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閱讀煙花三月野菜香出得題引用詩句有什麽好處

閱讀煙花三月野菜香出得題引用詩句有什麽好處

文章《煙花三月野菜香》多次引用古詩的好處:

1、說明野菜的歷史悠久,在古時候已廣泛食用.

2.表明古人(詩人)對野菜的喜愛.

3.多處引用古詩可以增加文章的內涵.

煙花三月野菜香原文

最先把野菜弄進文學殿堂的,應該是《詩經》吧。開篇《關雎》唱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其中的荇菜就是壹種可以吃的水草,浮在水面,綻放黃色的小花;《谷風》中提到了苦苦菜,“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反映勞動婦女遭丈夫拋棄後的悲苦,意思是,人們都說苦菜苦,可與我心中的苦楚比起來,它卻如薺菜般甘甜了。

兒時,農村土地剛剛承包那會兒,人們普遍缺衣少吃。穿衣尚且湊合,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吃的呢,除了玉米、大豆、高粱、土豆這些粗糧,便只有用野菜來充饑了,小麥只有逢年過節才可以稍微吃上壹兩頓的。千百年來,野菜伴隨著我們自生自滅,對衣食無憂者而言,它屬野花閑草,是生活的點綴品,像民謠中唱的那樣“三月三,野菜賽靈丹”。但當我們生活遭遇困厄時,用它果腹充饑,野菜就成了窮苦人生存的稻草,連那些姹崇嫣紅的芳菲桃李,千妖百媚的芍藥牡丹,在物質極度匱乏時也變得黯然失色、毫無價值。

每天放學後,小朋友三五結伴,到田地裏挖野菜。薺菜、白蒿、麻蒿、野豌豆、野小蒜……凡是可以吃的野菜,全被我們悉數搜羅。回到家裏,將這些“戰利品”交給大人,分類制作,不同的做工,其味自然不同。偶爾,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子也會溜進人家青翠的油菜地,將剛剛返青的油菜連根拔起,搓掉根部的泥土,就大嚼特嚼起來,那種解饞勁兒,比現在吃海參魷魚還過癮。

野菜之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在我看來還是野小蒜。野小蒜也稱野蒜,其外形像蔥似韭,性味辛苦,有點辣氣,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的功效,它的根部鱗莖可作中藥使用。每年清明前後,是采集野小蒜的黃金季節。春天的野小蒜格外鮮嫩清香,所以就有“三月小蒜,香死老漢”的民諺。春風壹吹,滿地都是。那綠油油的幾莖蒜苗,迎風挺立,仿佛壹個個威武的勇士。我們七八個孩子,湊在壹塊兒,像旋風,這兒壹旋,那兒壹卷,身後留下了被我們弄得千瘡百孔的田地。不大功夫,每個人的籃子裏都盛滿了野小蒜。細心的女孩子,將它們整齊地綁紮在壹起,長長的蒜須,白白的蒜頭,綠綠的蒜苗,看上去很美。

野小蒜挖起來方便,吃起來爽口。將它剁碎,拌上辣椒,調點鹽、醋、醬油,富裕的人家,再燒壹勺清油,壹塊兒澆上去,立時將那種香辣可口的味兒調制了出來,蘸著蒸饃,或是調壹碗幹面,滿心香得不行,盡管吃的人滿面通紅,頭上冒汗,但是每個人都會放開了吃,吃不夠。只要這道菜上桌,多吃壹兩個熱蒸饃不成問題,

民諺所謂“三月的茵陳,四月的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點出了野菜的時令性。除了野小蒜,薺薺菜,初春的野韭菜也十分脆嫩爽口,野味十足,是人們嘗春調劑生活的上品,非當下的大棚菜可比,唐詩人杜甫就留下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佳句,民謠也說“三月新韭勝似肉”。古人不僅以野菜果腹充饑,也在野菜的平淡中尋找著真味,體會著人與自然的融合。詩人陸遊《雜感》壹詩中這樣說:“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潔,豈役七尺軀,事此膚寸舌。”在《食薺十韻》中說:“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珍美屏鹽酪,耿介淩雪霜。”看來,古人把吃清淡的素食當成了養生保健的妙方啊!

那年月,吃飯是頭等問題,壹年到頭,野菜陪伴人們能走大半年。春天裏,野菜多,初夏,槐花開了,人們又可以吃香噴噴的槐花麥飯了……如今,人們物質生活逐年豐富,追求生活的高質量成了都市人的迫切需求,野菜就成了調劑生活、親近自然的奢侈品,壹把小蒜,能換幾塊錢的。吃吃野菜,不只是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恐怕更重要的是看重野菜本身所具有的藥用價值吧。

今年春天,我回到老家,田地裏除了忙忙碌碌的農民,昔日小孩子成群結隊挖野菜的情形卻看不到了。當我帶著孩子去挖野小蒜時,我告訴孩子,這些其貌不揚的野小蒜,比大蒜大蔥還好吃,爸爸當年就是就著這些野小蒜吃窩窩頭、高粱卷兒的。孩子聽著,睜大了驚奇的眼睛。有些事情,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