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愛讀書文言文

愛讀書文言文

1. 有關古人愛書的文言文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註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為什麽.(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於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誌,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誌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原文 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聖賢之道.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遊,嘗[10]趨[11]百裏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壹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4]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勁不能動,媵人[28]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余則緼[32]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3]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諸生學於太學[37],縣官[38]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39]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0]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1],生以鄉人子謁余.撰[42]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3].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44]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註釋 [1]嗜:特別愛好.[2]無從:沒有辦法.[3]致書:得到書,這裏是買書的意思.[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6]走:跑.[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8]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禮,表示已經成年.這裏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10]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11]嘗:曾經.[12]趨:奔向.[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問.[15]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裏是擁擠的意思.[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20] 叱咄:訓斥,呵責.[21]至:周到.[22]復:這裏指辯解.[23]俟:等待.[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嚴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 [27]舍:這裏指學舍,學校.[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這裏指女仆.[30]湯:熱水.[31]沃灌:澆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裏.逆旅,旅店.[33]容臭:香袋.[34]燁(yè)然:光彩閃耀的樣子.[35]缊(yùn)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36]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學:即國子監,設於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38]縣官:這裏指朝廷.廩稍:廩食,即夥食費用. [39]司業、博士:指國子監司業、國子監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輩:同輩的人. [41]朝京師:這裏指去官後進京朝見皇帝. [42]撰:同“撰”.長書:長信。

2. 有關古人愛書的文言文

1、匡衡苦學 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

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嘗。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

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譯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壹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麽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妳家的書,通讀壹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

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能夠解說《詩經》,當時的人為此編了順口溜說“誰也別說《詩》了,匡鼎他來啦,匡鼎他說起《詩》來,能讓人張大嘴笑起來啊!”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都對他既敬畏又欽佩,聽到的人沒有不發笑的。

匡衡的鄉裏也有壹個解說《詩》的,匡衡去找他辯難,考證有疑問爭議之處。結果把這個人說得沒顧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

匡衡追上去,說“請先生留下來聽我說,我們再從頭說起。” 這個人說“我實在沒的可說了!”於是這個人跑了沒再回來。

註釋:匡衡:西漢經學家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穿壁:在墻上打洞。穿:鑿 邑人:謂同縣的人。

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文不識:指文名不識。 與:給。

傭作:被雇傭勞作。 願:希望。

償:值,指報酬(回報)。 怪:對。

感到奇怪(文中可翻譯對此感到奇怪)。

遍:盡 資:借。 映:映照。

遂:於是,就。 大學:大學問家。

囊螢夜讀 原文:晉之車胤(yìn),家貧,不常得油。然日則耕作,無以夜讀。

遇夏月,乃以練為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勤學不倦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7616465。年長,博學多通,時人譽之。

《晉書·車胤傳》。 譯文:晉朝有個人叫做車胤,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香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但是他白天要耕田,又因為沒有油燈而無法在夜裏讀書.逢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絲綢做成的透光的袋子,裝著幾十個螢火蟲照著書本,夜間接著當日白天地讀書著,勤奮學習不知疲倦。

時間長了,他學識淵博了,那時的人就都稱贊他。 拓展: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

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壹貧如洗了。車胤立誌苦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

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壹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裏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壹亮,他立刻捉來壹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壹個用白絹做的口袋裏,螢光就照射出來。

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繼日地苦讀。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壹個很有學問的人,壹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

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宋濂苦學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譯文: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

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水池裏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

3.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

勸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師說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送東陽馬生序》 全文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銷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4. 關於愛讀書的詩句

壹、關於讀書的古詩: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2.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3.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月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4.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壹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5.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6.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二、關於讀書的名句: 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4.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 顏真卿《勸學》) 7.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宋 劉過《書院》) 8.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月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 朱熹《觀書有感》) 9.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壹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觀書有感》) 10.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宋 陸九淵《讀書》) 11.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

(唐 韓愈《勸學詩》)。

5.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壹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壹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壹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壹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 讀書把看壹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裏看的清楚,心裏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裏的美女,看上壹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麽關系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鉆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壹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壹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麽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復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壹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壹說,使與書俱。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妳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余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壹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