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比喻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對比 襯托 虛實結合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白描 比喻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 對偶 押韻 誇張
融情於物,借物抒情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
春花秋月比喻人生的美好,暗示自己過去幸福的生活,往事知多少的意思是,過去發生了許多快樂的事情;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麽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麽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麽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茍且偷生的小樓又壹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壹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著詩人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沈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壹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壹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2. 虞美人 蔣捷 寫作方法的賞析虞美人·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
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壹線,西風中,壹只孤雁陣陣哀嗚。
而今,人已暮年,兩鬃已是白發蒼蒼,獨自壹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回想起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還是讓小雨下到天明吧。
賞析:
這是蔣捷自己壹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壹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淒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展現的只是壹時壹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蕩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壹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誌,就算憂愁,也只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閑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出感嘆:青春是壹本太倉促的書。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壹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壹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而壹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壹幅江雨圖,壹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描寫的是壹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壹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余字中,壹覽無余。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嘎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壹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壹頂點,展現了壹個新的感情境界。“壹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壹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壹以貫之。
3. 虞美人 蔣捷 寫作方法的賞析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 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誌和的雨是恬淡人心的雨。“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雨是教人止不住思念的雨。
蔣捷的雨是濕淋淋的雨,冷冷的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蔣捷出身世家,有著極好的家境。蔣捷的青春是歌舞的青春。
搖曳的紅燭,青春的臉,羅帳裏蕩漾著燕語鶯喃,蕩漾著 *** ,蕩漾著浪漫,還有幾許憤青。窗外的雨,是青春的雨,是 *** 的雨,也是那“少年不識愁滋味”強說“愁”的雨。
雨,準確忠實見證了蔣捷的歡樂青春,多愁善感的青春。 壯年聽雨客舟中。
蔣家與嶽家是世交,蔣捷和嶽飛壹樣,也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報國熱心。但命運捉弄了他,雖說鹹淳十年中了進士,卻也是南宋帝國的末代進士。
幾年後,南宋滅亡了,鴻圖未展,江山卻變了色。那頂進士帽還沒戴穩,蔣捷失去了報國的目標。
屹立在舟頭,四顧茫茫,唯見浩浩渺渺的江面,低垂的暮雲,撕裂的西風,蔣捷是那只離群的孤雁,江山之大,卻無他棲息之林。 壯年的雨,是壹種沈默的隱忍,壹種從內心深處淌出來的嘆息,壹首無可奈何的,無望的掙紮的歌。
那雨灑落著清澈和晶瑩剔亮的靈魂,雨中壹定有很多生命,壹定有很多淚痕,壹定有很多難舍的別離,壹定有很多破碎的心靈,壹定有很多絕望的愛戀。
而今聽雨僧廬下。 白了少年頭,冷了壹顆滾燙的紅塵的心。
*** 不再的蔣捷,懷著覆滅了的南宋帝國的殘夢,寄居在太湖的壹方孤島,壹片竹林中。從此“竹山”成了他的商標。
他要像竹子壹樣寧折不彎,他要把南宋的殘夢做到底。元成宗的詔書可以撼山動地,就是沒法叩開蔣捷的柴門。
但他真能聽著木魚聲禪定嗎?悲歡離合總無情嗎? 雨,淒淒秋雨彌漫在整個竹林,空寂的夜裏,滴答的雨聲回響分外真切,分外清越。 本以為多年的心思都已沈入湖底,沒想空寂的夜裏,滴滴答答的清越的雨聲,塞滿心頭,激起巨浪,把那沈入湖底心思掀了起來。
詩人的蔣捷怎能抵擋生命之神發出“滴答”聲的誘惑? “點滴到天明”,是首唱給太湖的歌,唱給月亮的歌,唱給心靈的歌。
4. 虞美人選壹角度寫壹篇400字作文,在日本西之島附近,因海底火山噴發而從水下冒出壹塊陸地,日本人馬上正式命名為西之新島,壹次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領土,也是值得高興的事. 地震——敵人還是朋友 毫無疑問,地震是世界上最具危害力的災害之壹,它所造成的直接災害有:房屋倒塌、地面塌陷、山崩滑坡等.而且它還能導致次生災害,主要有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瘟疫等.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的大地震引起的40年來最大的海嘯而帶來的巨大災害,更使人談“震”色變.但地震在危害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 地震造就了無數奇山異水.我國風光旖旎的黃山、巍峨險峻的華山、陡峭雄偉的泰山、高深秀奇的衡山等都是斷塊山;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和山東的微山湖、雲南的滇池等都是斷層凹陷湖.這些令我們為之驚嘆的大自然的傑作,其制作者竟是讓人談之色變的地震.地震使地殼劇烈運動而導致地層斷裂,在斷裂上升凸起處,便形成斷塊山等;在下沈凹陷處,又會形成凹陷湖、盆地等. 許多礦產資源來自於地震.地震時,地殼的相對運動會把埋在地球深處的礦物質推到地球表層上來,為人類尋找礦產提供了便利.如在我國橫斷山區的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地區,由於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劇烈,地震較多,形成了壹條南北長近1000千米、面積達55萬平方千米的多金屬成礦帶,礦床規模很大,是世界級成礦規模地區.五嶽之壹的南嶽衡山,由於早期地殼運動強烈,長達數百千米的山脈中就形成了石膏、瓷泥、鈉長石、鉀長石、紫砂陶土、黃金、石英石、花崗巖、煤等30多種礦產.隨著周邊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南嶽將成為湖南省既具有旅遊特色,又具有玻璃陶瓷原料工業特色的新興工業區. 此外,人們還通過人為制造地震來勘探石油.要找到石油,首先要找到石油的地下構造.由於這些構造埋藏較深,無法用直觀的方法發現,於是勘探人員就發明了地震勘探法.他們先通過爆破引起輕微的地震,同時,用專門的儀器記下地震波向地下傳播和反射、折射回來的時間,以及震動形狀等有關數據,經計算機處理後,就可以初步判斷地下構造的深度和形狀,據此確定打井采油的地點.我國的大慶、勝利、遼河、塔裏木等油田,都是通過這壹方法發現的. 在地球上百萬年乃至上億年的尺度中,這些“災害”從未停止,並將永不消歇.壹方面,它們給人類帶來災難;另壹方面,在人類掌握相當科學技術水平,並擁有足夠的開發條件下,已經並還將展現其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人生要適時轉換角度 人生是壹次長途跋涉,旅途中有無數的曲折和險阻,只想走直路的人,不會轉換角度,改變方向的人,難以登上人生的至高點,因此,適時的轉換人生的角度,實為人生之必要,亦乃人生之智慧.轉換角度說起來容易,只不過是壹個簡單的轉體動作,若是說要轉換人生的角度,那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它不僅僅是身體方位的改變,不只是空間,時間的轉換,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觀念的轉換和思維方式的轉換.我曾在網上看到這樣壹個故事:有兩個農村青年外出打工,甲想去上海,乙想去北京.後來聽人說,上海人精明連外地人問路都收費,而北京人質樸,見了要飯的,不僅給饅頭,還送舊衣服.甲想上海人真小氣,還是北京好,即使掙不到錢也不會餓死,於是他改變主意去了北京.乙想還是上海好,給人帶路都掙錢,還有什麽不能掙錢的呢?我要去上海,不然失去壹次致富的機會,他也改變了主意去上海. 甲去北京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著工作,什麽也沒幹成,但也沒餓著,不僅銀行大廳裏的純凈水可以白喝,而且很多商場裏的糖果,點心可以白吃.乙去上海後,發現果然是壹個可以發財的城市.幹什麽都掙錢,弄盆涼水在路邊讓人洗洗手也可以掙到錢.幾年後.甲乙同時回到家鄉.乙發了財,而甲是兩手空空.這兩個青年人,都是外出去打工,他們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是壹致的,但是在前進途中,由於他們各自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所走的路線不壹,獲得的結果也就大相徑庭了.壹件事,為什麽有不同的結果,是因為事物都具有多樣性,人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方法和觀念去看事,做事,結果就會不同.面對紛繁多變的事情,需要我們時常清醒,碰到問題,換位思考.往往容易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美國“牛仔大王”李維斯的西部發跡史中曾有這樣壹段傳奇:當年他象許多年青人壹樣,帶著夢想前往西部追趕淘金熱潮. 壹日,突然間他發現有壹條大河擋住了他前往西去的路.苦等數日,被阻隔的行人越來越多,但都無法過河.於是陸續有人向上遊、下遊繞道而行,也有人打道回府,更多的則是怨聲壹片.他想,只要能賺錢,為什麽壹定要淘金?我若有辦法把這些急需渡河的淘金者送到對岸去,我不是同樣可賺壹大筆錢嗎?於是他適時的轉換了思維角度,來到大河邊,就地砍伐竹子,編紮成竹排,產生了壹個絕妙的創業主意——擺渡.西去的淘金者急於過河去淘金,沒有人吝嗇壹點坐他渡船過河的小錢,迅速地,他人生的第壹筆財富居然因大河擋道而獲得. 壹段時間後,去西部挖黃金的人減少了,擺渡生意開始清淡.他決定放棄,並繼續前往西部。
5. 虞美人的作文虞美人在暮春的綠陰裏,像夢壹樣氳氤出壹片淒厲的紅色。
她婀娜的花莖,輕盈的花瓣,裊裊地在風中搖擺著。那菲薄菲薄的花瓣,好像蝴蝶的翅膀會隨時飛走。
虞美人,別名“舞草”,意為跳舞的草。又名“麗春花”,是艷麗的春花。
罌粟科,原產地在歐洲、北美洲和亞洲北部。虞美人像極了罌粟花,常被人誤以是同壹種花。
其實,罌粟花是毒花,能提煉有催眠作用的植物堿,虞美人則沒這種成分。虞美人在歐洲並不受寵,因為只是壹年生草花,也因她花色太紅,像鮮血,被認為不吉利。
虞美人在我國卻和歷史上壹位美人聯在壹起。 相傳楚霸王項羽被困在垓下,霸王夜飲之後,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吟完,虞姬也和歌壹曲:“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歌畢,拔劍自刎,香消玉殞。
美人的血淌地上,長出壹種鮮紅的花,人們稱花為“虞美人”,表達對虞姬的紀念。到唐朝,教坊有《虞美人》曲名,後又用作詞牌名。
可以想像,最早的虞美人詞壹定跟虞姬有關,後來就成了固定的詞牌了。 《虞美人》詞最著名的算李後主那首了。
李後主於七夕之夜命妓唱《虞美人》詞,其詞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太宗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賜牽機藥,將他毒死。這首《虞美人》詞成了李後主的絕命詞,最後壹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成為千古絕唱。
有關虞美人花,辛棄疾有《賦虞美人草》壹詞: “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 拔山力盡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
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 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
到底辛棄疾大手筆,詠花小詞也別有意味。他說虞姬當年得意,卻命途多變,壹朝無奈,身化作花。
而平常人賞花,只貪看青青草舞,不知花魂虞姬壹番精誠愛戀之苦。看來賞花還該解花,聆聽花曲,體會情致,理解意韻。
清代劉灝有《虞美人》的古詩: “楚宮花態至今存,傾國傾城總莫論。 夜帳壹歌身易殞,春風千載恨難吞。
胭脂臉上啼痕在,粉黛光中血淚新。” 詩也寫了花和虞姬的關系,但感覺不如辛詞,“胭脂臉上啼痕在,粉黛光中血淚新”用擬人手法,比較生動。
法國畫家莫奈畫過許多花卉,可沒有見他畫虞美的人畫,只有壹幅《罌粟花》,紅色的罌粟花在綠草、遠樹和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分外醒目,紅紅點點的花由近而遠,由深而淺,畫面右下角是壹位撐洋傘的婦人和壹位可愛的孩子。畫中的罌粟花跟虞美人幾乎壹模壹樣,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6. 《虞美人》 散文化翻譯 思想情感 寫作手法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
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壹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
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裏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
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壹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壹江指長江,用壹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壹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