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灌浴
根據佛教典籍《本行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壹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壹步,地上就開出壹朵蓮花。他壹手指天,壹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吾獨尊”,這時候花園裏忽然出現了兩方池水,天空中出現九條巨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凈身。
這個故事十分神奇,讓人浮想聯翩。更難得的是,靈山勝境的大型音樂動態群雕“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再現了故事中的絢麗景象。在九龍灌浴廣場,我們可以看到壹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襯托著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環繞著巨大的水池。
當《佛之誕》音樂奏響時,巨大的六片蓮花瓣徐徐綻開,壹尊高達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壹手指天,壹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這時,九龍口中壹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頃刻間,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順時針環繞壹周,象征著“花開見佛”、“佛光普照”。隨著樂聲漸弱,蓮花花瓣包裹著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此時,噴泉周圍八組鳳凰的口中會流出凈水,供大家飲用。大家知道嗎?這可不是壹般的凈水哦,按照佛教的說法,這是“八功德水”,即佛教“聖水”。您到了靈山壹定要喝上壹杯,也可以用瓶子將其帶回家,據說,喝了“八功德水”或者拿它來供奉佛像,可以護佑您和您的家人,給大家帶來吉祥平安。
千年古剎祥符禪寺
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歷史上香火旺盛,高僧輩出,素有“山連鷲嶺,法繼慈恩”之譽。據傳說,唐代玄奘三藏法師曾遊於此,因見寺後主峰與西天取經的靈鷲山頗為相似,遂賜名為“小靈山”,杭惲將軍見玄奘法師如此喜歡這塊“風水寶地”,就出資在山腳下修建了“小靈山剎”, 並由玄奘的大徒弟窺基出任第壹任主持。從唐代以來,這壹歷史佳話壹直在當地廣為流傳。到了北宋祥符年間,寺廟改名為“祥符禪寺”。然世事滄桑,祥符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毀於戰火。改革開放後,這壹有著壹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剎才得以重建,並由高僧住持,香火日益興旺,成為太湖沿岸重要的佛教聖地。寺內現存的古井蓮池、銀杏梅樁等成為歷史文化的遺存和古剎千年風雨的見證,睹之使人頓生思古之幽情。
無盡意齋
這裏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在靈山的紀念館。靈山“無盡意齋”以趙樸老北京“南小栓壹號”故居為原型,是壹座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由南北端無盡意館、書房兼會客廳以及東西側小書房、佛堂、樸老故裏等建築組合而成。紀念館內陳列了趙樸老生前有關的許多資料:近百幅珍貴照片,詩詞墨寶以及具有史料價值的相關紀念品。通過照片、書稿等方式,記載了從50年代佛教協會成立之初到90年代末,樸老參與海內外各項重大佛教界活動以及樸老故裏、家人的相關境況,生動而詳盡地展示出趙樸初先生對佛教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靈山大照壁
靈山大照壁氣勢恢弘,莊重大氣。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認為靈山勝境與太湖相互輝映,好似佛教中的琉璃世界。因此題寫了“湖光萬頃凈琉璃”的詩句。在照壁的北立面,是趙樸老題的《小靈山》壹詩――“昔遊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 這是1997年趙樸老考察靈山勝境,看到靈山大佛莊嚴慈祥,香火鼎盛,欣然提筆寫下的詩句。意思是說:我曾去過印度靈鷲山,那裏原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地方,現在卻壹片空荒,令人嘆息。而靈山勝境卻是香火鼎盛,壹派興盛,重現了靈鷲峰當日的盛況,就像靈鷲飛來壹樣啊。字裏行間,處處可見樸老對靈山的贊許,以及寄予靈山能成為新時期的佛教聖地、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殷切期望。
五明橋
五明橋為漢白玉橋身,仿造自天安門金水橋,是園林橋梁的精品。靈山勝境門樓前的這五座橋稱為“五明橋”。佛教把人類文明分為五類。分別為:聲明(語言學) 、因明 (邏輯學)、內明(哲學)、 醫方明(醫學) 和工巧明(應用科學)。其中,“內明”是達到“四明”之後的最高境界,要廣學五明,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眾生服務。現在我們過“五明橋”,通過不斷的提升自己達到文明大道更高境界。五座橋分別與五明相對應,如果有遊客希望提高自己在某壹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就可以選擇其中壹座橋走過。
“靈山勝境”門樓
“靈山勝境”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壹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門樓背面為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鬥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
洗心池
進入勝境門樓即可見兩側的洗心池,大家可能都熟悉壹首禪詩“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洗心池寓意就是讓我們要時時洗心反省,清凈心靈,除卻在塵世中沾染的塵垢,放下心中壹切執著,恢復清靜純正的自然本心,這樣才能更深刻感受和體味人生的美景、意境和真諦。
佛足壇
進入靈山勝境的第壹個景觀就是佛足壇。相傳佛祖涅槃前為弟子留下雙足印,稱為“兩足尊”,是佛教徒千百年壹直供奉的聖跡,後由唐玄奘法師到古印度取經時將其臨摹帶回我國。靈山佛足壇內供奉的佛足,足印長1.2米,寬0.6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佛祖壹生傳教50年,足跡遍布南亞大大小小的國家,直到涅槃,佛足印就是佛祖腳踏實地、精進不止精神的象征。讓我們沿著佛祖的足跡,了解這樣壹位有覺悟的聖人在創立佛教思想過程中的艱辛歷程吧!
靈山五智門
靈山五智門造型宏偉而精致,是壹座具有深刻佛教文化內涵的大型石牌樓,用去花崗巖石材1000余噸。其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施”,就是給與,無私地不求回報的給與別人。佛教把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五種最基本的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佛教以戒為師,我們講以法治國。
“忍辱”:指我們處世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精進”就是奮鬥,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鬥,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禪定”是壹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註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專心致誌,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說我們為人做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幹,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
五智門門柱由整根花崗巖雕琢而成的,每個石柱上都有壹只威武的石獅子,俗語說:雄獅壹吼,威震四方。獅子吼在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征。門柱兩面還有名人名家的對聯,意義深刻,值得品味。
菩提大道
菩提樹是印度的名樹,相傳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樹又是智慧的象征,由於氣候原因,在中國壹般以長壽的銀杏樹象征佛教中的菩提樹。菩提大道又稱“覺悟之道”,***植銀杏216棵,待到秋天,樹影婆娑,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獨具禪境。菩提大道路中間刻有七朵蓮花,引自釋迦牟尼佛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大道兩側地面裝飾有連綿不斷的雲紋,稱為不斷雲,諧音不斷運。沿菩提大道前行,可以感受到“壹花壹世界,壹葉壹如來”的禪境。
轉經廊
九龍灌浴廣場四周為轉經廊,***設有108只轉經筒。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壹周等於讀誦經文壹遍,功德無量。如果您有誠意則可以轉經壹周,寓意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福壽延年。
降魔成道
降魔浮雕記載著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整壁由紫銅鍛造而成,寬26米,高8米,是壹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相傳釋迦牟尼在長達六年苦行後,在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並發誓“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大家可以看到雕塑中間佛祖端坐,壹手觸地,為“降魔印”,佛祖兩面分別展示了魔王分別用權欲、財寶、美色來引誘佛祖,用誹謗誣蔑佛祖,用魔兵魔將恐嚇佛祖的場景,佛祖威然不為所動,將魔王的攻擊壹壹擊潰, 經過七天七夜,終於克服了金錢、權力、女色、恐懼、誹謗等等障礙,終大徹大悟,成為真正的大覺者,天地都為之震動。佛祖的前下方,土地神跪在佛祖面前,向當地獵戶訴說釋迦牟尼成佛的事跡。
阿育王柱
靈山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多噸,是國內罕見的由整根花崗巖手工雕刻而成的石柱。阿育王柱源於古印度,相傳於秦始皇同時期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壹生征戰殺伐,晚年自感罪孽深重,受僧人點化後皈依佛門,以佛法來教化百姓,為了弘揚佛法,他在各地豎立石柱,上刻有經文供老百姓學習,並派遣使臣出使各國,把佛教傳向周邊各個國家。由於阿育王的大力弘揚,佛教才能夠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靈山阿育王柱石材取自盛產花崗巖的福建山區,柱身中文和梵文阿育王柱四字由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題寫。阿育王柱造型莊嚴古樸,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是我國雕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天下第壹掌
天下第壹掌為靈山大佛右手的復制件,它與靈山大佛右手形狀、大小完全壹樣,以1:1的比例復制而成。手掌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的高度,寬5.5米,手指直徑就達1米,總重量達13噸,由此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令眾生無畏無懼。 “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我們不妨帶著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燃壹炷清香,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壹生平安。
百子戲彌勒
“容天下難容之事,笑世間可笑之人”的笑口彌勒的形象,是人人所熟悉和喜愛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 “百子戲彌勒”,斜倚而臥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壹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捅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壹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說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古銀杏樹
靈山杏壇廣場上矗立著壹棵古銀杏樹,那是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古銀杏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令人稱奇,人們都說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登雲道
通往靈山大佛腳下的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登雲大道壹***216級,***分七個平臺,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往下看,只見平臺不見臺階,寓意 “救壹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雲道中間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壹副靈山史卷,記載著靈山從唐玄奘弟子窺基法師開寺弘法到靈山大佛開光的輝煌歷史。佛教中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和108種願望,登上216級臺階,寓意煩惱盡消、心願圓滿。
六角井
登雲道左側的壹口古井,稱為“六角井”,這是壹口相當有來歷的古井,建設時特地按原貌保留在原地的,井欄面上鐫刻的文字,可供遊客的追思和鑒賞。據史料記載,唐時祥符寺僧為解炊飲之用,掘井於寺西茶園,壹名茶房井。據說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