時候,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的時候,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向

 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妳壹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壹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壹起幹杯。怎麽樣?聽了我的介紹,妳們是不是和我壹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民風民俗作文3

 歡歌笑語辭舊歲,載歌載舞迎新春。農歷正月十四,舞鋼市壹年壹度的花社大賽在溫州路北段拉開帷幕。我作為壹個小市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美好的場面咯!

 壹大早,媽媽就喊我起床,說是要去看花社,我壹聽見“看花社”三個字,就快速穿上衣服,吃完飯,和弟弟、媽媽、爸爸壹路小跑來到那兒,鑼鼓喧天,彩帶飄揚,放眼望去,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溫州路那寬闊的路面也變得有些狹窄,依次被人們圍出了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圈子。

 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到人最多的壹個圈子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鉆了進去,“我們幼兒園!”我驚呼道,怪不得這個節目這麽吸引人,原來這個節目都是些小娃娃們表演的,他們壹個個濃妝艷抹,穿著鮮艷的表演服,有的踩高蹺,有的舞獅子,還有壹個七品芝麻官,最搞笑的就要數他了!只見他的臉上長了兩撇翹翹的胡子,穿著鮮紅的官服,表情誇張,舉止幽默,走起路來,大搖大擺,仿佛他真的是壹個了不起的大官壹樣,讓人笑彎了腰,人們不時地對他指指點點,竊竊私語,有的還不停地舉起手機來拍照,留下這美好的瞬間。

 今年的節目特別豐富,不但有劃旱船、扭秧歌、舞龍燈、扇子舞、高蹺等,還有精彩的雜技表演,他還是我們老家武功鄉的參賽節目,我和弟弟擠到臺前,津津有味地看著。

 其中有壹個節目的名字叫“吞鋼球”,這個名字聽起來都嚇人,我心裏想:“鋼球能吞下去麽?吞下去會怎樣?”終於開始了,只見表演人先圍著舞臺轉了幾圈,伸伸腿,彎彎腰,做了熱身運動,然後拿出了壹個鋼球,並讓在場的壹個小朋友檢查了鋼球的真偽,最後,他讓小朋友把鋼球緩緩的放入他的嘴中,他做了吞咽很困難的樣子,臉憋得通紅,我正擔心著呢呀,很快他把球吞了下去,臺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他又調整呼吸,踢踢腿,做出用功的樣子,只聽“呸”的壹聲,沒吐出來,又吐了幾次。還是沒吐出來,我真擔心他會不會出什麽事兒,心也七上八下,仿佛要跳出胸膛。終於,他用盡了全身力氣,才把它吐出來。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表演結束了,我對爸爸說:“我終於知道我們老家為什麽叫武功了,”妳知道嗎,對了!就是武功鄉裏面有很多會武功的人呀!哈哈!我也是其中壹員吧!

 花社比賽不僅給美好的節日帶來了喜慶,而且為這個傳統佳節畫上了壹個耐人尋味的句號。

民風民俗作文4

 滿族餑餑,滿族的民風民俗。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壹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壹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菜肴。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壹桌,席間主人端上壹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腸是滿族人宴請親友的壹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下鍋,開鍋後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很高。現在沈陽的那家館白肉血腸,風味絕倫,深受消費者歡迎。

 涮火鍋是最為典型的'滿族飲食。這種飲食與當年滿族人遊獵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不論是原始的滿族火鍋,還是如今華夏大地隨處可見的現代火鍋,吃起來都會令人聯想起"劈啪"作響的山林篝火,聯想到"吱吱"作響的小吊鍋。可以說滿族火鍋是如今風靡全國的火鍋老祖。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酸湯子是滿族傳統食品。秋季新糧成熟之後,農村幾乎家家泡酸湯子。將新打下來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發酵,然後用清水沖洗,將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後,過濾去渣皮,即成湯面。食用的時候,鍋內燒開水,用特制的湯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壹團湯面,用右手擠壓,擠出的湯子條直接入鍋煮熟,撈出來後,拌入肉炸醬、雞蛋醬或蔥花醬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

民風民俗作文5

 每到過年,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在自家院子裏觀看舞龍了!舞龍是要預約的,過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貢品準備好,在家裏激動地等待龍燈的到來。經過漫長的等待後,大年初壹終於到來了。舞龍的人壹到,我們就高高興興地跑到院子裏觀看,龍還沒開始舞,院子裏的人就激動的不得了。鞭炮響起了,龍也開始飛騰,鞭炮放得越響,龍也舞得越歡!

 “喲呵·……”只聽領隊壹聲吆喝,龍頭擡起來寓意龍醒了。然後身子也壹點點地動了起來,隨著劈裏啪啦的鞭聲,龍開始飛騰了。鞭炮燃起縷縷輕煙,巨龍在這雲間飛騰。周圍的小孩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大人們臉上也都洋溢著快樂。爺爺拉著我的手,在龍的身體下鉆來鉆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飛起來了壹樣。

 鞭炮聲越來越響,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卻又止不住那種興奮的感覺。只見壹位身穿黃袍、手持龍棒的老先生走到龍頭前,雙手作揖,嘴裏念念有詞,雖然壹些句子沒聽懂,但他那莊嚴鄭重的樣子讓我大氣都不敢出。接下來,只聽他身後的壹群人“嘿"的壹聲,鞭炮越發地響了,滿天都是煙花。龍也舞得更歡了,龍頭跟隨著“龍珠”的人,旋出壹個又壹個優美的弧線,龍身隨著鑼鼓的節奏,壹圈圈地旋轉,時而俯沖,時而昂首,場面甚是壯觀。

 當龍尾和龍頭相對時,也就是高潮時,我們紛紛拿出煙、肉、魚、雞、鴨這些準備已久的貢品,莊重地放到前面那張大的黃色桌子前擺好。聽姥姥說,人們之所以這樣敬龍、愛龍,是因為傳說龍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災賜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權勢。所以它可以讓天下有九年水災,七年旱災。但是我們如果敬重它的話,它也可以保佑我們幸福平安。所以人們覺得龍有威可敬,有德可懷,便著意求龍祛禍布福。大人們紛紛領著小孩子們虔誠地磕頭作揖,心裏默默地祈禱著新年新氣象。

 “砰!”隨著壹聲巨響,壹朵巨大的煙花散開,金色的陽光映襯著,仿佛化成了千萬條新的希望墜落下來。剛才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壹大堆紅布條,說是能保平安。平安誰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壹窩蜂地擁了過去。

 那條黃色的龍圍著院子遊走了壹圈,又遊向別處了,我們當然是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也跟著那條可以保平安的龍走到另壹個地方。但不論走到哪裏,人們對它的喜愛是不變的,對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遠不變的。

民風民俗作文6

 今天是4月4日——清明節,我和媽媽還有姐姐壹起去替先祖上墳,這壹天的天氣有點陰沈,像要下雨的樣子,讓我想起了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句。壹路上,我看見許多人手持菊花、還有鞭炮、冥幣……壹些燒給祖先的東西,而我則和媽媽壹路找著姥姥的墳,那裏的墳可真多,有祖墳(就是整個家族的墳)。

 到了姥姥的墳以後,我們先燒香,接著再把準備好的冥幣燒給姥姥,願姥姥願姥姥在天國裏得到很多的錢,買東西給自己吃,買自己衣服穿,買小轎車開……等等壹些要買的東西。到最後我像姥姥祈禱祝願我的成績步步高升,壹年四季不感冒,鼻煙也不要經常犯,而姐姐已經高三了,今年就要面臨嚴峻的考試了,當然希望考個好的大學啦!!每年上墳都是這些程序:壹、燒香。二、燒冥幣和壹些天國用的東西。三、叩頭。四、燒鞭。這也是對死去的親人壹種紀念吧。

 想著想著,我就想起我小時候姥姥還沒有去世的時候。那時的姥姥雖然滿臉皺紋,頭發都白了,但還是會很慈祥的對我們下壹輩的人笑,姥姥慈祥的笑,給我從小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那笑,使我忘掉膽怯;她那笑,使我感到親切;她那笑,使我由衷的感到長輩對下壹倍的關心…………

 從小,姥姥對我們就非常的關心,愛護,姥姥家後院有壹大片菜地,每年她都會種壹些青菜、桔子、地瓜、豆子,收成以後,都會分壹些我們這些下輩人,所以,我和媽媽每回去姥姥家的時候,回來時,都會提壹些姥姥菜園子裏的菜回來,那壹段時間,我就非常有口福,因為我有姥姥種的好吃的菜,所以我非常喜歡姥姥。但是姥姥在前幾年去世了,當時我非常傷心,因為,我再也看不見姥姥那慈祥、溫馨而又親切的笑了,再也吃不到姥姥種的香甜可口的菜了,再也看不見姥姥了,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話,又浮現在我的耳邊,每當想起這句詩句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那些離我們而去到天國的親人,總是不禁的想起他們,想起他們的對我們這些人的好,而這些人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我們會每年4月4日去看他們,替他們掃墓,也算是壹種寄托哀思吧!

民風民俗作文7

 過年嘍!過年嘍!新的壹年又來到了。小朋友們,妳們知道過年是有怎樣來歷嗎?有怎樣的習俗嗎?哈哈,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相傳以前,有壹頭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這天,村裏的人們便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人們準備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壹個乞討老人。鄉親們誰都顧不上這位乞討老人。只有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借宿壹夜,定把‘年’攆走。”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還傳來了“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年”最怕紅色、火光和鞭炮聲,只能夠狼狽逃躥。第二天,人們回來之後,村裏依然安然無恙。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每家每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這種風俗越傳越廣,最後成為了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節日——春節。知道了過年的來歷,就讓我們再去了解壹下紹興人是怎樣過年的吧!在紹興,壹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裹粽、撣塵、殺雞宰鵝、曬魚幹、醬豬肉,準備新年的衣裳,購買贈送親友的禮品。

 臘月二十三晚上,每家每戶都要送竈神上天。送竈神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壹個祝福的吉日,這是壹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紹興人叫祝福菩薩,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人們都說,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撣掃、洗刷得幹幹凈凈。

 大年夜,首先要給祖宗分歲,就是祭祖。祭祖之後,壹家人就會聚在壹起吃年夜飯,年夜飯所備飯菜是最為豐盛的壹餐。年夜飯後,就是“辭歲”,小孩向長輩行禮,長輩將事先用紅紙所包的錢幣分發給晚輩,俗稱“壓歲錢”。在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有些人會燃放爆竹,俗稱放關門炮仗。有些人則嬉戲娛樂,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稱守歲、坐長命夜,據說坐長生夜可以保佑長生不老。

 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在新年舊歲交替壹個月裏,人們就是這麽忙碌著的。

民風民俗作文8

 去年寒假我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姥姥家在農村,春節年味很濃,貼春聯,放鞭炮,吃年糕,但我最喜歡的是看扭秧歌。

 大年初二,姥姥姥爺壹大早就起了床,掃幹凈院子裏長長的甬路,放上大圓桌,擺上瓜子花生、香煙、糕點和熱騰騰的茶水,然後大人們高興地聊著天,我和妹妹則興奮地歡蹦亂跳,時不時跑到門口張望。今天秧歌隊第壹個來我家拜年咧!

 終於鳴鑼開道的鑼鼓家什響起來了,壹會兒就看見壹群穿著花花綠綠服裝的大媽、老奶奶向我家走來了,我和妹妹向著院子裏的大人們喊:“來啦!來啦!”壹位老爺爺走在最前面,壹進了院子,就雙手拱拳,說:“過年好!過年好!”姥姥姥爺忙迎了上去,也說:“過年好!”然後熱情地招待他喝茶吸煙。

 壹只煙後隊長令下:“開始!”鑼鼓響起來了,時而輕,時而重,時而慢,時而快。秧歌隊員們隨著鼓點扭了起來,她們左手揮著五顏六色的手帕,右手搖著鮮艷的扇子,有時排成壹字長龍,有時又分成紅綠鮮明的兩列。當她們的手帕和扇子壹起揮向空中時,天空中像飛起了壹只只的彩蝶。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了,淘氣的大孩子們都爬上了墻頭。姥姥也迫不及待地想跳了,她跑進屋,拿出了扇子和手帕,也加入了秧歌隊,還不時和有的隊員逗著跳,引得大夥直樂。慢慢地慢慢地,鑼鼓聲停下來了,胖胖的姥姥筋疲力盡了,可也和姥爺笑開了懷。

 這時壹個精幹利索的小夥子拿起鼓槌有力地敲了起來,兩個鼓槌忽高忽低,上下翻飛,加上鑼聲的配合,真像鞭炮炸開了花兒,連躲在巢裏過冬的喜鵲都被驚得喳喳叫著沖向藍天。終於,所有的聲音都停下來了了,姥姥姥爺忙不叠地請大夥坐到圓桌前休息,大家吃著糕點,聊著天。

 我問媽媽:“為什麽過年要扭秧歌?”媽媽告訴我:“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北方漢族人辛苦壹年了,為了慶祝豐收,娛樂鄉親,大家組織起隊伍唱歌跳舞。敲鑼打鼓則是要嚇走壹切妖魔鬼怪,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逐漸地,就成為了現在的秧歌。清朝時,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了。”原來這紅火熱鬧的秧歌還有這樣悠久的歷史呢!

民風民俗作文9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裏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麽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

 有句俗話說的好: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不過話說回來,東北那裏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壹樣吧!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裏,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麽臥室、什麽客廳、什麽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壹墻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壹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壹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通過壹根鐵管子給輸送到臥室,用來取暖。

 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壹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床(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壹種又長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床下有壹條空洞,是用來連接廚炊的。這樣壹來,當外面在做飯時,妳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麽愜意的壹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臥室了。富裕壹點的人家,還會有壹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麽豬肉燉粉條什麽小雞燉蘑菇什麽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

 再說,東北哪裏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脫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麽來上壹段,既不需要舞臺,又不需要服飾。可以壹邊哼哼歌曲,壹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壹段,說不定心情會多雲轉晴呢!最後,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

 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說的好:壹方水土養育壹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民風民俗作文10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迎著歡聲笑語,我們迎著劈裏啪啦鞭炮聲,我們迎著滿心的期待,我們來到了想念已久的祖國大地——湖北.大年初二我們在襄陽觀看了古城墻、米公祠、古隆中。現在我把它們給妳們介紹介紹吧!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樊城內,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人稱“米襄陽”。米芾很喜歡收藏硯臺。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深受到人們的愛戴。在他離任去世後,建米公祠以示紀念。

 古城墻位於襄城區境內,原築於漢初,略呈正方形。其東南隅有仲宣樓、夫人城等。城垣周長7.6公裏,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它雄偉壯觀,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其中讓我記憶最深的還是古隆中,談起古隆中大家肯定都想到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他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的丞相、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字孔明,他17歲-27歲在古隆中隱居。幼年失去了父母,後隨叔父至荊州,17歲叔父亡,便來到襄陽隆中苦讀,被稱為“臥龍”。 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了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壹統天下的謀略,使劉備茅塞頓開。進入隆中以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綠樹成陰的樹木,我們繼續往裏走 ,就看到了雄偉壯觀的古隆中大門,這大門很獨特,由三個門組成,正中間是個大門,大門上印著三個紅艷艷的大字---古隆中;兩旁各有壹個小門,三個門中間有兩根柱子,上面寫著壹幅對聯,上聯是"三顧頻頻天下計",下聯是"兩朝開濟老臣心"。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三顧堂,這可是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那裏有壹塊浮雕:諸葛亮和劉備相對行禮,張飛卻雙眼圓瞪,眉毛倒豎,壹副氣鼓鼓的樣子。疑?那邊怎麽有壹口六角形的井?原來是諸葛亮在這打水用的,現在它還是那麽清澈見底,被光壹照還是那麽波光粼粼,使人嘆為觀止。

 其實人生下來不是什麽都懂的,就像愛迪生說過天才,百分之壹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人不能沒有先天的靈感,也不能沒有後天的努力。讓我知道了做什麽事都要肯下功夫,只有我們先付出,才能得到壹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