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
——歐陽修《醉翁亭記》 4、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陶淵明《桃花源記》 5、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世說新語》?《詠雪》 6、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辭》 7、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記》 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劉鈞《與朱元思書》 9、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諸葛亮《出師表》 10、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陶淵明《五柳先生轉》。
2. 在古文中“若”字翻譯成“好像,假如,妳”時在哪些句子裏妳:若,汝也。——《小爾雅》
惟若寧候。——《考工記·梓人》
若則有常。——《儀禮·士昏禮記》
若肯發兵助我乎?——《漢書·匈奴傳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國語·晉語四》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
若輩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假如: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國,將為亂。——《史記·趙世家》
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左傳·隱公十壹年》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宋·沈括
像: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賢中》
肌膚若 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遊》
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3. 文言文中若的多種翻譯及其對應詩句壹、作動詞。
1、如同、像。例如:
(1)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遊》
(2)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3)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同、相當。例如:
彼與彼年相若也。——韓愈《師說》
3、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例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齊策》
二、作代詞。
1、如此、這樣。例如: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2、妳 [們]、妳 [們] 的。例如:
(1)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
(2)若輩得無苦貧乎。——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三、作連詞。
1、假如、如果。例如:
(1)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2)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2、至於。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四、作助詞,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面,表示事物的狀態。相當於“……樣子”,例如: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衛風·氓》
4. 文言文“若”字解釋及其3個例句1.像,如,好像。
《孟子 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語有“若明若暗”。
“不若”:不如,比不上。《列子 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
2.第二人稱代詞。妳,妳的。
《商君書 畫策》:“失法離令,若死,我死。”柳宗元《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改變妳的差使,恢復妳的賦稅,那麽,怎麽樣呢?) 3.指示代詞,此,這個。
《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4.連詞。
假如,如果。《左傳 隱公元年》:“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5.連詞。
與,和。《史記 魏其武安候列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
6.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或”。
《漢書 食貨誌》:“時有軍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於。
《國語 晉語五》:“病未若死。”“若夫”:句首語氣詞。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於說到……”的意思。 8.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