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是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恒言卷十八》。
題目是:人高興精神爽,明月幾時明,直到中秋,只有這兩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人在快樂的時候,總是精力充沛,春風,就像到了中秋節月亮總是皎潔明亮。後人常用這兩句詩來形容人在遇到喜事時,總是處於最佳狀態。
而“清輝恬靜閑適”是後人根據該詩加上去的。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劇家。字還是龍,字還是子。名仍龍,墨寒齋主人,古曲三人,烏夏詞奴,古蘇詞奴,史稱前周朱。漢族,常州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哥哥夢見月桂樹,擅長畫畫。孟雄師兄,大弟子,曾師從馮夢龍《春秋》,有詩傳世。三兄弟也被稱為“巫峽三豐”。他的作品強調感覺和行為。最著名的作品是《余氏名言》(又名《古今小說》)、《史靜》和《興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明代淩濛初的《壹瞬間的驚奇》和《二瞬間的驚奇》壹起,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通過創作、收集、整理和編輯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