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青蓮寺的建築景觀

青蓮寺的建築景觀

古寺東側有壹座明代建造的磚砌藏式佛塔,西側有壹座唐代建造的匯豐石塔。

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藏經樓、釋迦牟尼殿、羅漢樓、藏經樓、佛經堂、佛寺,高低錯落,左右對稱分布。釋迦牟尼殿古樸典雅,金碧輝煌,懸檐歇山頂,胖頭飛檐。它有明顯的宋代建築風格。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兩位弟子的塑像,東西殿內有十殿中的廣發天尊、十六羅漢、地藏菩薩、閻羅等塑像,均栩栩如生,莊嚴肅穆。廟的東面矗立著壹座懸崖,平臺般平坦,每座寬約十尺。相傳是佛教高僧慧遠註解涅槃經的投筆臺。明代王國光有詩曰:“僧臥蓮花宮,經傳臺色空。落筆鶴去,老松風雨猶響。”在臺南的盡頭,有壹個月亮亭。中秋之夜,亭東望去,明月從玨峰間的冉冉升起,故名“玨山吐月”。亭子內壁還刻有歷代許多文人賞月的詩句。亭的梁結構和石柱上刻有崇寧和西寧的年號,這表明它是宋代的建築。寺內有許多唐、宋、明、清的碑刻,字體齊全。有真、草、隸書、篆書。南殿唐碑上刻有唐寶元年(825)佛寺圖,比安大雁塔陰刻佛寺圖稍晚,具有較高的建築歷史價值。

在新寺中,中央大殿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殿東有壹處陡峭的懸崖,長寬3米多,表面平坦,據說是佛教高僧慧遠的投筆臺。這座古寺始建於北齊天寶年間。始建於惠遠,始建於北齊、北周、隋、唐。是佛教彌勒凈土宗寺廟。主要建築有大殿和南殿。正殿佛壇寬敞,建築除少量宋代遺物外,已被後人修得面目全非。但正殿有6尊唐代彩塑,是我國現存的70多尊唐代寺廟造像之壹。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這些雕像體態豐滿,肌肉發達,微曲自然,都符合唐雕塑的風格。特別是壹尊彩色的釋迦牟尼雕塑,高約4米,雕塑精細,金光映人。他右手的處理自然得體,有重量感,與西方名畫《蒙娜麗莎》有相似之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南寺彩塑12,風格上沿襲唐風,註重寫實,傳情達意。唐碑首的佛寺圖“寺隨緣大師遺骨”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難得的實物資料。南殿寬三間,內有十二尊彩塑,其中佛壇前的五尊為宋塑。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他定居在蓮花臺,兩邊是文殊菩薩,普賢的兩個菩薩,以及葉佳和阿難的兩個弟子。雕刻技術仍然遵循唐風格。碑首刻有彌勒佛殿圖(又稱彌勒講經圖);它展示的佛寺布局完整,有大門、走廊、講壇、佛堂。是研究唐代寺廟格局和形制的最佳資料。北大堂裏有文殊、普賢、釋迦牟尼的塑像,是寺中之寶。庫珀,醫院裏的母親,讓來訪者嘆息。母相厚3米,高27米;白子厚1米,高24米。相傳母柏壹百多年前就枯萎了,廟主決定第二天就把它砍了。那天晚上,壹棵小柏樹爬上了母相的樹幹,緊緊地抱住了她。和尚見了,以為是神物。庫柏前面的兩棵銀杏樹,東雄樹,粗5米,高約25米;西邊是雌樹,周長4米,和雄樹壹樣高。每年夏秋時節,枝葉繁茂,遮天蔽日,以無可辯駁的力量訴說著青蓮寺的風風雨雨。

古寺東側有壹座建於明代的磚砌藏式佛塔,高約25米。西側有建於唐甘寧二年的匯豐石塔和宋代的百塔主塔。該寺東崖壁立,長寬約3米,表面平坦如臺。相傳是和尚慧遠禪師的投筆之地,名曰“投筆臺”。臺南的盡頭有壹個月亮亭。中秋之夜,可以在亭子向東望去,明月從玨山群峰之間的冉冉升起,稱為玨山吐月。可以看到柱上有崇寧、西寧等題名,可以證明是宋代建築。其他如唐托羅尼經斯特拉、竇如泉等,則為遊客講述了壹個安靜而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紅墻綠樹,再加上隔河相望的玨山,為遊客提供了壹個山水與寺廟渾然壹體的林泉度假村,古意盎然,現代氣息撲面而來,呵護著他們的氣質。

在“婆婆”庫珀之前,有兩棵杏樹(俗稱銀杏樹)。東面雄樹,直徑5米,高約2.5米;西邊是雌樹,直徑4米,高度與雄樹相當。銀杏是雌雄異株樹,成活率極低,果實藍白色,是珍貴的藥材。這裏的兩棵大樹每年夏秋兩季都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雌樹還能收獲100多斤銀杏,既點綴了風景,又產出了藥材,可謂壹舉兩得。

青蓮寺外左側山崖下有壹天然水池,名為“奶鬥泉”。池中的水清澈見底,壹年四季水位不變。澇不增,早不減,不增,不減。上面的石墻,陡峭如刀,直插雲霄。上面有寬約20米的巖石,有多年水蝕和獨立入侵留下的痕跡。妳看峭壁上的石刻,上面有“飛瀑飛泉”、“山吐日月,溪巖遮雲”等字樣。據考證,這些文字是北魏遺留下來的。可見當時瀑布的壯觀是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所描述的。青蓮寺東側,有壹座天然石墻,直立,高約20米。怪石下部高聳,頂部卻是平的。頂部區域呈條狀,不到3米寬,10多米長。西南面墻上刻著“拋筆臺”三個大字,據說是慧遠大師拋筆的地方。相傳慧遠大師回杜高學法語時,在丹河邊的石霞山腰上建了壹座寺廟,取名“石霞寺”,即原來的青蓮寺。在這裏,慧遠——壹邊講解經文,壹邊仔細註釋《涅槃經》。歷經數年,涅槃經終於完成。為了證明自己的註解準確可靠,他決定向上帝求證。在壹個吉祥的日子裏,慧遠手裏拿著壹本書和壹支筆走上了山路。當他來到這面直立在半山腰的石墻時,他決定在這裏告訴天空,於是他爬上石頂,向天空獻上門和筆,跪拜焚香,向天空高喊:“我已完成涅槃經中的工作。如果我大度通情達理,筆會留在空中。”然後把筆扔到天上,筆就真的留在空中了。所以後人把這種天然石墻稱為“拋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