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長安”借代朝廷.(“浮雲”和“日”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分別指奸佞小人和君王.)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
以船的壹部分“帆”借代船.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吳鉤”借代武器,“帶吳鉤”借代從軍出征壹事.
附:借代和借喻的區別
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壹事物代另壹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壹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2. 寫出古詩文中運用借代的詩句原發布者:仙人指路
古詩文中的“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借代”也叫“換名”,這樣的換名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壹、以特征來代本體 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用“朱門”代替顯貴之家。 ②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當官的而能夠不改變自己誌節的人,在全國這樣廣大地域中,有幾個人呢?) 用“縉紳”代壹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帶裏,所以稱作官的人為“縉紳”。縉,插;紳,腰帶。 二、以部分代整體 ①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個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以“摧眉”代低頭 三、以具體代抽象 ①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樂器、弦樂器,這裏代表音樂。 ②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遙想當年,劉裕率兵北伐,隊伍兵強馬壯,氣吞山河,如同猛虎。) 以“金戈鐵馬”來代精銳的部隊。 ③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藺列傳》)(藺相如只是憑著他能說善辯建立了功勞,但是地位竟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辯說。 四、以專名代通名
3. 文言文中常用借代詞語文言文中常見借代詞語
蕭墻”內部(宮殿裏的魯國君主) 萬乘”萬輛兵車(擁有壹支大軍的大國即齊國和楚國) 黔首:平民 阡陌:田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國君掌握帝位的
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 垂拱而治: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七廟、廟堂:朝廷 杏壇:教育界 杏林:醫道非凡或醫德高尚的人。 朱門:富貴人家縉紳:作官的人 摧眉:低頭 藩籬:邊防 紈絝:富家子弟桑梓:家鄉 明眸皓齒、娥眉:美女桃李:學生 社稷、軒轅:國家 南冠:囚犯
冠纓: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書香門第:讀書人家。
冠蓋、衣冠:世代作官的讀書人;
持戟、旌旗:軍隊 烽火、羽書、羽檄:多用來代指有關戰爭的警報或軍情消息 社稷、宗廟:國家 戎馬、幹戈、金鼓烽煙:戰爭
祝融:火災 寸管:毛筆 巾幗:婦女 絲竹:音樂 須眉:男子 伉儷:夫妻 嬋娟、嫦娥:月亮 汗(漢)青:史冊 桑麻:農事 白丁、布衣:百姓 傴僂、斑白、黃發:老人 總角、垂髫:幼兒 三尺:法律 膝下:父母
華蓋:運氣 函、簡、箋、鴻雁、劄:書信
杜康:代酒。 嬋娟:月亮。 萬鐘:高官厚祿披宮錦:考中進士中鼎:仕宦生涯山林:隱逸生涯
4. 含有“借代”的古詩句有哪些想當年,金戈鐵馬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金戈鐵馬代指精銳部隊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過零丁洋》幹戈代指戰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劉禹錫《陋室銘》絲竹代指音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代音樂晉陽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 ——《韓非子?難壹》社稷代國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範仲淹《嶽陽樓記》廟堂借指朝廷布衣之怒. ——《唐睢不辱使命》布衣代平民笑撚粉香歸洞戶,更垂簾幕護窗紗 ——賀鑄《浣溪沙?樓角初銷壹縷霞》粉香指梅花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 ——白居易《對酒吟》紅袖代指美女如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白成灰. ——李商隱《馬嵬》紅粉代指美女.痛哭六軍俱縞素,沖冠壹怒為紅顏. ——吳偉業《圓圓曲》紅顏代指美女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 ——曹雪芹《紅樓夢》須眉借指男子壹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劉禹錫《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桃李指學生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孟浩然《過故人莊》桑麻指農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代酒。
5. 關於借代的詩句1、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以傳說中發明酒的人“杜康”借代酒) 《短歌行》兩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釋義: 壹邊喝酒壹邊高歌,人生的歲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轉瞬即逝,逝去的時光實在太多!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心中的憂愁卻難以遺忘。靠什麽來排解憂悶?唯有豪飲美酒。
有學識的才子們啊,妳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沈痛吟誦至今。
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在原野吃著艾蒿。壹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麽時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憂思,噴湧而出不能停止。遠方賓客穿越縱橫交錯的田路,屈駕前來探望我。
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重溫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壹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
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裏才有它們棲身之所?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我願如周公壹般禮賢下士,願天下的英傑真心歸順與我。
2、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以“開府”代庾信,以“參軍”代鮑照)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 釋義: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地超出壹般人。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逸之風。如今,我在渭北獨對著春日的樹木,而妳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壹方,只能遙相思念。
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同桌飲酒,再次仔細探討我們的詩作呢? 3、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以“金戈鐵馬”來借代精銳的部隊)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釋義: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
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壹如猛虎! 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
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4、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借代整個船) 出自唐代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釋義: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5、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用“朱門”借代顯貴之家)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節選)唐代:杜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釋義: 那朱門裏啊,富人家的酒肉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這大路上啊,凍餓死的窮人有誰去埋葬!相隔才幾步,就是苦樂不同的兩種世界,人間的不平事,使我悲憤填胸,不能再講。
6. 含有借代的古詩例: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長安”借代朝廷。(“浮雲”和“日”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分別指奸佞小人和君王。)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
以船的壹部分“帆”借代船。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南園》
“吳鉤”借代武器,“帶吳鉤”借代從軍出征壹事。
附:借代和借喻的區別
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壹事物代另壹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壹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7. 含有借代的古詩例: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長安”借代朝廷。(“浮雲”和“日”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分別指奸佞小人和君王。)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以船的壹部分“帆”借代船。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南園》“吳鉤”借代武器,“帶吳鉤”借代從軍出征壹事。
附:借代和借喻的區別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壹事物代另壹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壹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