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壹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壹例。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壹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麽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遊不遠沿岸邊駛下壹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沈吟壹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妳壹人,人太少,可再稍候壹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壹焦急,趕忙說道:“妳能渡過我壹個,就算妳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妳能有多重,壹只船不止裝壹人,除非妳是鐵鑄的。”話壹落音,壹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麽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壹看,面前立著壹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壹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侍女泥塑為宋代塑像,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有43尊之多,為聖母殿最著名的藝術品。邑姜居中而坐,神態莊嚴,鳳冠霞帔,雍容華貴,強烈地表現出皇後的儀容與風采。其他彩塑侍女像有的捧飲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樂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身材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這些侍從都是根據秦制度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書),唐宋因襲其制,各有專職,身份、性格無壹雷同。她們或幽怨、或憂郁、或慍怒、或哀思,神態自然逼真,面目俊俏可愛,造型生動,眉目傳神,表達出被禁錮深宮,身心備受摧殘的宮女的強烈不滿情緒。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題材的平淡,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塑造了具有豐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國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參天古樹周柏,老枝縱橫,盤根錯節,位於聖母殿左側,相傳為西周時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左右兩株,同年所植,故稱齊年古柏。壹株為東嶽寺西南的長齡柏,高15—16米,幹粗2米余,形似卷龍,葉如濃雲,挺拔壯美。另壹株就是聖母殿北側的齊年柏。可惜有壹株在清朝道光年間被砍伐了。剩下的壹株,橫臥如虬龍,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聖母殿左側。北宋歐陽修在慶歷三年(1043年)來到晉祠題寫詩句:“地靈草本得余潤,郁郁古柏合蒼煙。”明末著名書法家博山也在樹旁留下“晉源之柏第壹章”的名筆。晉祠古木眾多。樹齡最長、最負盛名的是植於周代的兩棵柏樹與漢、隋、唐的三株槐樹。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在晉祠難老泉亭上方,有壹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後橫遭婆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後桶,名為嫌臟,實則存心刁難。壹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壹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壹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壹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壹試,果然靈驗。這個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壹次她趁獲女回娘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湧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娘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壹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裏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壹株,幹老枝嫩,蒼郁古樸,獨具壹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幹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壹年(公元1756年)農歷三月廿壹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壹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裏喊著:“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壹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為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松,老槐壹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為多年長睡而碰巧蘇醒的緣故。 晉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難老泉。整個泉系,形成壹組的建築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張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還有“南海眼”的難老泉亭,然後是水母樓。難老泉素有“晉陽第壹泉”之譽,泉水自懸甕山下的巖層湧出,潛流十多米,從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龍口註入水塘,看似白練飛舞,聽如鳴琴合奏,構成晉祠八景之壹的“難老泉聲”。是晉水的主要泉源,流量1.8立方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兩渠。因它晶瑩澄澈,冬暖夏涼,暢流不斷,終年生生不息,所以北齊時有人取《詩經·魯頌》中的佳句“永錫難老”,命名為“難老泉”。 難老泉水世世代代澆灌晉祠附近的千頃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的豐饒景象。因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水溫恒定,水質優良,所以晉水澆灌出的晉祠大米,米質晶瑩,顆粒飽滿,口感香醇,回味無窮,是與天津小站大米齊名的米中極品。泉源上有北齊天保年間所建水母樓,頭層三間帶廊二層為三間。歇山式屋頂,內塑水母坐像及侍女。
難老泉的來歷,還有壹段動人的傳說: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裏地的金勝村,有壹個姓柳的姑娘,嫁給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壹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壹天只能擔壹趟。婆婆又有壹種脾氣,只喝身前壹桶的水,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不許換肩,折磨她。有壹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壹個牽馬的老人,要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臉風塵,看樣子是遠路來的,柳氏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把最後壹桶水遞給了馬。可是馬仿佛渴極了,喝完後壹桶水連前壹桶水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再擔壹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壹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就給了柳氏壹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只要把馬鞭在甕裏抽壹下,水就會自然湧出,漲得滿甕。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柳氏提心吊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後她就再也不擔心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甕裏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發現了抽鞭的秘密。又有壹天,婆婆破天荒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馬鞭在甕裏亂抽壹陣,水就洶湧噴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壹綹頭發往嘴裏壹咬,壹氣跑回古唐村,什麽話沒說,壹下就坐在甕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