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沔陽三蒸是什麽?

沔陽三蒸是什麽?

沔陽是江漢平原上的壹個大縣,歷史上包括今洪湖市,近年改制為仙桃市。這壹帶水面較多,物產豐富,為魚米之鄉。人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食俗,被稱為蒸菜之鄉。三蒸即三樣蒸菜,有的說指蒸魚、蒸肉、蒸雞,有的說指蒸魚、蒸肉,蒸丸子,有的說指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曾專門赴仙桃考察沔陽三蒸現狀的中國烹飪大師孫昌弼表示,“三蒸”最早指的就是蒸魚、蒸肉、蒸蔬菜。目前,在當地人家仍非常流行。

珍珠丸子是用肥瘦均勻的豬肉和魚肉做主料,剁成茸拌上雞蛋清,配胡椒粉、姜末等六七種佐料與濕澱粉調勻,用手擠成直徑五分錢大小的肉丸,放入篩內滾粘糯米後裝進小籠屜,在沸水鍋上用旺火蒸。蒸出的丸子色澤晶瑩潔白,米粒豎起似珍珠透明,肉丸軟糯松泡,味道鮮美。

蒸白丸,以瘦豬腿肉和魚作主料,更註重火功,其色澤乳黃,丸質軟嫩,油潤松軟。

歷史典故

“沔陽三蒸”源於何時尚無定論,但與沔陽是水鄉澤國有關。據記載,當時沔陽是:“壹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平民百姓吃不起粒粒如珠璣的大米,只有用少許雜糧磨粉,拌合魚蝦,野菜、藕塊投簞而蒸,以此充饑。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馳名湖北的傳統名菜。“三蒸”之壹的蒸菜,以蒸筒蒿為上品。

在民間有壹個傳說,說“沔陽三蒸”起源於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他主管後勤的妻子潘氏(壹說為羅氏)非常體察軍情(起義軍常行軍打仗吃夾生飯、鹽水菜,多有患消化道病癥者),在起義軍攻陷沔陽縣城後,為犒勞兵士,她親自下廚,別出心裁,將肉、魚、藕分別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裝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魚、藕味美質融,兵士嘖嘖稱贊。起義軍吃上這樣好的飯菜後,士氣大振,經常常打勝仗,柴桑壹戰,大挫元軍,促成了陳友諒在九江稱王之舉。

還有的傳說講,清乾隆遊江南,品嘗到了民間三蒸,蒸萊便進入禦膳坊,既而誕生了珍珠丸、珍白九等名貴蒸菜,這是“三蒸”的大發展。

清代、民國,武漢三鎮不少餐館掛“沔陽三蒸館”招牌。後來,“三蒸”發展到了北京。北京虎跑坊有餐館懸牌“湖北三蒸館”。據符號老人講,壹日,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在護衛簇擁下,途經虎跑坊,見“湖北三蒸館”,不知何謂“三蒸,便進館品嘗,大飽口福後題聯:壹嘗有味三拍手 十裏聞香九回頭。

  據介紹,早在清代,武漢三鎮就有不少餐館掛“沔陽三蒸館”的招牌,後來還把店開到了北京等其他城市,成為全國叫得響的“湖北三蒸”。 “蒸菜大王、獨數沔陽,如若不信,請來壹嘗”的歌謠就曾廣為傳誦。後來沔陽三蒸制作越來越精細、高檔,誕生了蒸珍珠丸、蒸白丸等名貴蒸菜,進入全國各地大小餐館。反倒是其傳統做法逐漸消失,除了仙桃及周邊小部分地區農家還保留外,餐館幾乎不做,而專門的“沔陽三蒸館”早在上世紀末就幾近絕跡。

沔陽三蒸傳統做法

將五花肉和青魚切成長5厘米見方的厚片,用布搌幹水分,加精鹽、醬油、紅腐乳汁、姜末、紹酒、雞精、白糖,壹起拌勻,腌漬十分鐘。再將蔬菜(可選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茼蒿、藕)等洗凈切段或切塊,和魚、肉壹起拌上粗米粉,與米飯入壹竹甑蒸,米飯放在最下面,蔬菜均勻鋪在其上,魚塊、肉片又次第放於蔬菜上。蓋緊甑蓋,旺火蒸40分鐘左右。

做法(壹)

原料:五花肉,草魚,粳米,青菜(根據季節不同,口味不同,自由調配),鹽、醬、紅腐乳汁、姜末、紹酒、雞精、白糖、桂皮、丁香、八角各適量。

步驟:(1)粳米洗凈控幹,放入炒鍋,在微火上炒三分鐘,微黃時,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鐘出鍋,磨成魚子大小的粉粒。

(2)將五花肉和草魚切成長5厘米見方的厚片,用布搌幹水分,加精鹽、醬油、紅腐乳汁、姜末、紹酒、雞精、白糖,壹起拌勻,腌漬十分鐘。

(3)將青菜(可選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同蒿、藕)等洗凈切段,或切塊,和魚、肉壹起拌上五香米粉,與米飯入壹甑蒸,蒸具是杉木小桶。

(4)米飯放在最下面,蔬菜均勻鋪在其上,魚塊、肉片又次第放於蔬菜上。蓋緊甑蓋,旺火蒸40分鐘左右。

做法(二)

原料:精選豬五花帶皮肉(最好是五花三層),先將肉皮燒除豬毛後清洗幹凈備用。精選鯇魚起肉備用。白蘿蔔切絲備用。

步驟:(1)將洗凈後的五花帶皮肉改刀成10公分長,0.5公分的厚片,用流水沖漂2小時以上,瀝幹備用。

(2)將生姜末,紅腐乳鹵,味粉,蠔油,料酒,胡椒粉,甜面醬,美極鮮醬油拌勻備用。

(3)將調好的蒸肉米粉用少許熱水泡發後與備用的五花肉充分拌勻,上籠蒸約90分鐘,扣盤即成,上面撒少許蔥花。(蒸肉因為所需時間長,可以提前蒸好備用。)

(4)鯇魚則可以出品時拌勻調好的米粉蒸好壹同出品。

(5)蘿蔔絲要用白米粉調味拌勻,出品時蒸熟連同蒸肉和蒸魚壹同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