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東坡寫惠州西湖的詩句

蘇東坡寫惠州西湖的詩句

1. 蘇東坡關於惠州西湖的詩句

蘇東坡關於惠州西湖的詩句 1.關於惠州西湖的詩句

蘇軾

蔔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遊博羅香積寺

二年流落蛙魚鄉,朝來喜見麥吐芒。東風搖波舞凈綠,初日泫露酣嬌黃。汪汪春泥已沒膝,剡剡秋谷初分秧。誰言萬裏出無友?見此二美喜欲狂。三山屏擁僧舍小,壹溪雷轉松陰涼。要令水力供臼磨,與相地脈增堤防。霏霏落雪看收面,隱隱疊鼓聞舂糠。散流壹啜雲子白,炊裂十字瓊肌香。豈惟牢九薦古味,要使真壹流天漿。詩成捧腹便絕倒,書生說食真膏肓。

江月五首(之壹)

壹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湧金門外看。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停鞭且莫上,照我壹杯殘。

2.蘇軾關於西湖的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壹杯當屬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蘇軾(公元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進士。雖與王安石同出歐陽修門下,但政見不同,反對王安石的新黨所推行的變法,在政治上屬於舊黨。在新黨執政時,他屢遭貶謫,先後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結果卒於常州。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蘇軾在詩、詞、賦、書法等各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作品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之壹。二 . 背景資料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十五公裏,三面環山,東側是沖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裏湖、外湖、後湖,以十景馳名中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他在杭州任官其間,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並築堤防洪,當地人即稱之為「蘇堤」。這壹首作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壹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三.賞析重點 這是壹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壹天,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壹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壹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艷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壹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贊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著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灩」、「空蒙」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遊湖時「初晴後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豐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壹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著眼點在於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壹定會想起蘇軾這壹首詩。

五、譯文:壹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壹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3.蘇東坡在惠州寫的詩句

詩句原文: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裏,兩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

白話譯文:

往年我到過春風嶺上淮南村,殘梅淒涼令人傷心斷魂。豈料我流落天涯,在這松風亭下又重睹它的芳容;在這愁人的黃昏裏,在這蠻荒的淒風苦雨中。荔枝浦裏果葉已半落,唯留長條默默沈思更寂寞。那繁茂的桄榔園中,依然樹色秀麗,枝斜木臥。

她的綠葉閃爍著點點幽光,難道是想挽留這夜色誘人的微明?我只恐她花容冷艷,會懾退這南國冬天的溫馨。在這松風亭下,在荒雜的荊棘叢裏,兩株寒梅俏然開放,花蕊潔白如玉似冰。朝輝映耀它的艷容,顯得分外明麗晶瑩。

莫不是海南嬌娜神女駕著仙雲,深夜降臨在寂靜階庭?聽,正是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輕輕敲門。我酣夢已覺酒也醒,起身徘徊梅樹邊;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長嘆,終無壹言。花兒說,先生還自飲美酒,不要再為我連連嘆息;幸好在妳清清的酒杯裏還有探看妳的天邊落月。

出處: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十壹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壹說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是蘇軾於紹聖元年(1094)六十歲時在惠州貶所寫的詩。這年六月,蘇軾在南遷途中再次接到謫令,責授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八月,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仍惠州安置。十月三日,終於到達惠州貶所。

最初寓居合江樓,十八日遷居嘉祐寺(見《後集》卷五《遷居》詩序)。

松風亭在嘉祐寺側近,蘇軾《松風亭記》說:“仰望亭宇,尚在木末。”又《題嘉祐寺》說:“始寓嘉祐寺松風亭,杖履所及,雞犬皆相識。”是亭與寺都在半山坡上。這壹年十壹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人興會濃厚,寫了這首詩。

百度百科-十壹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4.1蘇軾關於西湖的詩句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宋)蘇軾 (1) 朝曦迎客艷重岡, 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 壹杯當屬水仙王。 (2)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1)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2) 放生魚鱉逐人來, 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 風船解與月徘徊。 (3) 烏菱白芡不論錢, 亂系青菇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 滯留江海得加餐。 (4) 獻花遊女木蘭橈, 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 吳兒不識楚辭招。 (5) 未成小隱聊中隱, 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 故鄉無此好湖山。

5.關於蘇軾的西湖的詩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作者:蘇軾 宋代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還與去年人 ***藉西湖草

《蔔算子·感舊》

作者:蘇軾 宋代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

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與去年人,***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細看,應是容顏老。

春衫猶是 小蠻針線 曾濕西湖雨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 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 曾濕西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