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悠悠五嶽曲,揚州遊,瘦西湖,清麗婉約,現在有點柔美羞澀。

悠悠五嶽曲,揚州遊,瘦西湖,清麗婉約,現在有點柔美羞澀。

悠悠五嶽曲,揚州遊,瘦西湖,清麗婉約,現在有點柔美羞澀。

瘦西湖位於揚州西郊,原名寶劍河。這條河又長又細,兩岸都是花草樹木。自六朝以來,它壹直是壹個景點。清朝乾隆年間以後,這壹帶成了休閑階層的享樂之地,其奢侈程度不亞於號稱“賣金盆”的杭州西湖。清代詩人王陵寫道:“垂柳不停拾野草,赤牙橋畫圖。也是賣金的鍋,所以應該叫瘦西湖。”“瘦西湖”之名由此得名。後人認為“瘦”字表現了河流的美。曾經有人把杭州的西湖比作豐滿迷人的* * *,把瘦長的西湖比作嬌艷可人的少女,現在的她有些稚嫩羞澀。瘦西湖包括虹橋、常棣劉春、桃花塢、小金山、吳婷大橋、白塔等各具特色的景點。

虹橋秀茂

虹橋,瘦西湖公園入口處,是壹座拱形石橋,有白石欄桿。這座橋最早建於明朝晚期。原來是壹座木橋,橋上的欄桿都是紅色的,所以叫“紅橋”。當時這裏風景秀麗,清初著名文學家吳起曾這樣形容:“竹柱數十尺,伸跨兩岸。彩虹雖臥波,丹蛟截水,不足為道。蓮香柳色,雕曲檻,鱗環,綿延十余裏。”

順治十六年(1659),王世貞任揚州知府。虞陽山人、山東新城(今桓臺)人王世貞創立了詩韻論。在揚州,他“白天出差,晚上見詩人”,經常聚集名士作詩,並有酒席。康熙元年(1662)春,他和楊姓名士在虹橋建地。(秀娥是壹個古老的習俗。起初是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在水邊用香薰草藥沐浴,以消除不祥。後來固定在三月初三,內容改為春宴。)他即興創作了兩首浣溪沙的歌,很多人壹起唱。後來,他選了十首歌作為《聽音第壹集》,並附有註釋:紅橋與蘭亭橋相連時的《紅雲》。“康熙三年春,王世貞再次齊聚虹橋。他寫了20首葉純絕句,被大家和解,壹時之間成為佳話。

乾隆元年(1736),板橋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重修,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乾隆第壹次在揚州吉祥時,曾寫過壹首贊美虹橋風光的詩:“綠波飲春水長虹,錦索引碧鏡。我真的活在壹幅異裝畫裏,平山送了壹個春風。”乾隆二十二年,壹位從淮水到淮河的運鹽使者名叫陸(號雅玉山)幫助修復王世貞的紅橋,邀請名人在彩虹園聚會。他最早創作了四首七言律詩,七千多韻,三百多卷。當時,四年前被魏縣革職的也欣然到會,並題寫了《河崖玉山人修紅橋詩四首》、《與陸排練詩四首》等。此外,還出現了虹橋小景圖、虹橋攬勝圖、虹橋春水圖、虹橋待月圖等。,虹橋獲得了深遠的聲譽。有詩《孟想詞》說:“揚州好,首當虹橋:柳綠三尺雨,櫻桃紅斷壹笛,蘭徑向處處。”

乾隆年間,虹橋地區也是市集的主要活動區域。當時揚州每年都有幾個“城”,春天有梅花城、桃花城,夏天有牡丹城、牡丹城、荷花城,秋天有桂花城、芙蓉城,等等。尤其是五月的龍舟市場最為熱鬧。孩子們表演《登頂》、《紅孩兒拜觀音》、《楊飛春睡》等水戲,執竿老師手持魚鉤競拍,標有乳鴨、裝著硬幣和茶葉的陶瓶、豬細胞等。唐可(女)船、酒船、宋船、花船、水煙船、燈船等船只聚集在虹橋以北,遊客們欣喜若狂。其中,酒船載酒,遊客可以上酒船野食;舟舟的演唱者以清唱劇為主,笙笛、鼓板、三弦相結合。當時有壹個叫鄭宇的藝人,可以用象牙筷子敲瓦發出紡女聲,夜雨聲,落葉聲等。壹個叫大宋的浙江藝人,唱了壹首《遙望江南》,壹個憂心忡忡的女人卻傷心死了。《孟想詞》中有雲描寫原畫:“揚州好,原畫飛仙:十屏月色,輕輕壹槳撥波圓,人在水天。”

白芒湖大橋

瘦西湖中最宏偉的園林建築是吳婷橋和白塔。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駐紮在揚州。當地士紳、商人在瘦西湖等地修建大型建築和園林,以迎“聖駕”,做到“兩堤柳全靠水,壹路山”,吳婷橋、白塔就是那時修建的。

吳婷大橋,也被稱為蓮花橋,長65,438+00多英尺,寬近3英尺。橋上矗立著五座金碧輝煌的方亭,黃瓦屋頂,青瓦作脊,飛檐翹角,典雅瑰麗。橋下有十五個橋洞,可以坐船過去。據《揚州訪勝錄》記載,凡有十五夜,“明月當空,壹月各洞,計十五洞,* * *五月,金波蕩漾,多月爭光,倒掛,變幻莫測,西湖三池滿月色,不能專美。”滿月之夜,船停在遠處,可以看到每壹個半圓形的橋洞都與水中的倒影相連,就像月亮的十五輪。

江蘇揚州瘦西湖

吳婷大橋仍然完好無損。相傳有白蟒保護大橋,懲罰偷橋的人!很久以前,揚州瘟疫流行,傳說吳婷橋上的黃瓦可以辟邪,可以得到免疫片。壹個叫趙的鹽商,晚上帶著幾個家人扛著長梯子來到這裏揭瓦。誰知剛爬上梯子,突然刮起了北風,壹會兒飛沙走石,長長的梯子也被大風卷走了。壹條纏繞在附近白塔上的白色大蟒蛇張開嘴,伸到吳婷橋下喝水。趙嚇壞了,帶著家人逃跑了。傳說白塔上的白蟒是吳婷橋的守護神。

壹夜之間成為高塔

白塔位於南岸的蓮花寺。蓮興寺,原名法海寺,始建於元朝,清朝康熙南巡時得名。這座白塔是仿照北京北海西藏喇嘛的白塔建造的。它分為三層,上層是壹個青銅鍍金頂的剎,中層是壹個圓形龕,下層是壹個方形須彌。

傳說這座塔是壹夜之間建成的。《清代野史大觀》記載:“乾隆年間,皇帝南巡揚州,當時鹽商計劃總名蔣,壹切補給均由蔣承擔。有壹天,皇帝有幸參觀了大鴻園,並說:“這個地方很像南海瓊島的春蔭,但沒有喇嘛塔”。總經理聽說了,要用壹萬黃金賄賂皇帝,於是要求塔形,這是加納南部的人從來沒有見過的。這張地圖是壹個鴿子工人連夜制作的。第二天,皇帝在花園裏運氣好,看到高聳的塔,以為是假的,也就是壹磚壹石。問其死因,嘆曰:鹽商財力大矣。”

還有壹個民間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行宮就在瘦西湖上。有壹天,太監聽說揚州有幾個最有錢的鹽商,就告訴他們:“明天皇上要去吹臺釣魚。如果北京有北海那樣的喇嘛廟就好了。妳能造壹座塔嗎?”這些話讓幾個鹽商很擔心。其中壹個叫劉的和另壹個叫肖的說了壹個主意,大家都拍手叫好,搶著去做。第二天早上,皇帝起床打開窗戶。壹座白色的塔出現在他面前。他非常驚訝,問太監。太監不知道是怎麽回事,趕緊跪下說:“我看是鹽商下令連夜修建的。”皇帝稱贊道:“人說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原來這個白塔是用白鹽堆起來的,遠遠看去像真的壹樣。乾隆皇帝壹走,鹽商立即出錢請工匠,用磚石建成了真正的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