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作品:歸園田居 內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釋意: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壹,這是壹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後的次年寫下的。
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
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汙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壹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
那麽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
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裏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壹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後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壹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閑。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
這裏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作者小傳: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人。曾作過壹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澤令僅八十余日就棄官歸隱。
他是我國古代壹位偉大的詩人,其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對我國詩歌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有《靖節先生集》。
回答者:相忘乎江湖 - 童生 壹級 2-2 01:05 -------------------------------------------------------------------------------- 歸園田居 陶淵明 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雑,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回答者:兵詭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 12:50 -------------------------------------------------------------------------------- 歸 園 田 居 (其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詩人描寫了自然秀麗的田園風光,恬淡質樸的躬耕生活;抒寫了棄官歸隱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渾然壹體,展示出寧謐和諧之美,人們在這壹派融融和美之中,心靈也得到某種程度的凈化。
且看詩人筆下,田園風光秀美而自然,徜徉於其間的詩人淡泊寧靜,誌趣高潔。此情此景,構成了中國古代田園詩的最高意趣。
蘇軾評陶詩曾謂:“質而實綺,臒而實腴”。這是說陶詩平淡質直,不重文彩,實際上意境優美,詩味雋永。
詩中景物,如:榆柳、桃李、草屋、村落、炊煙、雞犬都是鄉村中極為常見的事物,但經詩人寫入詩中則富有生氣,構成壹幅恬淡秀麗的田園圖畫,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機構成。這純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藝術表現力,亦與通篇平淡風格,高度和諧壹致。
回答者:囀身dè瞬襇√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3 18:40 -------------------------------------------------------------------------------- 歸 園 田 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壹***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實,就像壹個老農站在那裏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壹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麽可惜的。
2.陶淵明的詩句壹、陶淵明的偉大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田園詩人,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
這是由於他對社會、對時空、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由於他的博學強記和豐富的人生實踐;特別是由於他出類拔萃的文學天才,用白居易的話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他的詩寫得看似通俗,明白如話,但卻表達了很高的情操和很深的哲理。
例如陶淵明寫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中的壹首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寫得通俗明白像兒歌壹樣,卻表達了陶淵明高尚情操,寧願早出晚歸的躬身耕鋤,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園,也不隨腐敗的官場狗茍蠅營。由於陶淵明的詩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千百年來,叫人百讀不厭,愛不釋手。
陶淵明的壹生與酒有不解之緣,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戀。陶淵明離開我們快1600年了,在那個物質生活非常貧乏的年代,人們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別是陶淵明從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官場辭職歸隱,住在山遠地偏的鄉村,只有酒,能使他解憂,能使他消愁,能使他興奮,能使他舒適。
小飲小舒適,大飲大舒適,再喝多了他會說:“我欲睡眠卿且去”。酒是壹種神奇的飲料,它不僅具有物質的屬性,能解饑解渴;它還具有精神的屬性,能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影響人的精神和情緒。
在陶淵明那個時代,還沒有煙草、咖啡之類的精神興奮劑,人們只能借助於酒來調節自己的情感。陶淵明的許多代表作品,如《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詩二十首》等,都舒發了對酒的眷戀,或酒後有感而作。
陶淵明戀酒的故事膾炙人口,千古傳頌。陶淵明的飲酒詩寫得意境優美,含蓄深隧。
文如其人,陶淵明高尚的人品,正如它的不朽詩篇壹樣,因為酒而大放異彩。本文力求用最簡練的文字,詮釋陶淵明的酒詩酒辭。
通過描寫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及陶淵明對酒的眷戀,表現陶淵明壹生的高尚氣節及文學創作的偉大成就。在歷史的長河裏,有多少顆閃灼的星星,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不同的貢獻,因而在人們的記憶裏,或明或暗,閃閃發光。
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歷史的前進,有些星星暗淡了,消失了,被人遺忘了,又有更多新的星星,出現在歷史的長河裏。在歷史的長河裏,有的人在世的時候很偉大,呼風喚雨。
死去後,隨著時間的消失,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有的人活著的時候很平凡,或小有名氣,隨著歷史的發展,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歷史貢獻也越來越偉大。
陶淵明就是這樣壹種偉大,他像壹顆紅寶石,他像壹顆夜明珠,在他活著的時候,在他去世很長壹段時間裏,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隨著歷史的前進,幾代人逐漸認識了他,揩去掩埋他的塵埃,使他閃閃耀眼,永遠地閃灼在歷史的長河裏。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
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壹大二小***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土誄》,給了他壹個“靖節”的謚號。
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壹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裏,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
肖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壹部,意義十分重大。
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壹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
其《醉後》詩道: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中寫道:賞讀《高土傳》,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
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裏,壹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是壹脈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寬心應是酒,譴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
詩中先用“塵垢不汙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最後寫到:柴桑古村落。
3.有關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陶淵明《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 陶淵明《飲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淵明《飲酒·其五》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陶淵明《飲酒·其五》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 陶淵明《飲酒·其五》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
4.論陶淵明詩歌語言的自然美感陶淵明的詩歌從題材上劃分主要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其次還有行役詩、贈答詩等。
所反映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田園詩:描寫了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純樸的田園生活。這是被詩人理想化、藝術化了的壹種境界。
反映了詩人的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脫心境,同時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和官場醜惡的壹種否定。如《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野外罕人事]、《飲酒》[結廬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寫了對躬耕生活的體驗和對勞動的熱愛,並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情厚誼。如《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
描寫自己生活的困頓和農村的雕敝,反映了詩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現實世界。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歸園田居》[久去山澤遊]、《乞食》等。
2.詠懷詩和詠史詩:陶淵明的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相近,詠史亦是詠懷,它繼承了阮籍《詠懷》和左思《詠史》的詩歌傳統。詩的主要內容是抒發個人思想、情懷和誌節。
有的表現了理想與現實、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憂患生命價值的實現,抒發了壯誌難酬的苦悶;有的反映了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堅守個人誌節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剛怒目式”的方式抒發著激憤的情懷。如《飲酒》、《擬古》、《雜詩》、《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多屬這壹類。
3.其它:陶淵明的行役詩是其宦遊其間的作品,多是寫行役之苦和厭倦仕宦思慕歸隱的內容。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等。
贈答詩多是寫朋友之間的友情。如《答龐參軍》、《與殷晉安別》等。
此外陶淵明還有壹些哲理詩。如《形影神》等。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雋永的藝術風格。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和內容貼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詩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習見常聞的事物,而且是直寫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辭采,陶淵明田園詩深厚的意蘊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實感,托出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神奇,樸素之中見綺麗。
朱熹說:“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朱子語類》)蘇軾說他的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
(《與蘇轍書》)又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上卷《評韓柳詩》)元好問說他的詩:“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論詩絕句三十首》)陶詩除了這種基本風格外,還有壹些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的詩歌。朱熹也曾談到他豪放的壹面:“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壹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 2.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
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其詩的主旨在於寫意,在於表達自己的心誌、情趣和人生體悟,而寫景、敘事只是為意造境。
陶詩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壹。 3.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
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善於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蘇軾認為“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貌似“枯淡”,而中實膏美(《東坡題跋·評韓柳詩》:“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過之,而溫麗精深不及也。
所貴乎枯淡者,謂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嘗曰: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
)秦觀亦雲“陶潛之詩長於沖淡”(《韓愈論》:“昔蘇武、李陵之詩長於高妙,曹植、劉公幹之詩長於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於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於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於藻麗。”)楊時《龜山先生語錄》:“陶淵明所不可及者,沖淡深粹,出於自然。”
曾纮曰:“余嘗評陶公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四引)葛立方《韻語陽秋》:“陶潛、謝朓詩,皆平淡有思致,非後來詩人怵心劌目雕琢者所為也。”
吳澄《送袁用和赴彭澤教諭詩序》:“其為詩也沖淡,華而不炫,如絅裏之錦,讀者莫知其藏絢麗之美也。”(《吳文正集》卷二十壹)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淵明托旨沖淡,其造語有極工者,乃大入思來,琢之使無痕跡耳。”
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元亮得步兵之淡。”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阮、陶二公,抗跡塵寰,神致沖淡,妙寄筆墨之外。”
陶淵明詩文風格多端,題材豐富,但只有田園詩才能前逾古賢、後難繼武,因此,談論陶淵明作品,就應該立足於田園詩,其它題材的作品,如詠史、讀書、行旅、贈答等,雖能豐富陶詩的內涵,卻並不能代表陶詩的卓越品質。陶淵明田園詩感情流露舒緩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風味,乃剝落繁華所致,發源於真,歸乎自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5.結合作品論述陶淵明詩歌自然的藝術特征陶詩的藝術 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真淳。
但這並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 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
在他看來,人為的繁復的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麽,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濃艷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
他的詩中也常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麽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並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蕩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壹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
這壹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進壹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並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凈了壹切蕪雜粘滯的成分,才呈現出明凈的單純。
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 因而能夠用準確而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像“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寫鄉村的恬靜,“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寫雪的輕虛,“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風的蹤跡,都是有名的例子。
6.關於人與自然的詩句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謝靈運的《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王維的《山居秋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溪》“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絡南別業》“行到窮出,坐看雲起時”。
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日,對影成三人”,《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清靄,飛泉掛碧峰”,《廬山謠寄盧侍禦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韓愈的《山石》“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譏”。
近代王國維的《夢中蓬萊》、《高峽流雲》、《獨間天語》;
現代徐誌摩的《再別康橋》、《鄉村裏的音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