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緣緣堂隨筆的主要內容

緣緣堂隨筆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先生的主要散文選。1927年,豐子愷皈依弘壹法師,在江灣永義裏的寓所舉行了儀式。豐子愷並請弘壹法師為自己的住所取名。尊弘壹囑,豐子愷在小方紙上寫了許多他所喜歡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拆開來都是“緣”字,遂名寓所為“緣緣堂”。

當即請弘壹法師給寫“緣緣堂”橫額。後豐子愷幾經遷移,於1933年在故鄉石門灣老屋的後面,建造了“緣緣堂”。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繪畫史和文學史上壹位著名的鄉土漫畫家和散文家,1898年誕生在浙江桐鄉縣的石門灣,並在那裏生活了十七個春秋,故鄉的壹草壹木風尚習俗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書中富有濃郁鄉土風情的漫畫,雋永疏明語淡意深的散文,再輔以江南水鄉特有的自然風貌、民俗鄉情的攝影圖片,讓酷愛水鄉文學的朋友讀之心弦撥動,倍感親切。

擴展資料

部分章節

妳本來是靈的存在。中華民國十五年,我同弘壹法師住在江灣永義裏的租房子裏,有壹天我在小方紙上寫許多我所喜歡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拿起來的都是"緣"字,就給妳命名曰"緣緣堂"。

當即請弘壹法師給妳寫壹橫額,付九華堂裝裱,掛在江灣的租房裏。這是妳的靈的存在的開始。後來我遷居嘉興,又遷居上海,妳都跟著我走,猶似形影相隨,至於八年之久。

到了中華民國廿二年春,我方才給妳賦形,在我的故鄉石門灣的梅紗弄裏,我的老屋的後面,建造高樓三楹,於是妳就墮地。弘壹法師所寫的橫額太小,我另請馬壹浮先生為妳題名。馬先生給妳寫三個大字,並在後面題壹首偈:

畫師觀此悟無生,架屋安名聊寄耳。

壹色壹香盡中道,即此××非動止。

不妨彩筆繪虛空,妙用皆從如幻起。

第壹句把我給妳的無意的命名加了很有意義的解釋,我很歡喜,就給妳裝飾:我辦壹塊數十年陳舊的銀杏板,請雕工把字鐫上,制成壹匾。堂成的壹天,我在這匾上掛個彩球,把它高高地懸在妳的中央。這時想妳壹定比我更加歡喜。

後來我又請弘壹法師把《大智度論·十喻贊》寫成壹堂大屏,托杭州翰墨林裝裱了,掛在妳的兩旁。匾額下面,掛著吳昌碩繪的老梅中堂。中堂旁邊,又是弘壹法師寫的壹副大對聯,文為《華嚴經》句:"欲為諸法本,心如工畫師。"大對聯的旁面又掛上我自己寫的小對聯,用杜詩句:"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中央間內,就用以上這幾種壁飾,此外毫無別的流俗的瑣碎的掛物,堂堂莊嚴,落落大方,與妳的性格很是調和。東面間裏,掛的都是沈之培的墨跡,和幾幅古畫。

西面壹間是我的南書房,四壁圖書之外,風琴上又掛著弘壹法師的長對,文曰:"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最近對面又掛著我自己寫的小對,用王荊公之妹長安縣君的詩句:"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

"因為我家不裝電燈,(因為電燈十壹時即熄,且無火表)用火油燈。我的親戚老友常到我家閑談平生,清茶之外,佐以小酌,直至上燈不散。油燈的暗淡和平的光度與妳的建築的親和力,籠罩了座中人的感情,使他們十分安心,談話娓娓不倦。故我認為油燈是與妳全體很調和的。

總之,我給妳賦形,非常註意妳全體的調和,因為妳處在石門灣這個古風的小市鎮中,所以我不給妳穿洋裝,而給妳穿最合理的中國裝,使妳與環境調和。因為妳不穿洋裝,所以我不給妳配置摩登家具,而親繪圖樣,請木工特制最合理的中國式家具,使妳內外完全調和。

記得有壹次,上海的友人要買壹個木雕的捧茶盤的黑人送我,叫我放在室中的沙發椅子旁邊。我婉言謝絕了。因為我覺得這家具與妳的全身很不調和,與妳的精神更相反對。妳的全身簡單樸素,堅固合理;這東西卻怪異而輕巧。

妳的精神和平幸福,這東西以黑奴為俑,殘忍而非人道。凡類於這東西的東西,皆不容於緣緣堂中。故妳是靈肉完全調和的壹件藝術品!我同妳相處雖然只有五年,這五年的生活,真足夠使我回想:

春天,兩株重瓣桃戴了滿頭的花,在妳的門前站崗。門內朱欄映著粉墻,薔薇襯著綠葉。院中的秋千亭亭地站著,檐下的鐵馬丁東地唱著。堂前有呢喃的燕語,窗中傳出弄剪刀的聲音。這壹片和平幸福的光景,使我永遠不忘。

夏天,紅了的櫻桃與綠了的芭蕉在堂前作成強烈的對比,向人暗示"無常"的至理。葡萄棚上的新葉把室中的人物映成青色,添上了壹層畫意。垂簾外時見參差的人影,秋千架上常有和樂的笑語。門前剛才挑過壹擔"新市水蜜桃",又挑來了壹擔"桐鄉醉李"。

堂前喊壹聲"開西瓜了!"霎時間樓上樓下走出來許多兄弟姊妹。傍晚來壹個客人,芭蕉蔭下立刻擺起小酌的座位。這壹種歡喜暢快的生活,使我永遠不忘。

秋天,芭蕉的長大的葉子高出墻外,又在堂前蓋造壹個重疊的綠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斷地有孩子們爬上爬下。窗前的幾上不斷地供著壹盆本產的葡萄。夜間明月照著高樓,樓下的水門汀好像壹片湖光。四壁的秋蟲齊聲合奏,在枕上聽來渾似管弦樂合奏。這壹種安閑舒適的情況,使我永遠不忘。

冬天,南向的高樓中壹天到晚曬著太陽。溫暖的炭爐裏不斷地煎著茶湯。我們全家壹桌人坐在太陽裏吃冬舂米飯,吃到後來都要出汗解衣裳。廊下堆著許多曬幹的芋頭,屋角裏擺著兩三缸新米酒,菜櫥裏還有自制的臭豆腐幹和黴千張。

星期六的晚上,孩子們陪著我寫作到夜深,常在火爐裏煨些年糕,洋竈上煮些雞蛋來充冬夜的饑腸。這壹種溫暖安逸的趣味,使我永遠不忘。

妳是我安息之所。妳是我的歸宿之處。我正想在妳的懷裏度我的晚年,我準備在妳的正寢裏壽終。誰知妳的年齡還不滿六歲,忽被暴敵所摧殘,使我流離失所,從此不得與妳再見!

百度百科-緣緣堂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