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裏是知道日歷的官方回答時間~
1715年的今天,清代文學家蒲松齡逝世。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壹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他的代表作是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他號“柳泉居士”,來源為何呢?
並無確切版本,但有兩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也能瞥見壹些蒲松齡為人之風骨。
其壹,在創作《聊齋誌異》時,“柳泉”是他的采風基地。
“柳泉”離蒲松齡的住所壹裏之遙,因泉旁有壹株百年大柳而得名。這裏地處叉路口,風景優美,是南北東西往來旅者的必經之路。他因家境清寒,生活困頓,只得壹邊招徒講學,壹邊著書立說。每於教書之暇,蒲松齡就來到“柳泉”的大柳樹下,鋪下席子,邀途經這裏的旅客坐下歇息。他捧上清茶遞過煙袋,請他們講述各地的奇聞異見,並壹壹用心記下。旅者為這位熱情而又謙恭的學究所感動,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數十年如壹日,蒲松齡不避嚴寒酷署,堅持去柳泉“采風”,從不輟斷。晚上,他借著昏暗的燭光伏案疾書,將白天聽來的東西整理加工成文,經20余載艱辛寫作,《聊齋誌異》終於問世。
柳泉為蒲松齡提供了大量創作素材,蒲松齡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為示所好,他便自號為“柳泉居士”。
其二,有說柳泉居士這個號的由來,緣起於壹個意外。
據說他在又壹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因為壹時不知道怎麽寫開頭,就亂寫:“自二柳夾泉以來,”其實這是他在路上看到壹眼泉兩旁有兩棵柳,考官不知道,以為他寫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這個稱號。此後,“柳泉居士”的號便便真正成了他的名號了。
以上就是蒲松齡“柳泉居士”雅號的來源。
想知道每天都有哪些料?點擊關註知道日歷官方賬號,做行走的“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