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代)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 賞析 —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壹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壹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江入大荒流”寫出了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裏沙
劉禹錫(唐代)
九曲黃河萬裏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 賞析 —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兩句的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砂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裏,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蕩,從天涯壹直來到這裏。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裏黃沙,贊揚它們沖風破浪,壹往無前的頑強性格。
望嶽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 賞析 —
該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壹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壹切的雄心壯誌,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 賞析 —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次句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漸次為讀者展開了壹幅千裏蜀江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