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黃河的:成語-3個,俗語-2個,詩句-3句(出處),典故或傳說-2個

有關黃河的:成語-3個,俗語-2個,詩句-3句(出處),典故或傳說-2個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

黃河百害,惟富壹套

這裏說的壹套就是指河套地區。本來自西而東的黃河由甘肅到了寧夏的中衛,沿賀蘭山轉而向北,至內蒙古的臨河受陰山阻擋又折而向東,到托克托縣突然掉頭,沿呂梁山南下,繞了壹個大彎,這個特有的大彎曲,好比套在寧蒙平原上的壹個大布套,所以人們稱這裏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賀蘭山、大青山,東到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南達鄂爾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縱貫寧夏、內蒙。寧夏部分稱西套,也叫寧夏平原或銀川平原;內蒙部分稱東套,並又分為前套和後套,統稱為河套平原。黃河流經這裏,地處平原,河面開闊,水流平緩,人們興修了許多引黃水利工程,形成黃河灌區,使得糧棉富足,稱"塞上江南"。

--------------------------------------------------------------------------------

天下黃河富寧夏

在寧夏黃河水被稱作金水、富水,像征著富裕、安寧和吉祥

跳進黃河洗不清

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天下黃河富寧夏

不到黃河心不死

聖人出,黃河清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裏風光誰第壹?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遊: 黃河船夫曲

妳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描寫黃河的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裏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唐《浪淘沙》

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證實,黃河流域在龍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了城。1977年,在河南省登封縣告成鎮西約1公裏壹處叫“王城崗”的臺地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壹座距今4000年左右的城址,是用夯土先後築成的兩座東西並列的方形城堡。1979年,在河南省淮陽縣又發現壹處規模更大、城墻更寬更高的城址,它坐落在淮陽縣城東南4公裏處壹個叫“平糧臺”的土臺上,也是壹座方形城池,每邊城墻長185米,整個城的周長達740米,其面積幾乎是王城崗的4倍。平糧臺城距今也在4000年以上。

最大的關帝廟

山西運城市的解州關帝廟,是全國最大的關帝廟。位於山西運城以西25公裏的解州鎮內,為紀念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所建。解州東南10公裏常平村是關羽的原籍,故解州關帝廟是武廟之祖。創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建,清康熙四十壹年(1702年)毀於火,經10余年始修復,現廟坐北向南,總面積1.8萬平方米,內外古柏蒼翠,百花爭艷。平面布局分南北兩部分,南為結義園,北部為正廟,分前後兩院,布局嚴謹,規模完整,建築以春秋樓和崇寧殿最為精致。

最大的龍王廟

黃河上最大的龍王廟在河南省武陟縣城東南13公裏處的二鋪營鄉楊莊村南,距黃河3公裏,名嘉應觀,俗名廟宮。系清雍正皇帝為祭祀河神而修建的黃、淮、沁諸河龍王廟,也是黃河上最大的龍王廟。

雍正皇帝即位前,黃河在河南武陟等地多次決口。剛剛親政的雍正皇帝屢下諭旨,亟發帑金,塞決築堤,整頓河弊。在塞決及築堤取得顯著成效後,雍正皇帝下詔大興土木,命河臣於武陟修建龍王廟壹座,以祭祀並祈求河神的佑助。嘉應觀歷時4年建成,耗白銀288萬兩,占地2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建築精致,各種殿宇沿中軸線進深排列,是豫北少有的清代宮式建築群。

最大的巖畫

陰山巖畫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壹處。陰山位於內蒙古中部、河套以北。1976年夏天,兩位考古學家益山林、陸思賢到陰山以北考察漢代長城遺址,在罕烏拉口發現了壹幅人面形群像巖畫,這幅巖畫刻成時間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後來,益山林和蒙古族向導壹起在千裏陰山奔走,先後發現了1萬多幅巖畫,其中已有1500幅被拓描下來。陰山巖畫題材各異,內容豐富,反映了古代獵牧人的社會生活、科學文化、意識形態等,堪稱壹個規模宏大的民族美術文化宮。

最高的木塔

山西省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重樓式木結構塔,本名佛宮寺釋迦塔,因塔身全部是木結構,故俗稱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坐落在應縣城內西街佛宮寺內,距大同市70公裏,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現存的牌坊、鐘鼓樓、大雄寶殿及左右配殿,都是清人重建,唯木塔是遼代原構,整個塔內沒有壹根鐵釘拉結,全靠木構互相拉角、勾心。據修於清代的《應州誌》記載,從金元到明朝先後經過7次大地震,特別是元順帝時,大震7天,塔仍巍然不動,穩如盤石。

木塔高67.13米,底層直徑30余米,塔呈八角形,有5個明層,4個暗層,***9個層。整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為我國高層木結構的代表作,在中國建築史上和世界建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應縣木塔既是遼代統治者宣揚佛法的場所,又是古代作戰的了望臺。

第壹座佛教寺院

洛陽白馬寺被稱為我國第壹座佛教寺院,因漢使和外僧回洛陽時以白馬馱經像而得名。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因建築最早,其格局仿效印度的祗圓精舍而建成,與後來黃河流域的佛教寺院有差別。漢代的白馬寺作為佛教中心,起到了推動佛教在中國內地傳播的重要作用。中國第壹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這座寺院中譯出的。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的《僧祗戒心》,使中國產生了第壹部漢文戒律。

華夏第壹龍

“華夏第壹龍”是指1987年5月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黃河之濱,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三組蚌砌動物,計有龍、虎、鹿等,***有蚌砌的龍3條、虎3只、鹿1頭。這些蚌砌動物使用的是不經加工的自然蚌殼,所砌圖像具有立體感。

這些蚌砌的龍和虎,位於仰韶文化中期偏早的地層下,距今約6000年。對研究龍的神化歷史、研究仰韶文化具有特殊價值,也是蚌砌藝術的珍品。這次發現的蚌砌龍等,把中國龍的圖騰向前推進了千余年,堪稱“華夏第壹龍”。

世界沙漠之都

在寧夏中衛縣的黃河岸邊,有壹個叫沙坡頭的地方,它位於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的南端,海拔1500米。這裏沙層厚度70米~100米,流沙占71%。沙層厚度之大世界罕見,有世界“沙漠之都”之稱。沙坡頭下臨黃河,北望沙海,自然景觀馳名中外。這裏還是聞名中外的“沙坡頭治沙站”(屬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所在地,該站以治沙成果之豐碩而飲譽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