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的詩句中表達了人們對遠方親人、朋友或愛人的思念之情。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壹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賞析:
《十五夜望月》描繪了壹個中秋節夜晚的景象:庭院地面的月光和棲息在樹上的鵲鴉,以及秋天的露水打濕了院子裏的桂花。詩人在詩中抒發了秋天的情思,不知道這秋思之情會落在誰家。
這是壹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中國傳統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望月懷遠文化在中國詩歌文化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這首詩中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此詩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王建的人物生平和主要成就:
1、人物生平
大歷年間,與張籍相識,壹道從師求學,並開始寫樂府詩。貞元十三年,辭家從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荊州等地,寫了壹些以邊塞戰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篇。
在“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後,離開軍隊,寓居鹹陽鄉間,過著“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
2、主要成就
王建又以《宮詞》知名。他的《宮詞》百首,以白描見長,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廣泛地描繪宮禁中的宮闕樓臺、早朝儀式、節日風光,以及君王的行樂遊獵,歌伎樂工的歌舞彈唱,宮女的生活和各種宮禁瑣事,猶如壹幅幅風俗圖畫,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資料。
王建樂府詩,善於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詩中發議論,而是運用比興、白描、對比、映襯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再現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