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明清地域文化特色,唐越牌坊群賞析

明清地域文化特色,唐越牌坊群賞析

圖:走吧* * *我們約個攝影師吧。

唐越古稱“唐越”,又名唐川、慈孝裏。相傳唐朝初年,東晉新安知府洪堡的後裔包安國和他的妹夫汪華捐錢濟民,唐高祖被非法封為“唐越公爵”,他們居住的村莊被稱為“唐越”。後來鮑借用了《詩經·甘棠》中“遮甘棠”的句子,“棠”的諧音是“唐”,“嶽”的諧音是“嶽”,意思是甘棠枝葉繁茂,造福子孫後代,所以“唐越”的村名沿用至今。

唐越牌坊群是明清建築藝術的傑作,其建築風格是混雜的。雖然時間跨度幾百年,但都是壹樣的。歙縣唐越牌坊群改變了明清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幾乎全部為石材的特點,尤其是上乘的“歙縣青”石。這座青石牌樓堅固、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到了明清時期,牌坊的建築藝術也日臻完善。建築專家認為,唐越牌樓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建築藝術以及徽商的形成和發展,乃至民居的民俗都有重要價值。

唐越牌坊集團位於歙縣城西10裏的唐越村頭大道。* * * 7座牌樓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中,這種“以商為官,以官護商”與政治經濟壹體化的密切關系屢見不鮮。唐越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鮑燦小作坊建於明朝嘉靖初年(1552-1567)。它是村裏第壹座四柱三脊漢白玉石牌坊,方寬9.54米,深3.54米,高8.86米。“聖旨”二字鑲嵌在鮑參孝牌樓飛檐下的“龍鳳板”上,梁的正反面各有壹對浮雕獅子,題字“向右侍郎鮑參表孝”。《歙縣誌》記載:鮑參博覽群書,不求仕進。她母親的腳生了壞疽,長期藥物治療多年無效。寶殘侍候母親,繼續吸她腳上的血膿,直到痊愈。他的孝心感動了全村,讓他建了這個作坊。因為他把後代教育得很好,受到了皇帝三代的尊稱,還專門為他的祖父設立了壹個作坊。鮑參的曾孫鮑相先是工部尚書,於是皇帝給了鮑參“兵部左侍郎”的頭銜。

慈孝裏坊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它有四柱三室,總寬8.57米,進深2.53米,高9.6米。上面刻著“帝制”和“刺史裏”。它是宋末為處士包玉妍和包守訓修建的,並經皇帝批準。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太守李達率眾造反,燒殺搶掠。鮑父子被亂軍捉住,要他們互相殘殺,以決定誰死誰活。沒想到,父子倆拼了命,連亂軍都不忍下刀。後來朝廷為了炫耀他們,建了這個作坊。牌坊上還刻有明朝永樂皇帝寫的《慈孝詩》:“家父被劫被縛,生死處於危急關頭。.....包父母仁義孝滿,名聲保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說此事後,高興地寫下了“慈孝大話西遊李,美麗江南第壹鄉”的對聯,並撥銀整修“慈孝李”牌坊,並在上面刻下禦制對聯。壹座牌坊被幾個皇帝封了,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鮑文齡夫人姜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姜的孝坊刻著“盡孝”和“完全孤獨”。牌坊的結構和慈善工作坊壹樣。據縣誌記載,姜是人。26歲喪偶後,他“結束了孤獨的生活”,將兒子整合到歙縣名醫。寡婦的貞操和對繼承人的培養被男權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道,因為宗族是靠血緣維系的。所以當姜80歲的時候,人們為她請來了景,建了這座牌坊,就像它的化身壹樣。

七步亭位於牌坊群中,是明代人包及其侄兒在所建。經過反復修理。《啟部》編《列義記》,預示建亭者祖上,慈善,大有前途。亭子為單檐方亭,甬道貫穿東西。南北兩側有石凳和飛椅。亭子裏有四根柱子,有橫梁支撐著沈箱的天花板。門額上的“啟步亭”是鄧題寫的。

樂山慈善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為4柱3室的高聳圓柱,總寬11.82m,深2.85m,高11.70m..大小柱子上沒有花紋,只有屋檐下的拱板刻有花紋,月亮梁上的環和麻雀也相應地刻有精美的花紋。粗的梁柱是打磨拋光的,不是雕花的。這個作坊是為鹽運司鮑和景標諾同豐之子鮑鈞建造的。包是壹個大鹽商。嘉慶八年,收編大批商賈失薪,令議運鹽使銜。洪澤湖決堤時,他向公眾征集了6萬塊石頭。淮河、黃河泛濫時,他捐麥石四萬石,開柳塘河入海,集銀三百萬兩,疏浚芒道洞,捐銀六萬兩。幫忙建沙河水閘,捐5000兩銀子。慈善行為很多,如建祠堂、辦義務學校、修橋鋪路、扶貧濟困等。但終其壹生,他也沒有看到壹座碑來彰顯自己,只好告訴兒子寶駿,要守祖訓,造福鄉裏。徽州府知府被包、包君的諸多義舉所感動,並* * *於朝廷,以樂善好施為宗旨,建了壹個作坊。

包的繼妻吳的坊,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它是包遵循妻子吳的“救三冬”、“把脈”而建的。縣誌:吳,嘉定人,22歲嫁,當時小姑有病,日夜照顧。29歲丈夫去世,她堅定立場,保持野心,把前室的孤本元素視為己有,全心全意撫養,直到結婚。包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恩情,最終成為清代著名的書法家。老了以後,吳傾其所有,在九世之下為亡夫建了壹座祖墳,把亡夫和家裏沒錢安葬的人都埋了。“厚葬”也是對祖先的孝順,當然也是值得稱道的。吳也為生病的婆婆服務到生命的盡頭。她60歲時去世了。吳的行為感動了當地的官員,於是他打破了他的繼妻不允許設立作坊的慣例,破例為她建了壹座牌坊,其規模與其他人相當。盡管有此情緣,但牌坊額上的“節”字上還是有伏筆——節的草頭刻在上面,下面還有“萬字”,以示後繼室和原配在地位上永遠不能平起平坐。

寶豐場小資坊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孝子鮑鳳昌吟誦“人敬真孝”,牌坊結構與慈善坊相同。鮑鳳昌孝子坊是為孝子鮑鳳昌而建的。據記載,豐昌的父親在明末離開亂世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1646),年僅14歲的豐昌沿路乞討,千裏尋父。最後,他在甘肅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通過吸膿來治療他父親的壞疽,並幫助他回家。壹進家門就看到母親在床上奄奄壹息,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母親服用後,真的痊愈了,百姓都說這是他的“真心誠意”和“孝心”。

寶象仙尚書坊建於明日二年(1622)。天柱4柱3室,正方背面的英鎊上有“官聯臺鬥”四個大字鮑祥賢尚方舒精表鮑祥賢鎮守滇魯有功。據《歙縣誌》記載,鮑祥賢嘉靖八年(1529)進士,初授禦史,後任兵部右侍郎。他曾去雲南邊防穩定邊境,當地百姓也為他建祠以示感謝。由於直言不諱的性格和對權貴的輕視,鮑祥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但他始終抱著“官不擇位”的思想,清廉自持,對國家壹如既往地忠誠,不計較個人名譽和得失。他死後,被追授為工業部部長。

唐越牌坊群的結構布局采用嚴格的中軸線對稱,給人以穩定感,在視覺焦點上有所強調,精雕細刻。牌坊組兩側保留永久農田,周圍無任何構築物。俯瞰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從農田中“拔地而起”,格外突出。牌坊組位於唐越村村口,其周圍的農田、樹木、池塘、河流和人工環境(如古橋)構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環境,體現了古村落選址和建設中因地制宜、天人合壹的原則。

唐越牌坊群體充滿忠、孝、節、義,是古代徽州人倫理道德和宗法思想的表現。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唐越牌坊群不僅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徽州石建築的瑰寶。每個拱門都是精心設計和建造的。

唐越牌坊群中的每壹座牌樓都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它們以家族或個人史籍的形式出現,向世人傳遞儒家的忠、孝、節、愛等觀念。

敦本堂是鮑家的祠堂,原名“公祠”,俗稱“男祠”。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 ~ 1567年),兵部左侍郎鮑祥賢退休回鄉時,為八祖慶雲公建宗祠。青雲諱行四千,字澤舒,老而賢,人穿,立為門祖。到清代嘉慶初年,支殿已被破壞剝落。24世紀,兩淮鹽務總經理包智道和自來坊捐私款進行改建擴建。祠堂坐北朝南,三室五廳,占地750多平方米。進殿為雙翼高聳的五峰塔,儀門加釵持鼓石,門外建精美的磚雕八字墻,完成於嘉慶六年(公元1801)。祠堂建築雄偉壯觀,展現了包家的風采,是清代徽州祠堂建築藝術的典範。最典型的是其“肥梁細柱院”的徽派建築特色,柱細高,梁粗,稱為“冬瓜梁”。祠堂內有17方碑文,如益田圭條碑、嘉慶皇帝禦碑文碑等。清乾隆皇帝為鮑祠堂題寫對聯:“大話西遊,孝為江南第壹鄉。”

清漪堂,俗稱女祠,建於清代嘉慶初年。它是由村大鹽商包氏家族的第24代祖師包所建,以紀念同樣為徽商的輝煌做出犧牲和貢獻的包家婦女。“清漪堂”三個大字的巨型匾高掛在香堂墻壁的中央,由書法家包題寫,另壹個橫匾“既貞節又豪氣”由清代著名人士曾國藩題寫。唐的名字叫“清漪”,意思是“清白、貞潔、德行”。這是對女性的頌歌。

唐越牌坊群的每壹座牌樓背後都有壹個感人的故事,提醒著壹代又壹代的徽州人不忘祖先的光輝,鞭策和激勵著每壹個徽州人繼承祖先的精神。

唐越牌坊集團不是以壹座牌坊挑戰獨特的權威,而是以七座牌坊相互唱和,用石頭群記錄壹個時代的地域文化特征。

孝(2)歙縣(2)牌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