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吧。
華茲華斯把屋子裏的書房當成了放書的地方,但他真正創作和思考的地方是戶外。室內研究允許人們在紙上獲得知識和想法。在華茲華斯,他並不局限於此。他想去戶外獲取書本和書房裏沒有的東西。其實不只是詩人,戶外是每個人的書房,是壹個可以體驗、觀察、收獲自己思考的書房。
我們在室內獲得別人的知識和認知,到室外去體驗,去掌握。“從論文中獲得的知識是淺薄的,妳永遠不知道如何去做。”這是古代人對室內獲得的知識的理解,也是他們對到室外去體驗的要求。司馬遷得知秦國滅了魏國,就引黃河灌溉城池。他親自去了大良城墻舊址,把這段史實寫在了自己的史書上。古人對待戶外知識體驗的態度是如此嚴謹。同樣,它對戶外學習也有它的態度。在屋子裏,也許我們看不懂詩人筆下的花鳥,但在書房裏,人們卻能體會到詩人在書中寫下的這些詩句的喜悅和精彩,以及其中的美好和智慧。
室內,我們可以認可歷史和別人的評價,室外,我們可以有自己的觀察。“閉門造車”註定失敗,就像畫家不能只在室內描繪遠處的美景壹樣。觀察不是創作的源泉,而是思考的基礎。即使房間裏可能有別人的畫,別人的思想,我們也可以對這些或者現有的歷史有自己的感受。我們在創作自己的傑作時不能離開這壹步——去戶外。錢鐘書先生創作《圍城》時,專門去證券交易所觀察生活。有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壹代大師到戶外去的態度,在他們的創作中少不了到屋裏去。
在室內,我們可以思考和閱讀別人的想法,但在室外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獲得自己的想法。在《石鐘山》壹書中,作者只有在親自調查之後才有自己的判斷。如果有現存的書,只有錯誤的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哲學家和思想家也參與了無數次對敵鬥爭,從而擺脫了思想枷鎖,為人們指明了壹條嶄新的道路。就像詩人壹樣,妳可以在戶外看到,感受到,創造出壹些東西。這壹切都不是光在書房就能做到的。在戶外的書房裏,我的想法得以實現。
華茲華斯在屋子裏為自己找到了壹個書房之外的思考和創作的地方——戶外,它就像壹顆牙齒壹樣,讓他在屋子裏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有所創造。也許,我們應該把報紙的內容拿到室內,告訴自己到室外去。
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7班彭中
天地之大,萬物之美不言而喻。對於我們來說,編年體的史書或者精致的摘要,還是有壹種冰冷的落差和時間的落差。俯視自然界萬物,城市走廊也是歷史,樹葉是時間,流水也是文字,我們也孕育著探索。戶外的自然事物是我們精神歸屬的書房。
自然是流淌了幾千年的生命。草木雕零,日月更替,四季更替,都帶給我們智慧和啟迪,像書上的文字,鐫刻著不朽的真理。
自然是壹門學問。魏晉的左思曾低聲道:“何以絲竹,山川有清音。”以絲竹為例,紛繁貧瘠,但山川之間,清澈美好,滌蕩人心,洗盡鉛華,使有才之人胸懷大誌,體悟人生真諦,於是筆賦,洛陽紙貴壹時。
自然是書房,李白在陽春美景中吟詠酒詩。當他看到流動的鳴鳥和綠色的柳樹,他會“飛和月亮喝醉了。”動人的景色造就了他的美麗文章。他的壹生,爬山、過水、登月,都伴隨著他對自然的親近。智者山川,仁者河山,山川也會成就李白和他波瀾壯闊的文學思想。
自然是書房,沅江的水清而淺,湘西的吊腳樓體現著永恒的寧靜與安詳,還有漁夫的口號,渡口邊的黃狗,青翠山水中的離別之思,都是沈從文壹生的功課。沈從文是湘西的兒子,他壹輩子都離不開湘西。他說:“願湘西明月歸來,走我的路。”以枕為生的沈從文,以山為硯,以渡為筆,壹字壹句,描繪著他最愛的書房的點點霞光。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間,壹切都隨著這無盡的生命歷程,展現出壹個又壹個神秘的答案。所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以山水穹窿為棲身之所,修身養性。自然是他們的書房,山高水長,是詩與詞,是靈感與親情。“書房,室外就是我的書房。”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
評論文章對“學”進行了全新的闡釋,賦予了學以特殊的意義,深入歷史,發掘文人不朽的功績,思路開闊,材料豐富。但中間幾層意思只是簡單的排列,如果能運用比較或遞進的方法會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