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擴展資料
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更蕭瑟些,當時正值唐代的安史之亂,張繼在途徑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時,寫下了這首羈旅詩。
詩中通過對月落、烏啼、秋霜、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等多個意象的描繪,精確再現了江南深秋的景色,並由此抒發出了壹種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愁悶,是中國唐詩中寫“愁”的代表作。
作曲家王建民根據此詩創作的古箏曲《楓橋夜泊》,則以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並采用了獨特的技巧和方法,緊緊圍繞著壹個“愁”宇,使作品既有古樸典雅的意境。
又有現代音樂作品的時尚,體現出了當代人對詩歌這壹傳統藝術的尊重、理解和創新。作品壹經推出後,就受到了演奏者和觀眾的普遍認可,是壹部難得的當代箏曲佳作。
秋天的夜晚,壹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星星點點的漁火和隱藏在夜色裏剪影般的楓樹,獨自壹人在小船裏孤枕難綿,許是思念朋友,許是思念親人,那樣的感覺充滿了中國式的悲涼色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的中國文人們,常喜歡寄情於山水,特別是在現實中遇到了困境之後,往往喜歡在山水之間尋找寄托和慰藉。
作為張繼來說,當時的唐朝剛剛經歷過安史之亂,自己也在科考中名落孫山,夜晚來到蘇州城外,看到這眼前的景象,不禁聯想到了自己,借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