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杜甫三首關於望的詩句

杜甫三首關於望的詩句

1.杜甫詩三首 詩題為《望嶽》,但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他是怎樣體現“望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壹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壹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2.杜甫詩三首(望嶽)(望春)(石壕吏)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戌,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煙。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春 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3.杜甫詩三首望嶽 "望"的角度有什麽不同

詩人從遠望(首聯)——近望(頷聯)——細望(頸聯)構思全詩,由遠而近體味著泰山巍峨與雄奇之美,有整體印象,也有局部描摹。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是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寫俯視。

4.三首杜甫寫的詩

杜甫詩歌賞析 蜀 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詩: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評析: 這是壹首詠史詩。作者借遊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

首聯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裏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

後半首寫丞相的為人。頸聯寫他雄才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

末聯嘆惜他壯誌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鳴。 登 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詩: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猿啼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層層紛紛撒下;無盡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裏作客悲秋,我常到處漂泊;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登高臺。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我且戒酒停杯。 評析: 這壹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後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 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

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沈郁之作。” 望 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譯詩: 泰山呵,妳究竟有多麽宏偉壯麗?妳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妳,集中了瑰麗和神奇,妳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壹日,我總要登上妳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壹覽無遺! 評析: 杜甫“望嶽”詩***三首,這壹首是寫望東嶽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贊嘆東嶽,謳歌造化。

希望淩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誌。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

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滌。

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峰頂之意願。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佳 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譯詩: 有壹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麽用呢?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壹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評析: 這首詩是寫壹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於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

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誌守節,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

全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客 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離呼取盡余杯。

譯詩: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 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這柴門今天才為您打開。

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陳酒招待。 若肯邀請鄰翁壹同對飲,隔著籬笆喚來喝盡余杯! 評析: 這首詩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後寫的。

全。

5.杜甫的詩(3首)

唐詩·杜甫詩集(卷壹)

遊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望 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登兗州城樓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雲連海嶽岱,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題張氏隱居二首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霽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

秋水清無底,蕭然靜客心。椽曹乘逸興,鞍馬到荒林。

能吏逢聊璧,華筵直壹金。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

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

秋水通鉤洫,城隅進小船。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

菱熟經時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對雨書懷走邀許十壹簿公

東嶽雲峰起,溶溶滿太虛。震雷翻幕燕,驟雨落河魚。

座對賢人酒,門聽長者車。相邀愧泥濘,騎馬到階除。

巳上人茅齋

巳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

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空忝許詢輩,難酬支遁詞。

房兵曹胡馬詩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畫 鷹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過宋員外之問舊莊

宋公舊池館,零落首陽阿。枉道祗從入,吟詩許更過?

淹留問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識將軍樹,悲風日暮多。

夜宴左氏莊

風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

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二儀積風雨,百谷漏波濤。聞道洪何坼,遙連滄海高。

職司憂悄悄,郡國訴嗷嗷。舍弟卑棲邑,防川領簿曹。

尺書前日至,版築不時操。難假黿鼉力,空瞻烏鵲毛。

燕南吹畎畝,濟上沒蓬蒿。螺蚌滿近郭,蛟螭乘九臯。

徐關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樹,青天失萬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賴倚天涯釣,猶能掣巨鰲.

6.關於杜甫三首詩歌的資料

《登嶽陽樓》 唐·杜甫 原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①。

吳楚②東南坼,乾坤日月浮③。 親朋無壹字,老病④有孤舟。

戎馬⑤關山北,憑軒⑦涕泗流。 解析 1.嶽陽樓:在今湖南省嶽陽市,臨洞庭湖。

2.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壹帶。坼:裂開。

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壹水分割。 3.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據《水經註》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裏,日月出沒於其中。” 4.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多種疾病。

有孤舟:唯有孤舟壹葉飄零無定。詩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過的。

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5.戎馬:戰爭。

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壹帶。 6.憑軒:倚著樓欄桿。

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背景(時間地點等) 大歷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壹路後又漂泊到嶽陽,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嶽陽樓。

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裏,故雖悲傷卻不消沈,雖沈郁卻不壓抑。

詩的前半贊嘆洞庭湖的宏偉壯闊,是古往今來寫洞庭湖的名句,與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名句同為人們傳誦。後半抒情。

全詩意境渾厚,氣勢磅礴,雖悲傷卻無頹廢之感。《唐子西文錄》:"過嶽陽樓,觀杜子美詩,不過四十字爾,氣象宏放,涵蓄深遠,殆與洞庭湖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

"《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雲:"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登高》 唐·杜甫 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解析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壹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背景(時間地點等)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

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壹住就是三個年頭。

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

那壹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壹”的曠世之作。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壹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壹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壹,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壹 。” 《石壕吏》 唐·杜甫 原詩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解析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陜縣東七十裏。 2.暮:傍晚。

3.投:投宿。 4.逾:越過;翻過。

5.壹何:何等,多麽。苦:淒苦。

6.前致詞: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 致:對。

說。

鄴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 7.戍:守衛,保衛。

8.附書:捎信。 9.惟:同“唯”(通假字),唯壹的意思。

“惟有”:就是只有的意思。 10.且偷生:茍活。

且:茍且;姑且。長已矣:永遠完了。

11.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12.完裙:完整的衣裙。

“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褲子。 13.老嫗:老婦人。

請從吏夜歸:請允許我跟妳去。猶得:還能夠。

嫗:念“yu”的第四聲。 14.河陽:今河南省孟縣,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應:應征。 15.請從:請求跟從。

從:跟從,隨從的意思。 16.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17.絕:斷絕,沒有。 18.幽咽:不出聲的哭泣。

19.等前途:前面的路。 20.聞:聽。

21.猶得:還能夠。 22.應:響應。

23.獨:只;僅僅。 背景(時間地點等) 時間:公元759年春,壹天傍晚。

地點:石壕村,壹家農戶門前,矮墻,壹副破舊板門。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壹,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

唐王朝為補充兵力。

7.杜甫詩三首

簡單摘錄三首:

春 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①連三月②,家書抵萬金。

白頭③搔更短,渾④欲不勝簪⑤。

註釋

①烽火:古時報警的煙火。此指戰爭。

②三月:言時間很長,非確指。

③白頭:指白發。

④渾:簡直。

⑤不勝簪:言頭發少得連簪子都插不上。

簡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壹、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沈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①,

名成八陣圖②。

江流石不轉③,

遣恨失吞吳④。

註釋

①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②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③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④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簡析

這是壹首詠懷詩。作者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三、四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壹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在內容上,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樹壹格。

望 嶽

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②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③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註釋

①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②鐘:賦予、集中。

③決:裂開。④淩:躍上。

簡析

杜甫“望嶽”詩***三首,這壹首是寫望東嶽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贊嘆東嶽,謳歌造化。希望淩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誌。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滌。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峰頂之意願。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