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啊?
妳的兒含熱淚心似浪翻
我四歲喪父遭憂患
娘啊妳寡母教子度日艱難
為執法我情願頭掛高竿
萬壹我海鋼鋒不能回轉
娘子啊?
代為夫奉高堂朝夕請安?
這段唱詞出自秦腔《海瑞馴虎》,《海瑞馴虎》是壹篇歷史典故,後來被人們改編成了秦腔的傳統劇目。
這個典故,是出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六?列傳第壹百十四》記載:
宗憲子過淳安,怒驛吏,倒懸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過毋供張,今其行裝盛,必非胡公子。?發橐金數千,納之庫,馳告宗憲,宗憲無以罪。?當時的海瑞任淳安縣縣令,明朝的淳安縣此時已經處於千島湖的湖底,湖邊的淳安縣已經是重建的了。
當時的明朝官吏眾多,流動也比較頻繁,如果是級別較高的官吏路過,各地官員都要招待壹下。雖說這種招待也算是禮尚往來,況且下級尊重上級,也屬人之常情。但是看似不平常的招待,其實花費巨多!
在小說《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壹段記載,講到胡宗憲的公子路過淳安縣,淳安縣縣丞田有祿拿出六百兩銀子招待。要知道七品知縣的俸祿,壹個月只有七石五鬥,在古代壹石等於十鬥,約為壹兩八錢銀子。這樣壹算,七品知縣壹年的俸祿,也不過壹百六十二兩銀子,由此可見,招待費太高。
當然,這是小說,但也基本符合當時的情況,這樣就造成了當地官員不斷向百姓收稅,扣除這些費用,自己還有留用。但是海瑞到任後,聲明自己不會違背朝廷的法令,絕不會向百姓收稅,過往官員,均按驛站的標準辦。由於海瑞名聲在外,過往的官員也不跟他計較,當然也計較不到,官員也不想自討無趣,因此都繞道走了。
由此,就引出了《海瑞馴虎》的這段,胡宗憲的公子偏偏就不信邪,非要過淳安縣。由於驛站驛吏按照海瑞的交代,用壹般規格招待,胡公子怒了,壹怒之下,把驛吏吊起來打。
後來海瑞趕過來,訓斥胡公子,提到胡宗憲講過不允許違背規定招待過往人員,這個人違反規定鬧事,必然不是胡公子。抓起來沒收了千兩銀子,並告訴了胡宗憲,胡宗憲忍了,沒有怪罪海瑞!
這段記載很有意思哦,我們分析壹下,胡宗憲為什麽沒有表態呢?
這其實就是海瑞的高明之處,讓胡宗憲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承認這個人是真的胡公子。那麽就成了自己縱容兒子犯罪,如果不承認這個胡公子,那麽自己的兒子就得受罪,索性不表態好了。
與影視劇中的胡宗憲大公無私的形象不同,《明史?卷二百零五?列傳第九十三》記載:
宗憲多權術,喜功名,因文華結嚴嵩父子,歲遺金帛子女珍奇淫巧無數。?由此可見,他是巴結嚴嵩的,且家中頗有錢財,這也跟胡公子被罰千兩銀子對得上,胡公子是帶著千兩銀子路過淳安縣哦。
另外,海瑞此舉還有另外的意思在裏面,頗有敲打胡宗憲的意味,也是明史記載胡宗憲斂財方法:
創編提均徭之法,加賦額外,民為困敝,而所侵官帑、斂富人財物亦不貲。?也就是說,胡宗憲還巧立名目,亂收老百姓的錢,導致了民眾窮苦,同時還貪汙公款,侵害大戶,搞了很多銀子。
除了明史所載,在明代幾乎跟胡宗憲同時代的《萬歷野獲編》中也有記載:
宗憲在江南亦恣情妓樂,自負嫪毐之器,至擁諸倡女,與幕客宣淫於制府。?由此可見,對於海瑞來講,胡宗憲並不是壹個他心目中的上司,也就好理解,他為什麽不惜惹怒胡宗憲,也要辦了胡公子?
當然,胡宗憲也有自知之明,不敢就此事跟海瑞糾纏,默許了海瑞的行為?
在秦腔《海瑞馴虎》中,刻畫的胡宗憲形象就更加生動了,胡公子被抓之前,其實還犯了壹個罪,那就是強搶民女。與此同時還有壹個假冒胡公子的家夥,也在招搖撞騙,於是這兩個壹真壹假胡公子被送到了總督府。
然後上演了壹場海瑞跟胡宗憲鬥智鬥勇的經過,護子心切的胡宗憲,為了讓兒子逃脫罪行。故意指著假的胡公子認為兒子,但被海瑞識破,海瑞冒著丟烏紗帽,甚至被砍頭的危險,據理力爭,終於把胡公子法辦。
其實這件事之後,胡宗憲並沒有真的沒表態,他也表態了,只不過這種表態更像是諷刺海瑞,據《明史》記載:
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表面上是在誇海瑞,實際上是在諷刺海瑞,想不到海瑞還賣肉呢,還是牛肉!類似於賣肉商販驚訝地講,想不到有生之年還能賺海縣令的錢?
而且胡宗憲是逢人便講,意圖很明顯,是把海瑞定位成了壹朵奇葩。既然是奇葩,那麽就跟其他官員,包括胡宗憲本人,不壹致咯,當然,海瑞在淳安縣也就混不下去了。
海瑞的所作所為讓人根本抓不到把柄,可是不管是他的手下,還是他的上司,都像避瘟神壹樣躲著他。既然貶不了他,那就往高處擡他,越高越好,用最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他,不信他不出問題。但是擡得高,就得有相應的職位襯托,於是,壹群受不了海瑞的同僚也罷,上級也罷,都壹個勁地擡海瑞,舉薦海瑞,只要不在自己這邊當官,升幾級都行。
從此之後,海瑞每到壹處,等同僚們熟悉了他,都受不了他,又找不到把柄,只好通過?聯名舉薦?的方式送走他。直到最後,把他送到了嘉靖帝面前,海瑞也確實不負眾望,勇敢地向嘉靖帝舉起了寶劍: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任戶部主事的海瑞勇敢地向嘉靖帝上疏,歷陳朝廷之弊端,尤其是對嘉靖帝的齋醮大加指責:
陛下誠知齋醮無益,壹旦幡然悔悟,日禦正朝,與宰相、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之積誤,置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間對於壹個相當自負的嘉靖帝來講,如果自己不戒掉齋醮,就不能躋身堯舜禹之列了?那豈不是在罵朕是昏君?
嘉靖帝果然大怒,讓周邊人快去抓住海瑞,結果身邊的太監黃錦說道:
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壹棺,訣妻子,待罪於朝,童仆亦奔走散無留者,是不遁也。?讀懂了這壹段,就能真正明白,海瑞這壹切的爭鬥到底是為了什麽,在他看來,大明朝的弊端到底在哪裏?
其實這正是他所表達的壹種觀點,有點類似於神話傳說,就是講人的精神戰勝壹切,天下的治亂全在君主的壹念之間。只要皇帝按照聖人之言做事,天下就會大同,人民就會安居樂業,壹切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其實這個思想何嘗不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壹直支撐著的思想,但是真正把這個觀念刻在腦子裏,甚至天真的認為,君王會聽從的,恐怕就寥寥無幾了。
也正是海瑞的天真,讓嘉靖帝陷入了兩難境地,海瑞在犯上,但是又不同於其他人。他既不是為了泄憤,也不是為了博取直名,而是真正為君主著想,他罵的越狠,越是愛得深切。
這也導致嘉靖帝拿起這封奏疏,又看了三遍,遲遲沒有表態:
此人可方比幹,第朕非紂耳。?雖然海瑞還關在牢裏,但是嘉靖帝已經部分采納海瑞的建議,認同海瑞的觀點,只是把自己的不務朝政解釋成自己久病,無法親自辦理,所以才被詬病。
嘉靖帝死後,海瑞在牢中大哭壹場,由此可見,海瑞確實是壹心為公?
新皇帝即位,為了表達恩慈,免了海瑞的罪,還把他樹為道德楷模,在徐階的舉薦之下,海瑞再次升官了。
升為應天巡撫的海瑞,轉過頭來就把舉薦自己的人給坑了,應天是徐階的老家,他大力推行改革,甚至要求把徐階家的土地劃出壹半給農民。這下子再次把徐階惹惱了,真是誰搭上海瑞,誰倒黴啊,於是參了海瑞壹本。
被降職的海瑞不甘心,給皇上寫信,把所有官員諷刺成都是婦人,並提出了辭職,這下子沒有朋友的海瑞,再無人保了,辭職在家。
本以為張居正執政後,能再次啟用海瑞,可惜他多想了,張居正評價海瑞:
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等到張居正病逝後,萬歷皇帝又想到了這個道德楷模,起用海瑞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這本就是個虛職,類似於學校榮譽校長的職務。可惜海瑞還是想幹事,惹怒群臣,最後73歲高齡的海瑞死在任上,仿佛很多人都很高興,萬歷皇帝還:
賜謚忠介,追贈太子太保。?海瑞沒有兒子,死了之後,王用汲去探望,看到家中窮苦的樣子,落下淚來,當地百姓自發送喪,哭聲震天。
不知道《海瑞馴虎》中的海瑞,如果知道自己拼盡壹生也沒有改變的現狀,會不會改變主意,把胡公子好好招待壹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