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朝
作者:杜牧
原文:
13年的好身法是輕的,活得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權杖。
在揚州,春風吹遍三裏長街。卷著珠簾,誰也比不上她的美貌。
聚在壹起仿佛要畫畫,卻又冷酷無情;只覺得酒不得不微笑不出聲。
桌上的蠟燭點燃了心,它也看見了離別;妳看,它為我們流下眼淚,流向清晨。
第壹首歌是詩人給壹個好歌手的。從另壹首同話題的歌(“多情卻總是無情”)來看,我們對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不過那首詩重在“告別”,這首卻重在贊美對方的美麗,引起告別。第壹句描述的是:“婀娜多姿”是輕盈美麗的身材,“十三奇”是女人的年齡。七個字裏既沒有壹個人,也沒有壹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壹個完整的、生動的、鮮活的印象,讓人見證那個美好的形象。其效果不亞於“若驚,如遊龍;榮秋菊,花茂春松”(曹植《洛神賦》)作為具體描述。全詩以正面的方式描寫了女性的美。這句話還是避重就輕,虛有其表,造句真的很空靈。第二句不再寫女人,而是寫春花,意思是拿花和女人比。“豆蔻”產於南方。當它的花變成穗狀時,嫩葉卷起,穗狀深紅色,葉子逐漸展開,花逐漸放出,顏色略淺。南方人采摘含苞待放的花朵,美其名曰“帶胎之花”,常用來比喻處女。“二月初”的豆蔻花就是這種“有胎之花”,用來比喻“十三奇”的小歌手,形象優美貼切。而那些花在枝頭隨風顫抖的人,尤其可愛。所以“豆蔻尖”暗中照顧了“婉約”二字。這裏的比喻不僅新穎,而且非常精妙,而且似乎得心應手。說人如花美,花因人而絢爛,壹點也不過分。所有“如花似玉”、“愛上國家”之類的比喻,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裏,似乎還是壹個開始,他的才華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當時詩人即將離開揚州,“送別”的對象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的壹位揚州藝妓。所以第三句是“揚州路”。揚州在唐代的經濟和文化繁榮有時被稱為“楊依依(成都)第二”。“春風”這壹句充滿熱情,渲染了大都市的富貴奢華風格,讓人看到十裏長街,車水馬龍,繁花似錦。這裏歌舞亭多,美女如雲。“珠簾”是宋樓的布景,卷起珠簾就能看到“高腳茶”。我不知道揚州路上有多少珠簾,多少紅衣綠袖的美人都在簾下,但“不如卷個珠簾”。誰低人壹等?誰低人壹等?詩裏沒說清楚,但也沒透露。在這裏,“卷上珠簾”這個詞很不尋常,不僅讓“總比沒有好”的結論更加生動,更有說服力;還傳播了揚州的繁華氣象。詩歌通過壓抑揚州所有的美來突出壹個人的美,有星星拱月的效果。《聖安寺詩》中有雲:“壹個文人的作文,應該是這方面強,那方面弱,這叫‘尊題’。”杜牧在這裏的說辭是“敬題”。但由於前兩句的絕妙比喻,這裏“強與弱”的寫法顯得自然而精彩。
杜牧寫了這首詩《從如意郎君到花,從花到鬧市春城,從鬧市到美人》,最後把如意郎君襯托出來。二十八個字,得心應手,真的很帥很輕。對其他戀人不要用“妳(君、卿)”二字;誇人不帶壹個“女”字;連“花”和“美”這兩個字都沒有,壹個字也可以“浪漫”。語言空靈優美,妳的人格彌足珍貴。
第二首歌表達了詩人對年輕歌手的懷念。
齊梁之際的江淹,曾將離別之情概括為“忘我”。但這種情緒的表達因事而異,因人而異,這種情緒本身就不是“悲傷”“憂愁”這兩個字能得到的。杜牧的詩沒有用“悲”“愁”這樣的字眼,而是寫得坦白而真誠,訴說著離別時的真情。
詩人舍不得所愛,又不得不舍,感情復雜。“多情卻總無情”,明明多情,偏要“無情”寫,寫了壹個“總”字,還加強了語氣,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太愛他了,覺得無論怎麽用,都不足以表現內心的喜愛。不要盛宴,傷心的親人,好像彼此都沒心沒肺。越深情,越無情,這種戀人離別時最真摯的感情,詩人寫了出來。“死之前不能笑。”要寫離別的傷感,他從“笑”字入手。“微”字說明詩人是多麽想面對愛人,和他說再見,強顏歡笑,讓愛人幸福。但因為感傷的離別,我沒能擠出壹絲笑容。我想笑是因為我“深情”,而“我笑不出來”是因為我太深情,舍不得離開。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委婉而動情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取名《再會》,當然是為了表現人們的告別之情。而詩人卻把自己放在壹邊,寫《送別宴上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以極度的悲傷看待周圍的世界,所以他眼中的壹切都是感傷的。這就是劉勰所說的:“雖附於聲,亦隨心纏綿”(《文心雕龍·尋訪》)。“蠟燭”本來就有燈芯,所以說“蠟燭有心”;然而,在詩人的眼中,燈芯成了壹顆“送別”的心,象征著蠟燭。在詩人眼裏,他整夜溢出的燭淚是為男女主人的離去而悲傷。“為別人流淚到天亮”“幫助別人”這幾個字,讓意思更深刻了。《直到天明》指出了送別宴的長短,這也是詩人戀戀不舍的壹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新淡雅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纏綿悱惻之情,充滿了神韻,意境深遠,回味無窮。就詩歌而言,表達的感情還是深沈真摯的。杜牧為人正直誠實,敢談大事,但也不拘小節,能歌善舞,頗有風格。這首詩也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