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中表達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壹首四言詩。原文: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壹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壹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壹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賞析:
作為壹篇完整的寫景詩,《觀滄海》具有觀察外部世界的特定視角,全詩的景物描寫,就是由這壹特定視角展開觀察、融主觀情感於客觀景物的藝術結晶。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淡淡,山島竦峙。”詩篇的開頭四句,首先點明了詩人所處的具體位置,即瀕臨渤海的碣石山,這正是他數月前出征烏桓時途經之地。
而今大獲全勝,班師歸途又經此地,內心的欣喜之情自然是不難想見的。這就從感情上為全詩定出了基調。
同時,由“碣石”而及“滄海”,也隱隱呈現出詩人登山臨海、居高望遠的特定視角:極目眺望,遠處是壹望無際的浩渺大海;腳下所登,則是雄奇挺拔、巍然峙立的碣石山。
這樣層次分明地繪“水”描“山”,交相輝映,也從寫法上為全詩定出了基調。“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詩篇的中間四句,則分別上承“山”、“水”二字,進壹步展開了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如果說前面的“山島竦峙”壹句,著重寫山勢的險峻巍峨。
那麽這裏的“樹木”二句,則細致刻畫了在起伏陡峭的山巒上成長起來的深林密草,從而使“山”顯出了勃勃生機。
如果說前面的“水何淡淡”壹句,著重寫海面的遼闊浩瀚,那麽這裏的“秋風”二句,則具體描繪了隨著壹陣陣蕭瑟的秋風而湧騰翻卷的層層波濤,從而使“海”顯出了無窮的活力。
這種上承前文內容、分別展開描繪(或論述)的寫法,在修辭學上被稱為“交叉連理”,壹般來說,它能使作品在兩種思路的相互補充或對比中,更加豐富飽滿起來。
本篇中運用這種寫法,是由詩人登山臨海、居高望遠的特定視角所決定的,它使得詩篇中所描繪的景物,不囿於某個細微的局部,而呈現出廣闊的格局和恢宏的氣象。
這與詩人曹操的開朗胸懷和豪邁膽魄,恰是完全契合壹致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篇的後面四句,從前文中“山”、“水”分寫。
轉而展開對“水”的全力描寫。這其實不難理解。詩人既然選取了登山臨海、居高望遠的特定視角,那麽在由“山”及“水”,分層展開生動的描繪。
寫出山勢高峻、海水洶湧的壯美景象之後,理當更加偏向於海景,把重點落在“水”上。這既是詩篇特定的藝術視角的必然結果,也是它所襲用的樂府舊題《觀滄海》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是,這裏值得提到的是,詩人並沒有泛寫海濤起伏的常見景象,以致落入俗套,而是著眼於大海之“大”,通過奇麗的聯想,極寫其浩渺無垠的壯美景象,揭示其吐納萬象的主要特點。
天空中運行不已的“日月”,夜幕上光輝燦爛的“星漢”(即銀河),是古人所能觀察到的至高無上、極大無比的天象,也是與許多瑰瑋譎怪的神話傳說緊密相連的天象。
每當黎明或傍晚,它們從東方升起,緩緩移動著,又朝西方落下。在詩人看來,“日月”和“星漢”,仿佛每天都出現於大海之中,是大海容納了它們,又是大海湧騰出它們。
既然如此,那麽大海的浩渺、遼闊、神秘、壯麗,又怎麽能夠用語言來形容呢?這四句中,詩人連用兩個“若”(仿佛)字,語氣在虛實之間,令人更增添憧憬之情。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詩篇的最後兩句,屬於合樂時所加的套語,每章皆有,與正文的內容並無直接關系。
總起來看,《觀滄海》壹詩,雖然通篇寫景,堪稱為古來描寫自然風光的佳作,卻又處處透露出詩人豪邁的氣概和廣闊的胸懷,具有明顯的詠懷特征。
它在生動描繪出山島深秋景象的同時,深刻地蘊含著壹種開朗樂觀、奮發昂揚的精神風貌,寄寓著詩人比大海更加寬闊的胸懷,從而將主觀情誌與客觀物象融為壹體。
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主客統壹的境界,不僅給人以審美的陶冶,也給人以情誌的激發。這首詩上承《詩經》古老的四言詩體,而在句式、語匯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
代表著壹種獨特的風格,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以其蒼勁的格調,雄渾的氣勢,獨到的描寫,深沈的寓托,成為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乃是非常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