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洞庭山的詩句古詩 1.關於洞庭山的古詩
1、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唐代:張說巴陵壹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悠悠。譯文: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壹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著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著那蕩漾的湖水綿遠悠長。2、水調歌頭·滄浪亭宋代:蘇舜欽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
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
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誌,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
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譯文:太湖岸邊的景物壹片淒涼,明凈的湖水環接著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見魚龍的蹤影,它們被鎖在彌漫的煙霧裏。
正想起範蠡和張翰的時候,忽然有壹只小船載著鱸魚,迅速駛來,撇開重重波浪。傍晚,暴風雨突撲面而來,只好沿著小洲彎處回航。
胸懷著幹壹番事業的大誌,如今正當身強力壯的年華,恥於投閑置散隱居水鄉。為什麽壯年時就面容憔悴,容顏變得衰老,白發蒼蒼?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釣,但是又擔心鷗鳥猜疑妒忌,使魚兒都不肯遊近釣絲旁。
還是劃著小舟穿過蘆荻去,默默地觀看湖面浪湧濤蕩。3、木蘭花慢·太湖縱眺清代:洪亮吉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
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幹。
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
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譯文:眼中看到了什麽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蕩蕩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蕩,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
龍威丈人在哪裏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壹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唇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彌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飄飄而下,向我問候。
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壹片人間仙境。只是什麽時候才能將這這壹望無際的太湖水吸幹呢?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壹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壹片美好靜謐。
擴展資料:
《滄浪亭記》:本詞是蘇舜欽的僅存之詞。北宋慶歷四年,範仲淹、劄衍等人推行“慶歷新政”,蘇舜欽被範仲淹推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
保守派想打擊改革派,彈劾他監守自盜,被撤職流寓蘇州。並在此購下了壹處荒廢不堪卻很幽靜的花園,臨水買石築成滄浪亭之後,寫有著名的《滄浪亭記》。
全詞寫作者被貶謫而壯誌難酬的仿徨和憂心。上闋寫作者隱逸於太湖旖旎風光的樂趣,下闋寫作者深感歲月蹉跎而誌向難伸的苦悶和惆悵。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這是作者謫居嶽州(即巴陵,今嶽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嶽州入朝,遂有與詩人的相遇。
當時作者被貶為嶽州刺史,在為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創作此詩。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雲“自洞庭山”相送。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八十九。這是送別之作。
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2.關於洞庭山的古詩
1、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代:張說
巴陵壹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悠悠。
譯文:
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壹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著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著那蕩漾的湖水綿遠悠長。
2、水調歌頭·滄浪亭
宋代:蘇舜欽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
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
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誌,當景盛,恥疏閑。
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
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譯文:
太湖岸邊的景物壹片淒涼,明凈的湖水環接著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見魚龍的蹤影,它們被鎖在彌漫的煙霧裏。正想起範蠡和張翰的時候,忽然有壹只小船載著鱸魚,迅速駛來,撇開重重波浪。傍晚,暴風雨突撲面而來,只好沿著小洲彎處回航。
胸懷著幹壹番事業的大誌,如今正當身強力壯的年華,恥於投閑置散隱居水鄉。為什麽壯年時就面容憔悴,容顏變得衰老,白發蒼蒼?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釣,但是又擔心鷗鳥猜疑妒忌,使魚兒都不肯遊近釣絲旁。還是劃著小舟穿過蘆荻去,默默地觀看湖面浪湧濤蕩。
3、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清代:洪亮吉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
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
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幹。
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
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
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
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譯文:
眼中看到了什麽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蕩蕩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蕩,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
龍威丈人在哪裏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壹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唇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彌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飄飄而下,向我問候。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壹片人間仙境。
只是什麽時候才能將這這壹望無際的太湖水吸幹呢?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壹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壹片美好靜謐。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這首詞馳騁想象,雜糅仙境,形象叠出,頻繁轉換,充滿了神奇恍惚,光怪陸離的趣現實描寫,造成了壹種劇烈的令人驚嘆的審美效果。作者所描寫的仙境以虛為主,為了抒發豪邁超逸的情致而改造了實有景象,塑造了壹個神秘險怪的太湖形象。
《滄浪亭記》:
本詞是蘇舜欽的僅存之詞。北宋慶歷四年,範仲淹、劄衍等人推行“慶歷新政”,蘇舜欽被範仲淹推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保守派想打擊改革派,彈劾他監守自盜,被撤職流寓蘇州。並在此購下了壹處荒廢不堪卻很幽靜的花園,臨水買石築成滄浪亭之後,寫有著名的《滄浪亭記》。
全詞寫作者被貶謫而壯誌難酬的仿徨和憂心。上闋寫作者隱逸於太湖旖旎風光的樂趣,下闋寫作者深感歲月蹉跎而誌向難伸的苦悶和惆悵。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這是作者謫居嶽州(即巴陵,今嶽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嶽州入朝,遂有與詩人的相遇。當時作者被貶為嶽州刺史,在為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創作此詩。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雲“自洞庭山”相送。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八十九。這是送別之作。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3.還有描寫洞庭山的古詩嗎
〖望洞庭〗
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註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壹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裏壹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壹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壹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裏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的美景。
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李 白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註]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嶽陽而作此詩。
這首詩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別秋江”,兩種用語都表達了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但“引愁心”用擬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與“別秋江”相比更勝壹籌。“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壹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
題君山 方幹
曾於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題君山
唐五代? 雍陶
風波不動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應是水仙梳洗處,壹螺青黛鏡中心。
寄題君山亭送呂天衢秀才
宋 蔡肇
百川赴下流,江海互吞吐。
回瀾薄空日,老岸不立土。
坡陀出巨石,鰲背啟窗戶。
我來俯凝碧,萬頃過微雨。
南沙八十裏,草林盡可數。
風聲玄冥開,松影翠蛟舞。
昏昏魚龍氣,暝色失洲渚。
林間古蘭若,梵放雜鳴櫓。
不能掛長帆,破浪極幽睹。
至今清夜夢,窈窕越修阻。
喜君自茲來,浩浩見眉宇。
館置古城東,淡飯忘羈旅。
連城雖自珍,歷塊誰為許。
束書問東舟,了不掛壹語。
脫身少年場,清座參佛祖。
冰顏未生髭,老氣欲冠古。
所得豈虛名,自是慰諸呂。
南天正炎溽,歸思亟飛羽。
江魚已釣肥,江酒尚酤煮。
訪子昔遊地,耿耿月沈浦。
席龍望東南,浮雲渺吳楚。
4.關於洞庭湖的古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這是壹首幹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壹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壹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幹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壹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壹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壹青螺。
翻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壹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四
李白
洞庭湖西秋月輝。 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苧。 不知霜露入秋衣。
嶽陽樓
李商隱
欲為平生壹散愁, 洞庭湖上嶽陽樓。
可憐萬裏堪乘興, 枉是蛟龍解覆舟。
5.有關洞庭湖的古詩句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白居易《輕肥》
有木秋不雕,青青在江北。
謂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白居易《白雪毛》
洞庭與青草,大小兩相敵。
混合萬丈深,渺茫千裏白。
——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壹從分首劍江濱,南國相思寄夢頻。
書去又逢商嶺雪,信回應過洞庭春。
——杜牧《寄盧先輩》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
——李商隱《荊門西下》
6.古詩《望洞庭》詩句的詩意
以下供參考!
劉禹錫《望洞庭》賞析
[原詩]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壹青螺。
[註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壹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裏壹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壹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壹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裏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壹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壹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壹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7.描寫洞庭湖的詩句
《望洞庭》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其全文詩句如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壹青螺。
翻譯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拭的銅鏡。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裏托著青青的螺。
《鹹陽值雨》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溫庭筠。其全文詩句如下:
鹹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曉雲將入嶽陽天。
翻譯
鹹陽橋上細雨綿綿,像巨大的窗簾懸掛在天空,透過迷茫的雨簾可以看到江上的釣魚船。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連那雨後的雲彩也會飄到嶽陽城的天。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張說。其全文詩句如下:
巴陵壹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悠悠。
翻譯
在巴陵放眼遠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見君山孤零零地飄浮在水上。我和妳分別後就像難和神仙相遇壹樣,懷念的心緒如同這浩瀚的湖水壹般悠遠深長。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白。其全文詩句如下: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翻譯
鏟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讓湘水暢快地四處流淌。這浩瀚的湖水像是無盡的美酒,讓我們開懷暢飲,醉倒在這洞庭秋色中。
《贈少年》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溫庭筠。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壹曲歌。
翻譯
江湖漂泊,與君相逢嘆晚,卻苦離恨太多,黃葉飄飄,洞庭風起,心海湧波。知音酒不醉,夜別淮陰,祝君成功如韓信,月照高樓,心緒慷慨,***唱壹曲人生《大風歌》。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翻譯
南湖的秋水,夜寒無水霧,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銀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賒買給月宮嫦娥,再駕船到白雲邊上買桂花酒去。
《春夜聞笛》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益。其古詩全文如下: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翻譯
在寒山吹著笛子呼喚春回大地,被謫遷的人彼此對望不禁淚濕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無數大雁,還沒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