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庫布其沙漠的歷史記錄

庫布其沙漠的歷史記錄

在秦漢時期的古代文獻中,至今沒有探測到庫布其沙漠的記載。庫布其沙漠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據舒威記載,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包谷路鎮將軍刁勇在給魏廷的朗誦中,談到了包谷路鎮至沃野鎮的漕運通道和早期庫布其沙漠的情況。當時,博古魯鎮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西北部古城灣附近,古黃河中央大陸上。沃野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北部的烏梁素海北部,蘇都倫鄉根子場村的正南方。這兩個城鎮之間的陸路運輸線是從西南向東北的。刁永在朗誦會上寫道:“陳鎮(作者指博古律鎮)到沃野鎮八百裏,路又深又沙,仍難輕裝前行。如今谷中有二十五個湖,每到深沙,必致停滯。還有,山谷在河西,轉沃野,過河……”。

寫於北魏的《水經註》也保存了早期庫布其沙漠的資料。李道元在《水經註·河流三》中寫道:“宇易,南河、北河、安陽縣以南,近沙富爾,無異山。故《廣智》曰:‘朔方縣北,移沙七處,無山可仿’。是“音義”的隱逸。李道元生於北魏皇興四年(470),卒於孝昌三年(527)。《水鏡朱》成書的時間自然是在他去世之前,略晚於景明元年至孝昌三年(500~527)。(金《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第11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987頁。)換句話說,這本書記載的流動沙丘(流沙七處)就是6世紀初庫布其沙漠的地位和位置。李道元所謂的“南河”,指的是今天黃河的大致位置(其實是在現在的河的南邊,後面詳述),安陽縣在今天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烏拉山南被統治。這說明流沙景觀位於“南河”(今黃河)以南,這壹帶就是杭錦旗北半部的庫布齊沙漠地區。王北辰先生在其論著中說:“據筆記記載,當時南河以南全是沙丘,這是李道元親眼所見,但不知其範圍。”

北魏末年,早期的庫布其沙漠至今仍被當時的人們提及,稱之為“沙塞”。《周樹·溫蒂紀》載:北魏孝熙二年(533),宇文泰(黑水獺)與何拔月在討論關西靈州、周霞局勢時,曾說:“若公引軍近甘肅...西收羌人,北助沙塞,回軍長安,恢復魏家,將是桓溫之舉。“值得註意的是,何拔嶽曾駐守平涼,控制了零陵、、秦等關西諸州。這裏所謂的“沙塞”,是指今天杭錦旗北部的零陵和周霞-庫布齊沙漠北緣的流沙地帶。因為它是東西走向的,所以稱它為平湖嶺和周霞的“沙塞”壹點也不為過。但也有學者認為,“他把夏玲地區稱為‘沙塞’,證明當時(533年)夏玲和夏之間有積沙,可能是邊塞。在這幅圖中,幾塊流沙被畫在明長城外和周霞的南部邊緣,只是壹個標誌。“這種觀點不符合歷史現實。如果“沙塞”位於精神和夏天之間,或者在周霞的南部邊緣,難道精神和夏天不會被放置在“沙塞”之外嗎?這顯然與當時的政治形勢相悖。

到了8世紀末,庫布其沙漠又被唐朝記錄下來,命名為“庫傑沙”(或普那沙,或波內沙)。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宰相賈丹在《從邊州到四外七路》壹書中描述了南部邊緣位置、局部分布寬度及其與黃河、湖泉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早期庫布其沙漠分布範圍的線索。原文如下:周霞北過武水,經和林澤、八裏甘澤,過沙,第二次過鏟、臥耶伯、長澤、白城,120裏到達朱克渾水源頭。.....踏過卓泉古鎮,八十八裏過巫娜水,過羅虎鹽池,復幹泉,四十八裏定沙,名曰普那沙。橫跨水面28英裏;五十九裏至石本城,十裏至寧遠鎮,涉根水(據筆者,此為黃河南支),五十裏至安樂樹。駐軍在(黃河)西岸,其東岸有古老的大城市。今大城市,故永濟門也。從周霞到大同市的公路經過烏納水(陶樂溝下遊,杭錦旗駐地附近的季節性河流,清代稱兔子河),然後經過羅虎鹽池(今杭錦旗巴彥烏蘇鹽海,又稱哈日芒乃腦,清代稱果地池)和格夫甘泉(今杭錦旗巴彥烏蘇鎮烏丁布拉村和門恩村以北),由此向北穿越水庫形成沙,步行約2從衡水北行到李唐59,到達石本市(或漢代的朔方縣),再往李唐1 0,到達寧遠鎮(今杭錦旗都貴塔拉鎮西北的沙圪堵淖爾村西南)。寧遠鎮是壹個軍事重鎮,位於湯根水(唐代黃河的支流)南岸。據此可以推斷,唐德宗鎮遠期庫傑沙(庫布其沙漠早期)的南北寬度約為97唐利。按唐大力約540米計算,97唐裏約相當於52380米,即104.76裏,即52.38公裏。位於格甫甘泉(今吾丁布拉村、門根村以北)和寧遠鎮(今沙圪堵淖爾村西南)之間。但“庫節沙”壹帶的地名還有待考證,包括“衡水”和“石本市”,工作還有待開展。王北辰認為:衡水是毛布拉格昆堆溝西側的壹條支流,可以做好準備。因此,河道應在杭錦旗北部庫布其沙地區賽音烏蘇、麥勒溝至道老烏蘇壹線以南。石本城舊址,據其北距寧遠鎮10李唐(5.4公裏,即10.8裏),位於沙日昭(烏蘭敖都)西南,在今沙格淖爾村南約5.4公裏處。而從衡水北行5 9唐裏到石本市,大約需要365,438+0,860米,即365,438+0.860公裏(63.720裏)。杭錦旗文物工作者在賽音烏蘇村以北、納林霍拉霍村以東的沙漠中發現了壹處漢代遺址(暫稱“納林霍拉霍遺址”),恰好在沙日昭(烏蘭敖都)的西南方向,但由於流沙原因,遺址的面貌尚未查明。因此,漢代納林霍拉霍遺址很可能就是唐代文獻記載的石本故城(漢代朔方縣)。如果這壹判斷正確的話,唐代從周霞北到田童德城的道路就要經過這裏。綜上所述,根據北魏太平鎮軍七年(446)、孝昌三年(527)、雍熙二年(533)和唐德宗鎮元年(785-805)的相關文獻記載,九世紀初庫布齊沙漠的分布格局可以簡要概括為:西起黃河,北至南黃河支流,東至杭錦旗以北的毛布拉格。唐代詩文中對庫布其沙漠的描寫是在唐德宗建國後兩年(781)。李益在“河曲”途中所寫的詩,大多是描寫庫街沙地區的。他在《從軍夜六鄂飲馬磨劍石詩》中描寫了庫傑沙(早期庫布其沙漠)的邊緣景觀。這段摘錄如下:我走在空中,看到了沙中的磷和草的力量,也沒有胡二磨劍石。那時候劍被血洗,至今草和沙都是紅色的。我因石而問,水嗚咽於草根。.....彈劍為悼,風沙俱下。馬群中充滿了噝噝聲,但畢雲天卻不見胡的蹤影。.....聖王把胡分成六國,六國都是。韓公三城斷胡路,韓家百萬村邊秋。.....我今天拔劍畫石,告訴妳我永遠是唐秀。我也聞到了烈酒和酒的招魂,為我斟酒祝東流。如果妳是靈魂,妳可以回到妳的故鄉;戰場荒蕪,不能久留。詩中記載的“飲馬磨劍石”是詩人北上途中停下飲馬的地方,位於“柳湖洲”壹帶的北部。“六戶洲”的面積大致相當於內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旗的東半部,烏審旗的西緣,陜西定邊縣、寧夏鹽池縣的北緣。據此,“飲馬磨劍”之地應在鄂托克旗北部邊境的昭紹與杭錦旗南部邊境的雅土(或稱堯都)之間。到了唐代,這裏應該有壹條由西向東流的內陸小泉溪,成了南來北往的行人駐足飲馬的地方。然而,在鐘健的第二年(781),這個地方的表面已經出現了沙漠化的趨勢。“我走在空中,看到的是沙的磷,是草的力量,沒有胡二磨劍石。”“為之耍劍,風沙處處沈。”“戰場荒蕪,我不能久留。”流沙是及時的。詩中的“空磧”“戰場荒無人煙,不能久獨待”恰恰反映了這裏地處水庫南緣,人口極其稀少,定居的人很少。值得註意的是,庫布其沙漠的沙子是紅色和黃色的,這與文章中的那句“草與沙至今紅”不謀而合。詩人所謂的“沙池”是壹部紀實作品。而高原南部的毛烏素沙漠是淡黃色的,和它明顯不同。李易的另壹篇文章《二次北上破莎娜》,直接描述了庫限沙區的沙漠景象。"眼見風沙流,草到最後也救不了."這是壹個漫長而沒有生命的流沙圖像。但他的《破莎娜早》唱到:“破沙頭雁飛,駝鳥泉自戰歸。明天,我要出門去東南,披上冰冷的鐵衣。”他背誦的是庫布其沙漠腹地早期的地貌,應該是分布在杭錦旗巴彥烏蘇鎮門根村烏丁布拉村至莫仁河下遊的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