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端午節艾葉菖蒲詩句

端午節艾葉菖蒲詩句

1. 關於端午節艾葉的詩句(關於端午插艾草習俗的詩句有嗎)

2. 端午節關於菖蒲的詩句

3. 關於懸艾葉菖蒲的詩句

關於端午節艾葉的詩句(關於端午插艾草習俗的詩句有嗎) 1.關於端午插艾草習俗的詩句有嗎

習俗來源: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

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壹婦人與二個小孩,壹小孩為親生,壹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

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壹歲。婦人壹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己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

走不多遠,遇壹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妳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妳人頭,其實妳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妳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妳何。”言罷竟忽不見。

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壹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

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

謀士小施壹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

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註:黃巢(?~884) 唐末農民戰爭領袖。

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

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 關於艾草的詩: 七律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還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對聯: 門高無礙齊公子,海闊難尋楚大夫。 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蒲劍沖天皇鬥觀,艾旗拂地神鬼驚。 松大夫招來百福,竹君子掃去千災。

思無邪正心誠意,慮有德履泰臨豐。 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

盛世本無邪,寰宇長昭天子鏡;德門原有慶,端陽亦鎮赤靈符。 勝地紀中天,象取白芳占匯吉;翔風符正午,薰來引竹報平安。

2.蒲草艾葉粽香,寫端午詩句

端午節關於菖蒲的詩句 1.有關菖蒲的詩句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人們的喜愛。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國古代菖蒲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陸遊有詩雲: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還有解縉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壹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

2.與菖蒲有關的詩句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人們的喜愛。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國古代菖蒲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陸遊有詩雲: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還有解縉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壹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

3.50分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人們的喜愛。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國古代菖蒲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陸遊有詩雲: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還有解縉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壹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

4.關於菖蒲的詩歌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人們的喜愛。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國古代菖蒲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5.有關菖蒲古詩詞

解縉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壹川波。

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

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

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人們的喜愛。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

而且在我國古代菖蒲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

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陸遊有詩雲: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6.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節詩歌詩句: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關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壹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7.關於端午節的七絕詩

端午唐

文秀

七絕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宋朱淑真

縱有靈符***采絲,心情不似舊家時。

榴花照眼能牽恨,強切菖蒲泛酒卮。

端午

歐陽修

楚國因讒逐屈原,終身無復入君門。

願因角黍詢遺俗,可鑒前王惑巧言。

端午日事宋

作者:余靖

江上何人吊屈平,但聞風俗彩舟輕。

空齋無事同兒戲,學系朱絲辟五兵。

端午作宋

作者:晏殊

汨渚沈沈不可追,楚人猶自吊湘累。

靈均未免爭瓊糈,卻道蛟龍畏色絲。

端午感興宋

文天祥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8.關於端午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壹分歌。

——宋 蘇軾《少年遊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壹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 粽團桃柳,盈門***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 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 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

萬事壹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 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 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裏畫簾揭。 淩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 ——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 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 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 向時癡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 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 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 問明年此夜,壹眉新月,照人何處? ——宋 盧祖臯《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

關於懸艾葉菖蒲的詩句 1.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由來50字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壹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紮作人外,也將艾紮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註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紮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2.有關菖蒲的詩句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陸遊

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瘦,壹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壹來俱掃跡。

根蟠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

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石菖蒲 曾幾

窗明幾凈室空虛,盡道幽人壹事無。莫道幽人無壹事,汲泉承露養菖蒲。

貧居 張景脩

茅檐月有千金稅,稻飯年無壹粒租。生事蕭條人問我,水芭蕉與石菖蒲。

3.贊美菖蒲的詩句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陸遊

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瘦,壹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壹來俱掃跡。

根蟠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

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次平元衡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釋寶曇

只許春水細有聲,不容燈焰惱黃昏。

是為白石清泉伴,乞與蒲團便垛根。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張九成

石盆養寒翠,六月如三冬。

勿雲數寸碧,意若千丈松。

勁節淩孤竹,虬根蟠老龍。

傲霜滋正氣,泣露泫春容。

座有江湖趣,眼無塵土蹤。

終朝淡相對,澆我磊磈胸。

《菖蒲》

年代: 明 作者: 解縉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斬碎壹川波。

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晝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

秋來只恐西風起,銷盡鋒棱怎奈何。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姜夔

嶽麓溪毛秀,湘濱玉水香。

靈苗憐勁直,達節著芬芳。

豈謂盤盂小,而忘臭味長,

拳山並勺水,所至水能量。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裘萬頃

康廬入吾懷,十載馳夢魂。

踵門者何人,遺予以芳蓀。

歡然得其趣,如對五老言。

幽資出嚴谷,常帶冰雪痕。

塵容為壹洗,兩目不復昏。

忽思三峽流,褰衣涉潺湲。

因仍壹雨石,浸潤九節根。

人言可扶老,歲月須其蕃。

茲理諒不誣,吾將從綺園。

《詠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釋惠明

根下塵泥壹點無,性便泉石愛清孤。

當時不惹湘江恨,葉葉如何有淚珠。

《菖蒲歌》

年代: 宋 作者: 謝枋得

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

人言菖蒲非壹種,上品九節通仙靈。

異根不帶塵埃氣,孤操愛結泉石盟。

明窗凈幾有宿契,花林草砌無交情。

夜深不嫌清露重,晨光疑有白雲生。

嫩如秦時童女登蓬瀛,手攜綠玉杖徐行。

瘦如天臺山上聖賢僧,休糧絕粒孤鶴形。

勁如五百義士從田橫,英氣凜凜磨青冥。

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點瑟天機鳴。

堂前不入紅粉意,席上常聽詩書聲。

怪石筱簜皆充貢,此物舜廟當***登。

神農知己入本草,靈均蔽賢遺騷經。

幽人軀玩發仙興,方士服餌延修齡。

彩鸞紫鳳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

上界真人好清凈,見此靈苗當大驚。

我欲攜之朝太清,瑤草不敢專芳馨。

玉皇壹笑留香案,錫與有道者長生。

人間千花萬草盡榮艷,未必敢與此草爭高名。

4.與菖蒲有關的詩句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人們的喜愛。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國古代菖蒲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陸遊有詩雲: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還有解縉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壹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