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古蓮花池·三湘七澤會壹園

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古蓮花池·三湘七澤會壹園

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古蓮花池·三湘七澤會壹園

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為汝南王張柔開鑿。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1190—1268)移鎮保定,畫市井,定民居,建城郭。他不僅投入了他的軍隊,並且驅使他南征時虜掠來的大批南方工藝匠人興建園苑,引城西北雞距泉和壹畝泉之水,種藕養荷,構築亭榭樓臺,廣蓄走獸魚鳥,名此園為雪香園。元初詩人元好問遊此,為其美麗景色所陶醉,留下了“荷芰如繡,水禽飛鳴上下,君與遊人其樂而不能去”的感嘆。郝經也稱贊說:“澄瀾蕩漾,簾戶疏越,魚泳而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可謂勝地矣。”因池內荷花茂盛,明代改為“古蓮花池”。正門匾額”古蓮花池”四字,為1921年曹錕請北洋軍閥 *** 總統徐世昌題書。

元代,古蓮花池是王侯將相的私人宅第;明萬歷年間進行大規模擴建,調整建築布局,改名為水鑒公署,為官府獨占,成為達官顯貴優遊宴飲之所。清雍正十壹年(1733)在其西北建蓮池書院,後辟為行宮,乾隆、嘉慶、慈禧等巡幸河北,皆駐蹕此處,僅乾隆壹人就達六次之多。古園林規模日增,美輪美奐,勝甲畿內。園內有濯錦亭、臨漪亭、寒綠軒、藻詠廳等十二景,總面積24000余平方米,池水面積為7900余平方米,分南北兩塘。整個園林近似正方形。園林以池為主體,池又以北塘中央的臨漪亭(水心亭)為中心,環池庭院重重,珠璣充盈,山、水、樓、臺、亭、廡、榭錯落有致,相互襯托,在水中倒映成趣,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每當荷花盛開,微風拂煦,香氣四溢之時,壹幅“搖紅、滌翠、蜺帶、霞衣”交相輝映的美妙畫圖會令每個遊人陶醉。

“蓮葉托桃”妙藏諧音

步入北門,面對假山前乾隆皇帝遊蓮花池題書的“春舞坡”,透過結構巧妙的“三空三鬥”牌樓,可觀賞“濯錦亭”的風采。這是壹座飛檐微翹、紅柱擎托的古亭。相傳,元代萬戶府的侍女們常在此浣紗。據此,前人擷取杜甫“濯錦江邊未滿園”這壹詩句的前二字定此亭名。

亭東南是造型獨特、端正秀麗的水東樓。站在樓閣之上,細觀濯錦亭等亭子的攢頂,均是“蓮葉托桃”的造型。這裏還有壹個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

池濱西北部有壹座清朝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的行宮,其殿堂屋脊上有壹“蓮葉托桃”石雕。提起這石雕的來歷,還得從慈禧西逃說起。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慌忙和光緒等人裝扮成百姓模樣,連夜逃走,從北京壹直跑到西安。她曾提前通知要經過的州城府縣,為其建造行宮。消息傳到保定,代理直隸總督李鴻章為討慈禧歡心,到處選調能工巧匠,趕修行宮。工匠們對慈禧和李鴻章壹夥的行徑非常氣憤和痛恨。為了出氣,大夥壹合計,就在行宮殿堂的屋脊上雕塑了壹張大荷葉,荷葉上托著壹個大仙桃,諧音為“連夜脫逃”,意在影射慈禧壹夥連夜逃出北京,投降賣國。當時大太監李蓮英看出破綻,稟告了慈禧,慈禧大怒,下令殺害了建造這個蓮葉托桃的工匠,石雕也被毀掉了。但是,這個故事卻壹直在百姓中廣泛流傳。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被殺害的工匠和讓後人記住慈禧的這段可恥歷史,便在蓮池公園中濯錦亭等壹些亭子的攢頂上,重新建造了“蓮葉托桃”的石雕。

觀瀾賞荷葉 清篇留峽洞

水東樓西南,有南北兩塘相通的弧形渠道環抱著壹座假山。山上,觀瀾亭古樸精巧;山下,篇留洞曲折幽深。這壹亭壹洞,互為補充,為著名的蓮池十二景之壹。

觀瀾亭為壹座體態空靈的四角小亭,四柱烘托,單頂翹角,聳立於假山之巔。據清代同治年間重繪的“蓮池十二景”,此亭原為香茅覆頂,名為“樂淯”,庚子年間草亭毀於戰火,修復時改建為現在的模樣,並改名“觀瀾亭”。相傳此亭是古代文人賞荷觀波、吟詩唱和之處。人立亭中,下眺北塘,波湧蓮葉,碧濤滾滾,使人有臨海觀瀾之感。此山之下,便是篇留洞,取蘇東坡“清篇留峽洞”詩意而名。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題詩,他的手書即景詩刻石,至今尚存於洞口及洞內巖壁之上。洞有三口出入,鉆洞尋視,曲徑幽深,摸索前行,益愈深幽,別有洞天。

出篇留洞口折而向南,在南北兩塘相同的渠道上,有壹座三拱白玉橋,全部用漢白玉砌成,橋欄透雕凈瓶蓮葉,為解放後重修時的新作。主拱頂端吸水獸頭造型奇特,形象逼真,刀法粗獷洗練,具有典型的元代風格,顯然為初造原件,是園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根據蓮池十二景註,此橋即是“綠野梯橋”。

“清高如意”實“不如”

在南塘南岸的紅棗坡上,棗枝蔥蘢,翠竹搖曳,楊柳依依,間有松柏古槐,濃蔭蔽日。六幢亭高聳山巔,亭為三面虛敞,壹面成壁的四角形。壁間嵌有黃彭年、黃國煊父子修亭碑記,亭內立著六幢由漢文、梵文刻成的“陀羅尼經”碑柱(遼代二幢、金代壹幢、元代三幢),因之取名為六幢亭。自六幢亭沿松柏對峙的石階下山,便來到翼然欲飛去的六角小亭——不如亭。據清代文人郭雲豐在《蓮池臺榭記》中的記載,當時亭邊壹井泉甘洌,亭南為蔬園。相傳,此亭原名“如意亭”,是達官貴人酒足飯飽之余乘涼消遣之處。當年這些寄生蟲來到亭中可以“觀賞”到特地招雇來的農夫在烈日下種菜澆園,苦心耕耘的情景,以此來“陶冶”所謂的田園情趣。可見他們的“清高如意”,便是百姓們的勞苦辛酸。後來,壹些在科舉考試中落榜的文人到此,看到農夫在田園耕耘,雖然辛勞,卻有收獲,思量讀書人老死科場貽誤終身的可悲境遇,感嘆不如回家種地,遂有人提筆把“如意”改為“不如”。此後“如意”遂被“不如”取代,成為此亭的定名。現小亭尚存,亭南蔬菜園則早已改為露天影院。

思樂歌在藻 臨漪留名跡

藻詠廳原名康樂廳。在古蓮花池園內正南部,介於南北之間的主島中心。廳堂寬敞明亮,四面廡廊,單檐翹角,雙馬鞍形屋頂,前後卷棚抱廈,門前草深林茂,有彩色鐵獅兩座,正面臨池有假山。遠近對景,借景極多。站在廳前北望,湖石借山遮掩北塘,“麻姑獻壽”漢白玉雕亭亭玉立,水心亭和宛虹橋叠出山頂;放眼東西,白蓮簇擁“君子長生館”,紅荷映托“水東樓”。面對蓮花池,錦鱗成群,蓮葉滿放。廳原為兩層閣樓,因詞人墨客常於此吟詩作賦,故名“藻詠”,是同治蓮池十二景之壹。相傳,明代在這裏作過舉人考場。古代文人多有題詠,清代蓮池書院院長張敘詩雲:“面面軒窗豁遠眸,庾公清嘯有南樓。人行樹杪波心見,月到簾旌藻影流。”清進士帥家相亦有“思樂歌在藻,登臨意何長”之句。

由藻詠廳向西經過宛虹橋便來到坐落於北塘中央的臨漪亭,此亭又名水中亭,現名水心亭。亭通高三丈,八角雙層重檐攢尖頂,攢金柱間裝修棱花隔扇門窗,下層檐柱間有坐凳相連。亭內有旋轉式小梯可上頂層。整個亭子造型端莊、玲瓏、典雅,挺拔之中見秀麗。登上亭閣,倚窗四望,園中景色歷歷在目,此亭與蓮花池為園內中心風景點。清乾隆帝曾賦詩頌其美景。詩曰:

《三湘七澤會壹園》古詩句出處:臨漪古名跡,清苑稱佳構。源分壹畝泉,石閘飛瓊漱。行宮雖數宇,水木清華富。曲折步朱欄,波心宛相就。

長生館前話長生

離開水心亭過宛紅橋西行,便見雕花月門內修竹掩映著壹座院落。這裏原來是行宮中的鶴柴南苑,1965年重修為西小院。院內松竹盈庭,清雅異常。西小院之北即是君子長生館。此館緊臨北塘西岸正中而建,為歇山五脊廡殿式建築,廳堂寬五間,縱深二間。四周廡廊環抱,隔扇門窗均為步步錦圖案,蘇式彩繪雕梁畫棟,十分精美。館前三間馬鞍脊抱廈,臺基延深入池,最宜垂釣、賞荷,故同治年間名“釣魚臺”。正門上方高懸黃底綠字的“君子長生館”匾額;匾下喜鵲登梅透雕門楣,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抱柱兩邊所掛楹聯為清代遺物,更增添了這裏幽雅脫俗的氣氛:“花落庭閑,愛光景隨時,且作清遊尋勝地;蓮香池靜,問弦歌何處,更叫思古發幽情。”

其柱聯則更精確地概括了古蓮池與蓮池書院所獨具的意義:“堂開綠野,園辟華林,俯仰千秋留勝跡;地接昪斡,山鄰宛委,師承百世起人文。”

行宮時代,這裏曾是弦歌繞梁的“課榮書舫”。據重修蓮花池碑刻記載,同治十年(1871)在蓮花池開局續修《畿輔通誌》搜集資料時,肅寧縣令送來的該縣君子館磚拓本上,有“君子長生”四字,眾編修見字觸景生情,遂將“釣魚臺”(壹說“課榮收舫”)改名為“君子長生館”。其意是說:池中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高風亮節,頗具君子之清廉,應該與世長存。

在君子長生館兩側還各有壹座互相對稱的配房,南為清雅的“小方壺”,北是幽靜的“小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