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繼續讀壹首盛唐人的七律,如下:
題衡陽泗州寺 張抃
壹水悠悠百粵通,片帆無奈信秋風。
幾層峽浪寒舂月,盡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漸搖青草外,鄉關誰念雪園東。
未知今夜依何處,壹點漁燈出葦叢。
? 《全唐詩》詩人小傳載,作者張抃,滑人。與張巡固守睢陽,城陷,死難者三十六人,抃其壹也。宋汪應辰作廟記雲:“初顯於湖湘間,後及江右,至玉山,皆祀之。”碑載詩壹首。張抃為張巡裨將,可見唐詩非文士之專能,可見唐詩之群眾基礎深厚。
? 1、解題
? 本詩題為《題衡陽泗州寺》,由此可知這是壹首題廟詩,古人有登臨攬勝後,留詩的習慣,而且頗為常見,至今很多古跡中還能看到此類詩碑。這首詩題的地方叫衡陽泗州寺,我查了壹下,現已不存,所以本人又去考證了壹下衡陽是否指現今的衡陽市,結果我發現在天寶時期,衡州郡剛好改為了衡陽郡,領衡、涪、嶽、潭、郴、邵、永、道八州。所以本人認為這裏的衡陽當指衡陽郡,而不是具體的衡州,主要理由為詩中的青草這個地名,這裏應該指青草湖,而青草湖所在嶽州剛好也在衡陽郡範圍。泗州寺,寺名中的“泗州”當指僧伽,其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又稱“泗州大聖”、“大聖菩薩”,江蘇南通狼山廣教寺的開山祖師,傳說是觀音的化身。生年不詳,圓寂於唐中宗景龍四年三月(公元710年3月),葬於泗州普光王寺下。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遊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由小傳中的廟記可知,各地多有供奉祭祀,所以出現多座泗州寺也在情理之中。根據以上補充我們可知這首詩題在了衡陽郡嶽州,地近湘江與青草湖的壹座供奉僧伽的寺廟中,搞清楚了這些,詩中提到的關於地名的內容我們也就有壹些端倪了。
2、格律
本詩是七言律詩,我們壹起來看壹下標出的平仄,如下:
壹水悠悠百粵通,片帆無奈信秋風。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幾層峽浪寒舂月,盡日江天雨打篷。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漂泊漸搖青草外,鄉關誰念雪園東。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未知今夜依何處,壹點漁燈出葦叢。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這首采用的是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所以它的標準格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根據之前的經驗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在第2、5、7三句中都變化了首字的平仄,然後用第三字的平仄變化來找補。而第3句變化了首字平仄卻沒有找補,這樣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保證七言中壹句至少三個平聲基本就是無可厚非的。重點說壹下第6句,這壹句開始三個字采用了三連平,很多人可能要說“三平頭”是不被允許的,但是從看全唐詩的過程中我發現,唐人對這壹點的要求並不十分嚴格,經常會有開頭三字連平或三連仄的情況,倒是“三仄尾”和“三平尾”鮮少出現。所以這裏大家需要特別註意的是避免“三仄尾”和“三平尾”的問題,所謂“三仄尾”和“三平尾”指格律詩每句詩的結尾三字不能全是平或者全是仄。而“三平頭”偶壹為之無傷大雅,如果可以避免當然盡量避免,以不害意為第壹原則。
? 本詩采用入聲較多,下面我們更進壹步用四聲來標識本詩的音韻。
壹水悠悠百粵通,片帆無奈信秋風。
入上陰陰入入陰,去陰陽去去陰陰。
幾層峽浪寒舂月,盡日江天雨打篷。
上陽入去陽陰入,上入陰陰上上陽。
漂泊漸搖青草外,鄉關誰念雪園東。
陰入上陽陰上去,陰陰陽去入陽陰。
未知今夜依何處,壹點漁燈出葦叢。
去陰陰去陰陽上,入上陽陰入上陽。
? 說明壹下陰代表陰平,陽代表陽平,上代表上聲,去代表去聲,入代表入聲。所以本詩入聲字有“壹”、“百”、“粵”、“峽”、“月”、“日”、“泊”、“雪”、“出”九個,入聲字是在現代普通話中消失的聲調,但是各地方言區都有保留,比如北方的晉語區(北方唯壹保留入聲的片區),南方的吳語區(南方保留入聲的片區很多,僅舉壹例)。筆者有幸在晉語區生活過,從當地方言中尚可壹窺入聲的發音,總體來說入聲字短促且戛然而止,發音長度約為半個上聲或去聲。關於入聲的問題網上討論較多,作者這邊不再花時間說明。關於如何記憶入聲字的辦法網上也很多,我這裏也不在壹壹贅述。這裏我只想說明壹個大家可能會忽視的問題,就是兩個仄聲壹般不推薦連用兩個入聲,由於入聲短促導致連讀時氣息易凝滯,聽起來不順暢。大家可以看到本詩中,只有壹處連用了兩個入聲,即“百粵”,這是壹個地名所以無法避免連用,其他各處都是入聲和其他兩種仄聲字混合使用。另外連用兩個入聲時,註意保持兩個入聲前後都以平聲為好,本詩中“百粵”前後即都為平聲字。這些細節各位在創作時,可以盡量留意,非硬性要求,只是希望大家的作品都能朗朗上口。
? 下面再談壹下用韻,本詩***有韻腳五個,白腳三個,所謂“腳”就是每個分句的最後壹個字,因為律詩有八個分句,所以就有八個“腳”,這些“腳”裏,押韻的就叫“韻腳”,不押韻的就叫“白腳”,需要註意的是“韻腳”出現的位置為壹、二、四、六、八分句最後壹字,“白腳”出現的位置為壹、三、五、七分句最後壹字,不能互換。那麽這首詩大家可以根據我們之前學到的知識分析,五個韻腳三個陰平,兩個陽平,搭配合格,也不全是名詞。三個白腳,分別依次為入、去、上,各種仄聲全部用到了,也無可挑剔。
? 3、起承轉合
此詩比較特殊,四句沒有壹句提及泗州寺,內容和題目沒有直接關系,本人認為此詩雖題在泗州寺,但全詩內容多描寫泗州寺附近景色,和泗州寺還是有壹些聯系的。
我們來看起句“壹水悠悠百粵通,片帆無奈信秋風。”,這裏先寫“壹水”根據題目我們能猜出這個“水”指湘水,湘水匯入洞庭湖後,最終匯入長江,這樣“百粵”壹詞才不至於有常識性錯誤。註意這裏用了倒裝本來應該是通百粵,但作者寫成了百粵通,這是常見的“詩家語”。通過“壹水”作者交代了所處的位置湘水附近,後半句用“秋風”壹詞交代了季節,表明了大的時間節點。“片帆”是孤舟之意,“信”本人認為應該用作古漢語裏住宿兩夜的意思,片帆與信之間插入“無奈”壹詞,壹個表達了被阻的心情,另壹個用於領起承句,所以下面的承句將解釋被困的原因,同時本人也認為正是因為這次被困,所以才有時間來到泗州寺,留下了這樣壹首作品。
承句“幾層峽浪寒舂月,盡日江天雨打篷。”,受阻原因明白了,雨大浪高,不宜行舟。這裏也是壹種常見的唐詩章法,用起句後分句為引,然後讓承句將起句後分句擴展開來,作為壹種常見的起承章法,大家也可以多揣摩學習,運用到自己的律詩作品中。這裏要註意的是出現了雨也出現了月,很多人可能會有疑惑下雨天會有月亮麽?這裏我這樣理解,下雨天有月亮不常見但也不代表不會有,也許作者當時剛好碰到。
? 轉句“漂泊漸搖青草外,鄉關誰念雪園東。”,通過之前的擴展之後,轉句需要轉入情緒的抒發,這裏作者用“漂泊”、“鄉關”很好的點出了思鄉的主題,這也是唐詩中非常重要的母題,誕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漂泊”壹詞恰如其分的聯系了承句的內容,在這個受困的間隙裏,人很容易想起故鄉種種,這些表達含蓄的點出了羈旅受困,歸心似箭而不得不停留的無奈。
? 合句“未知今夜依何處,壹點漁燈出葦叢。”,轉句成功入情之後,合句我們要總結全詩,由於風浪大,作者還是無法成功踏上歸鄉之路,只能發出壹聲感概,不知道今夜又要在哪裏漂泊了,當然作者作為武將是豁達的,所以最後壹句,“壹點漁燈”又隱隱透出了希望,這也是盛唐詩的可貴之處,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倔強”,詩人們不會壹味哀嘆,即便在逆境中他們也會迸發出希望之光。
? 4、對偶、比興
? 先說壹下對偶,承句“幾層峽浪寒舂月,盡日江天雨打篷。”此句對仗工整,可能大家會問“幾層”和“盡日”對仗了麽?在現代漢語看來,確實不夠對仗精準,但是古漢語裏沒有現在這樣準確的數詞、量詞、副詞的說法,這兩個詞都可以看作虛詞,用來補充說明實詞,虛詞的使用可以增加句子的靈活度,讓詩句看起來不那麽板滯。同時通過對偶也表達了壹個整體的意思,風雨不停敲打船篷,水急浪大,月光倒影不斷撞向峽壁。
? 轉句“漂泊漸搖青草外,鄉關誰念雪園東。”這壹句的對偶也基本上工整,可能大家最大的問題是“漂泊”對“鄉關”合適麽?“鄉關”我想大家都沒啥疑問意思是故鄉,最大的疑問是“漂泊”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更多的用比喻義,這裏我們當做本意來講隨水流或漂蕩或停泊,表示孤舟的狀態。那麽這兩個詞可以對仗麽?筆者認為“鄉關”是名詞,“漂泊”這裏是壹種表狀態的名詞。所以還是對仗的。那麽“青草”和“雪園”呢?“雪園”就是那個梁孝王的梁園了,明顯是壹個地名。根據對仗的原則,地名是最好要和地名相對的,這裏“青草”是個什麽地名呢?其實古代它也是個很有名的地名青草湖,和洞庭湖、湘水相連通。這也是我確定這座現在已不存的泗州寺在嶽州的原因之壹。整句的含義為孤舟隨水漫無目的的在青草湖上漂泊,在這漂泊中我想起了位於梁園東邊的家鄉。這裏作者調整了虛詞的位置,承句是開頭兩字,這裏將“漸搖”和“誰念”移到了三四兩字,讓句式有所變化,使中二聯更為靈動。總體上本詩采用了律詩標準的中二聯對偶的方式,對仗也相對工整,是壹首合格的七言律詩。
? 下面說壹下比興,這首詩采用的依舊是興起比收的方式,以湘水起興,帶出受困漂泊,帶出思鄉。最後以“漁燈”作比,代表歸家的指引,在東西方都有燈火為旅人指引歸途的說法,所以本人認為這裏用漁燈來代表歸途的指引,這種歸途的指引也是壹種希望。
? 5、物象、意境
? 起句物象有三為“百粵”、“片帆”、“秋風”,百粵就是百越,通過指明去向來確定“壹水”為何水,“片帆”為孤舟,點明作者的處境,孤獨的羈旅者,“秋風”不僅點明季節,“秋風”壹詞還可以聯系到張季鷹見秋風起,思吳中蒓鱸。壹語雙關暗含思鄉。承句物象有二“峽浪”、“江天”,點明所在險峻,不宜趁風雨渡江。屬於實寫。轉句物象有四“漂泊”、“青草”、“鄉關”、“雪園”,漂泊寫出當下孤舟的狀態,因為受阻只得隨水流漂漂停停,就這樣都快漂出青草湖了,即便如此離梁園東邊的家鄉還是太遠了。合句物象有三“今夜”“漁燈”“葦叢”,今夜點明當下的時間,漁燈我之前說過對於旅人來說燈火代表著指引和希望,看到漁燈代表看到人氣,而且這個本來隱藏在蘆葦叢裏的漁燈更鮮明的出現在了葦叢之外,意味著看的更清晰了,也意味著指引或希望更直接了。
? 本詩意境有幾處寫的非常有看點,起句百粵之後下壹個“通”字,即寫了原本的水路通暢,也鋪墊了下壹句的受阻,算是壹層轉折,後分句緊接著下了壹個“信”字,表明受阻是很嚴重的已經停這裏兩個晚上了,同時插入壹個“無奈”代表了當下的心情。承句最出彩就是這個“舂”字,即寫出了聲音也寫出了動態,將水中月影在峽壁上激蕩的畫面寫活了,我們看到舂就很自然聯想到了舂米時的力量感。“打”就相對普通壹些,但是也寫出了雨勢之猛,同時也能讓人感受到雨落在船篷上的聲音。所以這壹句的兩個動詞都是不僅寫出了動態,也附帶寫出了聲音效果。轉句的“搖”字寫出了不系舟的自由,隨水而走的無聊,正因為是這種百無聊賴,所以下壹句的“念”才有根基,大家都知道人在閑暇時才有時間思考和回憶,也正是這受阻的空檔期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同時也寫出了作者歸心似箭,受阻不能行的郁悶之情。合句壹個“依”將壹個羈旅者的苦楚表達的十分到位了,無家可依,隨遇而安罷了。“出”字則寫出了漁燈出現的驚喜與希望,讓人能夠看到鮮活的人氣,感受到指引和脫困的希冀。
? 6、其他
? 1)百度百科裏寫的張抃是孝感人,根據本詩來看明顯是錯誤的,查資料發現還有壹個廣東韶關人的說法,估計也是不對的,但是滑縣如果看地圖的話,在梁園西北而非東,此為壹不可解處,姑且猜測湊韻?又或古人的方位與現代不同?
? 2)泗州寺目前比較知名的壹處在雲夢縣聖壽山,剛好在孝感市,這也許能解釋,百度百科為啥寫張抃是孝感人,估計是發現有這樣壹首詩,就比附到現在留存的這座寺上,也不管是不是張冠李戴了。
? 3)以詩識人,可見張抃應該並非那種鬥力的猛將,同時也可以看到人的多面性和復雜性,改變史籍中的刻板印象,只有這樣鮮活的生命,成為英雄時才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