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詠泉州刺桐》
宋:丁謂
聞得鄉人說刺桐,葉先花發始年豐。
我今到此憂民切,只愛青青不愛紅。
譯文:
聽到這個鄉裏人談論刺桐花,刺桐花如果葉子先發而後開花,這就會預兆這年是個好年景。我今天到這個地方來深深地憂慮這裏的百姓的溫飽,因此我但求刺桐樹長滿青綠的枝葉,而不喜歡見到那艷麗妖嬈的花朵。
2、《刺桐花·泉州剌桐花詠兼呈趙使君》
唐:陳陶
猗猗小艷夾通衢,晴日熏風笑越姝。
只是紅芳移不得,剌桐屏障滿中都。
譯文:
剌桐花開繁盛遍布四通八達的道路兩旁。在陽光照耀下艷麗的剌桐花敢同越國美女爭艷比美。
刺桐花艷麗可人、美比越姝,但只能遠觀而不可移栽,剌桐之剌就是為護愛其紅花而作為屏障布滿中都。
擴展資料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遊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臺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