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海豐鎮遺址的鹽業歷史

海豐鎮遺址的鹽業歷史

春秋時期,齊國大臣管仲為謀求富國強兵,建議齊桓公“煮海為鹽”,發展鹽業,以魚鹽之利稱雄天下。黃驊當時地處齊國北部,鹽業始興。秦始皇時期,因此地魚鹽富饒設柳縣(在羊二莊東南十余裏即今海豐鎮附近)。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為治粟都尉,請置大農部丞37名,分駐全國產鹽多的郡縣,全國始設鹽官38處管理鹽政。渤海郡章武縣(縣治今黃驊市故縣村北)為首批置鹽官之縣,時今海豐鎮壹帶已有鹽民小規模煮鹽,鹽運以水路為主。王莽時期(公元14—23年),渤海西岸發生大海浸,“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濫,西南出,寢數百裏,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九河之地包括今之天津、寧河及黃驊—帶,海水浸沒約壹百年,鹽業、農業均遭摧毀。東漢末年,渤海郡高城東北壹百裏,北盡漂愉(今黃驊市海豐鎮附近),東臨巨海,民鹹煮海水,藉鹽為業。到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更呈現了“萬竈青煙皆煮海”的盛況,所產原鹽運抵當時的國都長安。

東晉建興元年(公元318年),後趙主石勒派王述在角飛城(城本故柳縣即今海豐鎮村)煮鹽,場竈範圍相當於今黃驊沿海鹽場及今海興縣境(《水經註》載)。北魏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在滄、贏、青、幽四州“傍海煮鹽”,以滄州為最盛,多達1484竈(《鹽山山新誌》載為4884竈),而滄州之場竈,多在今黃驊市海豐鎮附近。時鹽運水路以柳河(北臨海豐鎮)航運為要津。過角飛城(今海豐鎮),西南經羊二莊,西至章武縣治所(今黃驊市故縣村),再經高城縣治北(今鹽山故城趙村)復西行滄州捷地,經達長蘆(今滄州市),連接漳、衡二水。陸路由羊二莊經滄州而總匯瀛州(河間)為轉運,西行行銷各地。 唐、宋、遼、金,為海豐鎮鹽業興盛時期。唐代以前,海豐鎮鹽民煎鹽為壹家壹竈或數家合竈,官府派吏監督收稅。唐中葉鹽鐵恢復專賣;設度支鹽鐵轉運使,理財專家劉晏整頓鹽法暢運,以廣財源。高宗時重開浚無棣河,內河航運盛況再現,海豐鎮壹帶鹽運繁忙,往來經商的船只經常阻塞了河道,當時得名“通商鎮”。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晚來潮正滿,處處落帆還”的詩句正是描寫當時鹽場矗立、商賈雲集、壹川白浪、帆檣如織的鹽業盛景。遼金之際.,滄州司設鹽場9處,晉獻16州始得河間煮鹽之利,於是塞北各州盡食滄鹽。據《鹽山新誌》載:滄鹽之極盛啟於五代金遼,南場之鹽猶復偏給北方泉州(時海豐場屬南場)。至金代,海豐鎮壹帶鹽業更盛。《金史·食貨誌》卷四十九載:“益都,濱州舊置兩鹽司,大定十三年(1173年)四月,並為山東鹽司。二十壹年,滄州及山東各務增羨,冒禁鬻鹽,朝論慮其久或隳法,遂並為海豐鹽使司。……是後惟置山東、滄、寶坻、莒、解、北京、西京七鹽司。”金大定二十二年(1181年),滄州、山東兩鹽使司合並為海豐鹽使司。海豐鎮鹽場成為滄州、山東壹帶主要產鹽區。元至明初,鹽業大發展,長蘆鹽運使司所轄南、北二司各有12場。北十二場設青州分司管理,主管稱運判;南12場設滄州分司管理,主管稱運同。海豐場時屬滄州分司(時滄州分司署衙在今黃驊市羊二莊鄉海豐鎮壹帶),範圍東界大海,連深州海盈舊場(鹽山縣蘇基),西北過孟窪至武帝臺,接利國場(今黃驊城區)。鹽民戶籍屬地為今河北省滄州、鹽山、黃驊、青縣,山東省樂陵、慶雲,是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元代惠民河的開挖,橫斷並淤塞柳河河道.使海豐鎮運鹽水道受阻,從此廢水易路,內河航運由陸路運輸取代,其鹽業壹度衰落,漸廢為墟。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年間,鹽業轉衰為盛,海豐場主管改稱鹽課司大使,場衙設在今黃驊市羊二莊。據《鹽山新誌》記載:明初滄州分司運同駐羊二莊東街以轄南司十二場。靖難之役,囚鹽民阻燕軍南下而遭殺戮,南司諸場盡廢,鹽業大衰,致使河南省北部地區“民皆淡食”。明祖永樂(1403--1424年)初,山西、山東、北京及浙扛壹帶移民陸續遷來,場竈重立,諸場恢復,以海豐場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山西省洪洞縣李柳西遷來此後,觀海豐場煮鹽盛況,曾著《楊二鑊(鑊:古代煮鹽的大鍋)誌》壹書,詳記海豐場制鹽規模、煮鹽過程以及產鹽數量。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遷洪洞、福建、南京鹽民來海豐場傳授曬鹽技術,海豐場率先易煎煮為灘曬,開長蘆鹽區灘曬制鹽技術之先河。據《長蘆鹽誌》載:明嘉靖元年,在今河北省黃驊、海興縣境內,“有大口河壹道,源出於海,分為五流,列於海豐、深州海盈兩場之間,河身通東南而遠去。有福建壹人來傳此水可以曬鹽,讓竈戶高淳等於河邊挑修壹池,隔為大、中、小三段,次第澆水於段內,曬之,浹辰(即十二天)則水幹,鹽結如冰。以後,海豐場竈戶高登、高貫,見此法比刮土淋煎簡便,各於沿河壹帶擇方便灘地,亦修池曬鹽。***占官地壹十二頃八十畝,建立灘地四百二十七處,所曬鹽斤,或上納丁鹽人官,或賣於商人添包”。長蘆鹽運使劉思賢詢知曬鹽利厚,曾減征鹽課以資鼓勵,可惜此舉井未得到明王朝重視,變革遲緩。而清初卻得到全面推行,為鹽業發展的中興奠定了基礎。據《鹽山山新誌》記載,鑊產所占唯柳河潮道在蔫,鑊在柳河北場,在河南李家橋,此明代南場未並時海豐壹場之可敵者,西北接嚴鎮場入滄州界延廣二百余裏。其實,海豐場灘分南北。南灘於羊二莊東南20公裏,設灘20副,各有進潮溝l道。北灘位於羊二莊東北17.5公裏處,設灘18副,***有進潮溝6道,全場年產鹽5-6千包(每包293.5公斤)。時海豐場場署在今羊二莊西街。嘉靖後期,鹽稅苛重,造成鹽民逃逸,出現“有場無竈”、“有竈無丁”的局面。各場竈灘,草蕩多為豪強侵占。長蘆鹽區諸場蕭條,海豐場幾近廢棄。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海阜場並入海豐場。按當時的規模,晦豐場在長蘆鹽區屬亡等場,產鹽量居各場之首。 1945年,黃驊縣解放。縣政府大規模組織曬鹽,在原海豐場內左莊、辛立竈開海灘200余副。1947年,黃驊境內又開井灘277副,淋灘387副。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由於缺乏系統的管理,加之灘田形狀不壹、規模不同、生產工藝落後、生產能力低下、產品質量粗劣、勞動生產率低、產量低而不穩,壹般年產量在5000噸左右,僅能供應當地群眾食用。1952年,黃驊縣根據產大於銷、運輸困難的現狀,對全縣制鹽業進行了調整,保留了原海豐場內二處鹽田,存灘152副。1957年,全國原鹽緊缺,國務院發出《關於恢復擴建和新建鹽場的指示》,經國家計委輕字第136號文批準,滄縣專區丁業局在黃驊縣羊二莊鄉齊莊村東部興建長蘆黃驊鹽場(《長蘆鹽誌》載:該場系古、近代著名的產鹽區。元設海豐諸場,產量為河北之冠。原設計南北長40公裏,東西寬20公裏,總面積75萬多畝,全部工程分二期進行。第壹期工程1958年6月動工,投資1360萬元,於1960年春建成投產,開灘so副,占地1288畝,分壹、二兩個分場。建場後,因運輸困難造成原鹽積壓,加之國民經濟失調,1961年,長蘆黃驊鹽場開始陸續裁減工人。1962年全部停產,僅留300名職工維護生產設備,處理存鹽。1965年,在原二場的基礎上恢復生產,逐漸形成規模,為輕工部長蘆鹽務局直屬中型制鹽企業。1966年正式生產,修復灘田20.6副,總面積29013畝,產鹽7506噸。此後的40年,長蘆黃驊鹽場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擴大灘田面積,使產鹽量逐年迅猛增長。

2006年,長蘆黃驊鹽場原鹽總產量達到96萬噸,再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量位於全國同行第三位。海鹽運輸已從傳統的水、陸運發展成為海運、公路、鐵路等現代化運輸,呈蓬勃發展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