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樹木的詩有:
壹、 《感遇·江南有丹橘》
唐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二、 《柳絕句》
唐杜牧
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
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三、 《柳》
唐方幹
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
態濃誰為識,力弱自難持。
學舞枝翻袖,呈妝葉展眉。
如何壹攀折,懷友又題詩。
四、 ? 《柳》
唐韓偓
壹籠金線拂彎橋,幾被兒童損細腰。
無奈靈和標格在,春來依舊褭長條。
五、 《柳》
唐韓琮
折柳歌中得翠條,遠移金殿種青霄。
上陽宮女含聲送,不忿先歸舞細腰。
《感遇·江南有丹橘》
唐 ·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壹、鑒賞
1、詩開頭兩句,詩人就以飽滿的熱情,頌揚橘樹經得起嚴冬考驗,繪制了壹幅江南橘林的美麗圖景,形成了壹個優美的藝術境界。橘樹是果樹中的上品,又能經得起嚴冬風霜的熬煎,終年常綠,因此詩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這是詩人借用橘樹來比喻自己“受命不遷”、“橫而不流”的人格。這裏,詩人不僅寫了橘樹的外形,而在著意表現它堅強不屈的精神,達到了形神的有機結合。同時呈獻在讀者面前的,並非壹棵橘樹,而是壹片橘林。詩人是在描寫包括他自己在內的“群像”。這就使得詩的意境更為深遠開闊,形象更為高大生動。
2、三、四兩句,寫橘樹的特點。詩人告訴讀者橘樹的經冬翠綠,並非因為江南氣候暖和,而是因為它有著耐寒的本性。在這裏,詩人采用的是問答的形式,問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樹本身的特性簡明地概括出來。詩人通過“歲寒心”的雙關語,壹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樹的耐寒本性,同時又用以比喻詩人的高尚美德。這是借橘樹的本性寫詩人的心靈之美,既是詩中主人公的自我畫像,也是當時千萬個正直知識分子的品德的寫照。從而使詩的主旨又深化了壹層。
3、下面六句,是敘事,也是抒情。五、六兩句是說: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遠方呈獻給尊貴的客人,無奈關山重疊,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將賢者推薦給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這兩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跡。詩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過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封建社會壹個忠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遭貶的情況下,仍然不甘沈淪,依舊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可貴品質。七、八兩句是詩人從感慨中得出的判斷:命運的好壞,只是因為遭遇的不同;而這又如同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壹樣,其中的道理實在難以捉摸。這是詩人根據自身經歷所發出的感嘆。最後兩句是緊承“運命”兩句而來。詩人大聲疾呼:不要只說種桃李,橘樹難道不能供人乘涼嗎?很清楚,詩人在為橘樹鳴不平,也是在為賢者鳴不平。也就是說,賢者能人,不會不如李林甫之流。這兩句是對朝廷聽信讒言、邪正不辨、嚴厲斥責,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由於詩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因此這兩句議論寫得十分親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詩的內涵。這裏運用暗喻來抨擊時弊,能發人深思,給人以很大的啟迪。
4、從結構上看,這首詩短短五十字,構思精巧,結構嚴密,抒情寫意,回環起伏。開頭以橘起,最後以橘結,前呼後應,且深化主題。尤其是最後出人意料的設問,震人心弦,增添了詩的藝術魅力. 張九齡詩歌語言生動、比喻貼切,毫無矯揉造作、雕琢晦澀之病。劉熙載在《藝概》中,稱張九齡的詩歌“獨能超出壹格,為李、杜開先”。這壹評價是非常恰當的。劉禹錫說九齡“自內職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癘之嘆;自退相守荊戶,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然與騷人同風。”就是指這類《感遇詩》。
二、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壹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壹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1][2]
張九齡是壹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壹人”。[2]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壹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壹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參考資料
百度:www.360doc.cn › m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