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題解
選自《稼軒詞》。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出生於金人占領的淪陷區歷城。年二十二,組織兩千余人參加耿京的農民抗金部隊,圖謀收復失地。耿京被害後,遂率萬余人投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壹生堅持抗金,曾多次上書朝廷,先後獻上《美芹十論》、《九議》等平戎策,力圖恢復中原,但不被采納。因朝廷主和派忌恨,曾被迫兩次退職,在江西上饒、鉛山兩地度過了十八九年(1182-1203)的閑居生活。晚年又被起用,然壯誌仍無法施展,憂憤而死。今存詞六百二十余篇,是兩宋詞人中作品最多的壹人。詞作充滿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 *** ,對南宋當局的屈辱投降偏安誤國多有揭露,對人民的苦難,對自身的遭遇,亦多有感慨,傾訴壯誌未酬等作品,是其詞的精華部分。也有壹些歌詠祖國河山和淳樸農村生活的好詞。詞風清新豪放,氣勢縱橫,不為格律所拘束;語言多有創新,善於熔鑄經史詩文乃至民間口語入詩,使詞體散文化,增強了表現力。藝術風格多樣化,而以豪放為主,把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推向了新的高峰,與之並稱“蘇辛”。名篇甚多,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最為著名。有《稼軒長短句》,亦名《稼軒詞》。其詩文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這首詞,原題作《夜行黃沙道中》。黃沙道,指通江西上饒黃沙嶺之路。辛棄疾退居上饒帶湖時,常常路經此處,他很欣賞這裏的風光景色。這首詞所寫的是夜行黃沙嶺時的所見所聞。
解讀
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詞意發展分兩層。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驚動了棲息在枝頭的烏鵲。夜半的風是那樣的清涼,送來了壹陣陣和悅的蟬鳴。〕
第壹層,寫半夜月落驚鵲,風送蟬鳴,細致地描繪了江南鄉村夏夜的幽美靜謐。半夜,詩人行走在江西上饒農村路上。“明月別枝驚鵲”,這句寫鵲。全句六個字,五個詞,兩個動詞:“別”、“驚”;另,暗含著兩個動詞:“宿”、“啼”。“明月別枝”,月亮落了,或月隱雲後,離別了樹枝,當然明月也“別鵲”,也離別了“宿”在枝頭的烏鵲。“月別枝”,枝不會受驚,但“月別鵲”,烏鵲驚動起來了。壹個“驚”字,描繪出烏鵲惶恐不安的神態。這壹詩句,是壹種很細致的逼真的寫實。烏鵲對光線強弱變化的反應極其靈敏,日蝕時烏鵲往往受驚,亂啼亂飛,月落、月隱時亦是如此。這句詩也就是“月落烏啼”的意思,但它比“月落烏啼”更微妙,妙在壹個“別”字上,它顯示出“鵲”和“枝”對“明月”有著依戀不舍的情味。鵲受驚時常啼,這裏不寫啼,而“啼”自在其中了。
“清風半夜鳴蟬”,這句寫蟬。“半夜”,是交代上闋詞所寫整個境界的時間。“清風”,也吹遍了上闋詞所寫整個境界,送來了壹陣陣歡快的蟬鳴。可能因為“清風”吹動樹梢,驚醒了蟬兒;也可能因為“驚鵲”飛鳴驚動了蟬兒,聲聲相連地叫了起來。蟬在夏夜鳴叫,往往表明氣溫較高,濕度較大,這為下闋寫天氣的突變埋下了伏筆。
詞中“明月”、“枝”、“驚鵲”是寫詩人所見;蟬鳴,是寫詩人所聞;“清風”,是寫詩人所感。寫鵲驚蟬鳴,襯托了夜間的寂靜,也顯示了詞人悄悄獨行,留心四下動靜的情態。通過詩人的眼見、耳聞、體感寫出了月落風清的江南夏夜。兩句,十二個字,繪出了壹幅優美的畫面,有動有靜,有形有聲,令人如身臨其境,深感其美。當然,這身臨其境者首先是詞人,使我們看到了其中詞人的形象;這深感其美者首先也是詞人,使我們感到了詞人感情的“脈搏”。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陣陣清風,送來了陣陣醉人的稻花清香;片片蛙聲,仿佛向人們預報五谷豐登。〕
第二層,寫稻香陣陣,蛙報豐年,表現了豐收在望的喜悅。這兩句點明了時令,正是夏季稻谷揚花的時候。是掠過稻田吹來的壹陣陣“清風”,和著蟬鳴,送來了稻花的清香,是寫詩人嗅覺所感;是掠過稻田吹來的“清風”,和著“稻花香”,送來了壹片片熱鬧的“蛙聲”,是寫詩人聽覺所感。詩人可能先聽到“蛙聲”,後嗅到“稻花香”,也可能同時聽到、嗅到,但為了強調“稻花香”,故作倒裝句序安排。“稻花香裏”,“裏”字用得很有含義,既表現了“稻花香”的濃郁,“厚度”,也表現了“稻花香”的氛圍之大,“廣度”,令人體察到詞中壹切,都在“稻花香”的籠罩之中,頗有韻味。
稻花飄香,預兆豐年,是誰在“說豐年”呢?從字面上理解,是蛙聲,或說首先是蛙聲。但也是詩人,是“稻花香”勾起了詩人的豐收希望,引起了詩人對豐年的聯想;是詩人聯想到那種田人對豐年抱的希望;是詩人聯想到那稻田中歡鳴的群蛙,大概是因為嗅到了“稻花香”,和人們分享著豐收在望的喜悅,興奮地唱起了那預報豐年的歌吧?這是壹個充滿詩意的境界!這裏,作者把蛙擬人化,表達了自己因稻花香產生的興奮感情。當然,也有可能詩人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直贊“豐年”。詩人面對這豐收的景象,完全陶醉了。在全詞中,這兩句給人留下的印象最鮮明,最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裏熱鬧的氣氛和詞人的歡樂都寫得異常活躍。
這四句,寫得有景,有情,有聲,景和聲都是襯托情,襯托人逢豐年的喜悅之情。每句詩中都有聲音,但也每句裏都有半夜的寂靜氣氛。以動寫靜,愈顯其靜,藝術境界,更為幽美。
下闋,詞意發展分兩層。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突然,幾陣陰風吹來了陰雲,幾顆淡淡的星星,遠在天外;驟然,淅淅瀝瀝的雨點飄然灑下,近在山前。〕
第壹層,寫天外稀星,山前飄雨。江南天氣,說變就變,“清風”變成了“陰風”,幾陣陰風吹來了陰雲,壹場陣雨即將來臨。回想起來,詞人在上闋已經分明作了暗示,那“蛙聲壹片”,不正是陣雨到來的先兆嗎?這樣,為下文的展開作了鋪墊。詞的下闋,便描寫詞人夜雨趕路時的情景,其境界別具風韻。此時,在“天外”,在遙遠的天邊,隱約可見“七八個星”,極言星星的稀少,星稀便知雨雲之密,預示雨意已濃。此時,在“山前”,在詩人夜行的“山前”已飄然灑下“兩三點雨”,極言雨點的稀疏,少而可數。
壹筆寫“天外”,壹筆寫“山前”,壹遠壹近,壹晴壹雨,同在壹片天地,兩種景象竟有如此之大的差別,真實地表現出了江南夏雨驟至的特點。先寫“七八個星”,而後寫在“天外”,先寫“兩三點雨”,而後寫在“山前”,這樣倒裝,不僅是詞的格律的要求,更重要的起到了強調星稀雨疏的作用,構成了壹種淡遠奇異的境界。“七八個”與“兩三點”數量詞巧妙地對仗運用,創造了壹種稀星疏雨的藝術境界,收到了妙不可言的效果。此時的詩人,當然已預感到驟雨的將臨了。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轉過溪上小橋,社林旁邊那座昔時住過的茅店,忽然出然在眼前。〕
第二層,寫路轉溪橋,詩人忽見茅店的驚喜。雖是“疏雨”,但也可能是“驟雨”的先兆,使人躲避不及,這對夜行人的確是壹種威脅。這是寫雨中行人心理情緒的變化。可以想見,夜行趕路的詩人,不免有點緊張,有點焦急,多想尋壹個避雨的地方呢!詞人往來於黃沙道中多次,這時想起昔日自己曾經住過的壹座茅店來,那茅店大概就在這附近吧,於是更加快了步伐。正在愁雨,走過溪上小橋,路的方向壹轉,那“社林邊”的“舊時茅店”“忽見”。這是個倒裝詩句,這壹倒裝,意在突出詩人尋找的“茅店”。“忽見”,確屬傳神妙筆,令人為之壹振,此時茅店在前,即是大雨傾盆又有何妨?這樣便把雨中人急尋茅店而突然見到的驚喜神態再現了出來。讀後,那個先焦急後欣喜的雨中人物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
詞題《夜行黃沙道中》,詞的前六句都在寫景,只有最後兩句才寫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詞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詩也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而不露,最後壹語道破,結尾確有“點睛”之妙。
綜述
這首詞,通過詩人“夜行黃沙道中”所見農村夏夜幽美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無比熱愛,對農事豐收的喜悅,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這首詞以婉約取勝,寫景抒情,以情為脈,貫通全詞。上闋,緊扣“熱”、“愛”、“喜”三字寫來,“驚鵲”的騷動,“鳴蟬”的歡噪,創造出壹種如畫的意境,渲染出壹派熱鬧氣氛。在這意境與氣氛之中,滲透著詩人對農村生活無比熱愛的感情。醉人的稻花香,預報豐年的悅耳蛙聲,傳達出詩人贊美豐收的喜悅,寫盡了農村夏夜的幽美。下闋壹轉,扣緊了“冷”、“急”、“喜”三字寫出,“天外”的稀星,“山前”的疏雨,繪出了壹幅雨前的景象,創造出濃厚的陰冷氣氛。疏雨飄灑,驟雨將臨,寫出了夜雨中匆匆趕路的詩人焦急心情。但詞到結尾壹轉,“舊時茅店”“忽見”,詩人為之壹陣驚喜。全詞緊扣題目“夜行”,由此六個字貫穿成壹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詞中對偶句與散行並用,既整齊,又參差。語言自然平易,筆調輕快明朗,便於表達人物感情的起伏與氣氛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