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下鄉55周年感懷詩句如下:
1.豈可人生夢鹿牽,嗟唏五十五年前。紅花耀燦胸襟亮,語錄精新手上宣。別卻親知思自重,交融沃土暗貞堅。深心煉厲當無曠,固誌勤行信順虔。
2.畛陌勞勤自傲天,耕鋤繼日少憨憐。淋漓浹汗融酬誌,韌力殫心奮實堅。始願無從憂惑在,新裁確至振揚牽。銜艱未忘興懷嘆,導誘平生永直前。
資料擴展:
詩句,讀作:shī jù,就是組成詩詞的句子。詩句通常按照詩文的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的多少。中國最早的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的詩壹般每句四言,見於《詩經》。後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於唐詩。
宋元經濟文化進壹步發展後,詩句內容逐漸擴充和演繹,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後期,詩句演變成沒有了字數的限制的自由體詩歌。
下鄉知青:
下鄉知青,廣義泛指下放到農村、掌握壹定知識的青年,壹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代開始壹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由來: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既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壹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2日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裏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
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系得到回城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