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
水調歌頭·遊泳
作者毛澤東 朝代近現代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裏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壹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譯文
毛主席暢遊長江後向群眾招手剛飲過長沙的水,
現又吃了武昌魚。
我在萬裏長江上橫渡,
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
哪管得風吹浪湧,
這壹切猶如信步閑庭,
今天我終可以盡情流連。
孔子在岸邊嘆道:
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
龜蛇二山靜靜佇立,
胸中宏圖升起。
大橋飛跨溝通南北,
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
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
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
讓三峽出現平坦的水庫。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註釋
遊泳:壹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遊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1955年6月,毛主席橫渡長江
長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註:“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壹個有名的‘白沙井’。”
武昌魚:據《三國誌?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願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裏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鯿魚,稱團頭鯿或團頭魴。
極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壹帶在春秋戰國時屬於楚國的範圍,所以作者把這壹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沈沈楚天闊”。作者在壹九五七年二月十壹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遊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裏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遊側遊,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
寬余:指神態舒緩,心情暢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風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
龜蛇:見《菩薩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註。實指龜山、蛇山。
壹橋飛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壹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壹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後經作者同意恢復原句。
天塹: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據《南史?孔範傳》記載,隋伐陳,孔範向陳後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將來還打算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壹帶建立巨型水壩(“西江石壁”)蓄水發電,水壩上遊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湧的江面將變為平靜的大湖。到那時,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裏來。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該驚嘆世界真是大變樣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巫山形成的峽谷巫峽和上遊的瞿塘峽、下遊的西陵峽合稱三峽。”巫山雲雨“,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遊雲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這裏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
這首遊泳詞,氣勢磅礴,境象闊大,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豪情和樂觀主義精神。語言明白曉暢,不事雕琢。但在平淡樸實的詞句裏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深邃的內涵。
上片:“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毛澤東是先到長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簡單地講這次的旅程,卻借三國時代吳國的童謠來加以化用,這就與簡單的敘述旅程不同了。《三國誌·吳書·陸凱傳》稱: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願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當時孫皓遷都,使百姓服勞役。百姓用船運送遷都物資,逆流而上,深感煩苦,所以有這童謠。而事實上,當時作者已經找到了壹條反映中國客觀的經濟規律適合中國的路線。所以作者對這個童謠,反其意而用之,說成“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長沙水”是長沙有名的白沙井水,武昌魚是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鯿魚,為著名的團頭鯿或團頭魴。通過這樣的化用,正表達出作者從長沙到武昌,壹路上非常愉悅的心情,也表達了人民的幸福安樂。
“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寫出長江奔流到海的氣勢,寫出橫渡長江的遊泳的壯舉。“極目”,用盡目力望去,表示望得遠。“楚天”,武昌壹帶是過去戰國時代楚國的地方。下壹“舒”字,既寫那裏的天地空闊,壹望無際,感到舒暢;也寫出在大江遊泳的舒適,這裏也表現作者遊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在長江裏遊泳,是有風浪的。作者高超的遊泳技能,可以駕馭風浪,所以“不管風吹浪打”,不把風浪看做壹回事。在長江中遊泳,勝過在庭院裏散步,有壹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因在庭院裏散步,有院墻圍繞,難免感到局促。假如結合作者當時的心情,像作者說的“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那還有個框框,即以外國經驗為框子,像在庭院散步那樣,有圍墻圍繞著。“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壹條適合中國的路線”,打破了“外國經驗”的框框,不正是“今日得寬餘”嗎?這就想到按照客觀經濟規律來進行建設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河邊說:“流去的像這樣啊!晝夜不停。”朱熹集註:“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之間斷也。”作者在長江裏遊泳,感到長江的水,不停地向東流去。作者正在領導全國人民,按照中國客觀經濟規律進行建設,也要不停地前進,這樣就自然地跟下片的建設聯系起來了。
下片:“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風檣”是風裏的帆檣,即看到張篷的帆船在行駛。龜蛇靜,指長江兩岸的龜山和蛇山,龜山在漢陽,蛇山在武昌,隔江相對,長江大橋的兩頭就建築在這兩座山上。作者用風檣動來陪襯龜蛇靜,壹動壹靜構成對偶,都是眼前的景物。從龜蛇靜裏自然聯系到長江大橋的建築。“起宏圖”,正說明進行宏偉的建設。接著寫長江大橋:“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用“飛架”寫出大橋像長虹架空的壯偉形勢和建築的神速。“天塹”,古人以長江為阻隔南北的天然壕溝。《南史·孔範傳》:隋伐陳,孔範向陳後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有了大橋,天塹變成交通大道了。這說明宏圖在於改變大自然,使它更有利於人民,這也透露出黨領導中國人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傑出成就。
就“起宏圖”說,除了建築長江大橋外,還有在三峽建築水庫的宏偉計劃。“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再要在長江西段三峽裏築起壹道攔河壩,把長江上遊的雨水攔住,造成壹個水庫,即壹個大湖。把攔河壩稱為石壁,突出它的堅固。巫山在重慶巫山縣,長江在巫山中經過,那裏稱為巫峽。巫山有神女峰。《文選》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遊高唐時,夢中見到巫山神女,神女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這裏借用這個故事,說明攔河壩可以截斷巫山的雲雨,使在高峽中出現壹個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從巫山雲雨裏,自然引出神女來。作者說神女那時還健在吧,她看到高峽出平湖,當驚嘆世界變樣了。“神女應無恙”的“應”,當作料想解,杜甫《遣興》“衰疾那能久,應無見汝期”,便是壹例(蕭滌非先生說,見1959年3期《山東大學學報·讀毛主席詩詞的幾點蠡測》)。“無恙”即沒有毛病,好好的。這裏借神女來寫擬議中水庫的宏偉建設。
這首詞裏的引用格,有化用的,如把童謠的“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加以變化,作“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經過變化,意思與原來的童謠完全不同了。再像“截斷巫山雲雨”,“巫山雲雨”也是引用格,也是化用,意思跟原來的“雲雨”也不同了。也有明引的,如“子在川上曰”兩句。這兩句含有“自強不息”的用意,與下文的宏偉建設相呼應。最後提到神女,帶來了神話色彩,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1956年6月。1956年12月,毛澤東致信黃炎培,信中“錄陳”此詞,題為《水調歌頭·長江》。首次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時改題為《水調歌頭·遊泳》。1956年5月,毛澤東南巡,住在廣州的壹個小島上。他喜歡長江,把長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遊泳池”。他要去長江遊泳,此前他在不少江河湖海中遊泳過,就是還未去過長江。5月30日他從廣州飛到長沙,當天上午暢遊湘江,算是準備活動。5月31日飛到武昌。這回他三次遊長江。6月1日,晴空萬裏,中午時分,毛澤東從武昌岸邊長江大橋8號橋墩附近下水,遊到漢口湛家磯江面登船,歷時兩小時零四分,全程近14公裏。6月3日,下午2時許,毛澤東再次暢遊長江。為了考察建設中的武漢長江大橋,他從漢陽鸚鵡洲附近下水,穿過橋墩,遊到武昌八大家江面上船,***回遊14公裏,歷時兩小時。6月4日,他執意不遊東湖,第三次暢遊長江,仍從漢陽回遊到武昌。就在暢遊長江期間,毛澤東豪情激蕩,寫下這首詞。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