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多冠蓋;
春滿壺觴。
這是福州“中華老字號”聚春園裏的壹副對聯。
這副楹聯是福州歷代名聯巧對中的壹枝奇葩。說它巧,就巧在藏頭冠頂,把酒店的名號“聚、春”,自然貼切地嵌在上下聯之首。
聚春園是福州飲食業的百年老店,其以“佛跳墻”為代表的閩菜,古今聞名。
據記載,1865年,省城福州新開了壹家菜館,號“三友齋”。當時在布政司當衙廚的鄭春發,是它的股東之壹。後來鄭春發獨自接下了“三友齋”,於1895年改名為“聚春園”,沿用至今。
“聚多冠蓋”,是寫實,洋溢著店家的得意。當時聚春園是福州唯壹壹家大酒家,而這家老板又當過布政司衙廚,有官家背景,連店內大廳也仿衙署客廳擺設。閩浙總督、布政使等都是常客,省會及各地達官貴人絡繹不絕,門前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春滿壺觴”,是寫意,更道出了酒家的自豪。說壺中酒常滿,並不是要說自己的酒好,誇的是自己的菜好。聚春園作為大酒店,自然擺得出系列名菜、特色菜,如酥鯽、四大酥、四大抓、萬壽扣肉等。
聚春園的大菜有滿漢席,好家夥,足足有72道菜。菜好,大家吃得興起,這酒自然就要頻頻“滿上、滿上”了。
閩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壹。要論閩菜的首席,“佛跳墻”當仁不讓。相傳,清同治年間,福州官錢局壹位官員的家屬善於烹飪。她將雞、鴨、豬肉、海鮮,加上佐料,放在空酒壇中煨制,自稱“福壽全”。布政使周蓮有幸品嘗壹次,便念念不忘。後來叫他的廚師鄭春發登門學藝。鄭春發學了之後,又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改進、創新,終於形成壹道造料、刀工、火侯至佳,包香味俱絕的名菜。鄭氏 “聚春園”開張後,這道菜成為鎮店之寶。
有壹回,壹幫文人騷客到店裏打牙祭。改進型的“福壽全”上桌後,壇蓋壹掀,醇香滿堂,個個吃得痛快淋漓,技癢難耐,紛紛吟詩作對。其中壹句“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寺來”語雖不恭,卻也贏得滿堂喝彩。鄭春發靈機壹動,索性就將“福壽全”改名為“佛跳墻”。
(二)
玉液香浮斟美酒;
銀絲細切借吳刀。
這是形容福州線面的壹副對聯。線面,是福州的特產,以精面粉為原料,輔以精鹽、薯粉、食油等原料,手工拉制晾幹後而成。
福州線面,壹般面條細如繩。福州話說“繩”為“索”,所以叫“索面”。面條的尾巴部分較細,稱為“面尾”,細如線,所以叫“線面”。古代面食都叫餅,放在湯裏煮的面條叫湯餅,蒸的饅頭等叫炊餅。宋代詩人黃庭堅《過土山寨詩》:“湯餅壹杯銀絲亂,蔞蒿數箸玉簪橫。”說的就是線面。
線面手工制作時間壹般要兩天,經和面、切條、揉條、粉條、串面、掛面、拉面、曬面、挽面等十幾道手工工序。頭天晚上,把面粉、鹽和水調和好,放在大陶盆裏,蒙上濕布,讓其發酵。第二天壹早,將面團切成塊,揉搓為細條,撲粉使之不粘,逐條串入壹根根小竹竿,掛架在長木櫃上,然後壹排排插入曬面架,制面師傅把另壹頭二三根竹竿夾在手上,倒退著向後向下拉面,邊拉邊抻邊回,然後控到架上,如此這般,像瀑布、似銀絲、如細紗的線面就展現在陽光下。傍晚,把線面收起來,挽好,有的還紮上紅絲線。
小時候在螺洲店前住時,只要天壹放晴,滿街都露天曬著線面。據說過去鼓樓“布司埕”是福州線面重要產地,留下“鼓樓前布司埕線面”的說法。如今晉安鼓山鎮仍然特產線面,“後嶼線面”遠近聞名。線面是福州居家常備的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深受海內外鄉親的喜愛。
過去人們飄洋過海,就怕海難,所以親人出門,要吃線面,再加上兩個諧音“壓浪”的鴨蛋,稱為“太平面”,留下“吃鴨蛋,講太平”的俗語。過生日也要吃“太平面”,因為線面很長,寓意長壽。大年初壹早餐全家吃“太平面”,要長年平安。“拗九節”若是親友年齡逢有“九”(年齡尾數是9的叫“明九”,年齡能被9整除的叫“暗九”)者,也要送“太平面”,稱為“過九”。在臺灣,正月初 七要吃線面,希望長壽。
福州線面特點是壹煮就熟,久煮不糊,筷剪就斷,攪也不亂,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線面的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開水鍋中,待線面浮起後撈起,放入燉好的羊肉或雞肉、上排等高湯中就好了。線面還有其它煮法。如“炒酒蛋”,泡面的湯是炒雞蛋時加些老酒,香氣撲鼻。生病吃素湯線面,容易消化。閩南是把細長的線面弄成短短的碎面,煮入肉湯中,成為“面線糊”。莆田的線面煮好後,還放些紫菜和油炸花生等,稱“媽祖面”。壹些酒樓裏把線面油炸後,煮成炒線面,也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