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出自他的《過零丁洋》,全文如下: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元兵俘虜後所寫,他在廣州被俘,當時元兵正押解著他往崖山而去。
途中經過伶仃洋,壹時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
當他到了崖山後,元軍主帥張弘範再三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陸秀夫等人。
文天祥拿出此詩明誌,張弘範看了,知道勉強不得,這才作罷。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詩歌開頭兩句說的是他的生平經歷。
“起壹經”說的是他科舉考試壹事。
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科舉是他們進入仕途的最直接的辦法。
然而無論是哪個朝代,科舉考試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十年寒窗苦讀,最後能高中的人鳳毛麟角。
文天祥是幸運的,他在20歲便高中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時,又被宋理宗欽點為第壹名,是個不折不扣的狀元郎。
但他又是不幸的,因為當時的南宋,內有奸臣當道,外有蒙古軍虎視眈眈,是真真正正的內憂外患。
文天祥有心扭轉局勢,奈何勢單力薄,很快便被排擠出政治中心。
公元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順漢水南下長江,直指建康。
1275年,長江上遊告急,南宋朝廷下旨,號召天下兵馬勤王。
文天祥當即召集了萬余人,率軍趕到臨安。
從1275年起兵到1278年被俘,恰是四年,所以他說“四周星”。
接著的頷聯進壹步描寫國家和個人的命運。
公元1276年,宋恭宗在臨安城裏舉行受降儀式,宣告南宋滅亡。
雖然各地還有反抗,其實不過是臣民自發組織的罷了。
而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這“宋末三傑”,先是擁立端宗趙昱,不料趙昱竟在逃亡的途中驚悸而亡,而後他們又擁立八歲的趙昺為皇,建宮崖山。
茍延殘喘的南宋就像狂風中的飄絮,隨時都會消亡。
而文天祥自己呢?他的妻妾被俘,老母和唯壹的兒子都在軍中爆發的壹場瘟疫中死去。
此時的他就像那暴雨中的浮萍,無依無靠。
這兩句寫出了南宋和文天祥的處境,形象生動,又飽含深情。
而頸聯兩句壹語雙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被俘後文天祥的滿腔悲憤。
惶恐灘原名“黃公灘”,是贛州十八灘之壹,水流湍急,令人驚恐,故被誤傳為“惶恐灘”。
文天祥曾在贛州被元軍大敗,妻妾因此被俘,而他逃過壹劫,最後經由惶恐灘退往福建。
想起當年的慘敗,再對照如今的被俘,恐無法完成復國大業,所以他的心中惶恐不已。
再看看眼前的伶仃洋,作為階下囚的他,孤苦伶仃,真是見者落淚,聞者傷心。
這兩句不僅對仗工整,更是壹語雙關,將他此時孤苦無奈的心情寫到了極致,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