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壹,詩詞中的用韻叫做押韻(壓韻),也叫“葉(xié)韻”,是語音學上的名詞.
從《詩經》、《楚辭》到後來的詩、詞、曲,包括民歌、歌詞、戲曲,只要是吟詠歌唱的,沒有不押韻的.韻又叫“轍”,押韻又叫“合轍”,所以人們常說“合轍押韻”.
所謂韻,大體就是漢語拼音音節中的韻母,押韻就是把同壹個韻部(韻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詩歌(包括詞曲)規定的固定位置,壹般都用在偶數句最後壹個字末尾,這樣就構成了押韻,所以又叫韻腳.
漢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來的,壹個字(音節)壹般都有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聲在前,韻在後,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寫成“zhōng”,還有壹些字和它的韻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們都是同壹韻部裏的同韻字.凡是同韻字就可以用為韻腳押韻.(字下帶點的字是入聲字,下同)例如:
陸遊(宋)《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āi),尚思為國戍輪臺(tái).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lái).
句中的“哀”、“臺”、“來”,它們的韻母都是“āi”,構成押韻.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韻的.
在漢語語音單韻母a、o、e的前面,還可以有i、u、ü這些韻頭,有了韻頭又可以組成若幹韻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們雖然韻頭不同,但主要的韻母(韻腹)相同,也是同韻字.例如:
範成大(宋)《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耕田夜績麻(má),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徬桑陰學種瓜(guā)
杜牧(唐)《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chén),流水無情草自春(chūn).
日暮東風怨啼鳥, 落花猶似墜樓人(rén).
“塵”、“春”、“人”,都是押韻的平聲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韻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十壹真”裏的字,讀起來也是押韻的.
押韻是為了聲韻的和諧,構成詩詞的音樂美,也便於吟詠、歌唱、記憶和傳誦.
但是有時候我們誦讀古詩時,覺得詩中的韻腳讀起來並不押韻,感到有些別扭.應該知道這是因為語言的發展,語音有了變化的緣故,如果按過去的語音讀,那是押韻的、合轍的.當然今天讓現代漢語誦讀,自然就覺得不押韻了.
詩歌押韻自古就有,但將它格律化是從齊梁時期講究四聲開始,逐漸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達到了高峰.同韻相押(即音節中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是詩人根據當時的語音用韻,後來語音的變化越來越大,用韻也就有所不同了.
古人寫近體詩是嚴格依照韻書用韻的,漢字的音節,都有三個重要的因素:聲、韻、調.韻書就是依照音節聲、韻、調的不同情況把漢字編排起來的工具書.按字韻分部編排,每壹個韻部收有若幹同韻的字,以便寫作用韻時查閱,這樣的韻書實際上就是查閱詩韻的字典.
關於韻書據文獻考證,我國最早的壹些韻書,因為歷史的原因多已散失,並未流傳下來.到了隋代,陸發言繼承和總結了前代韻書的精華,編寫了《切韻》壹書,盛行於世.這部書***二百零六韻,因太繁細,不便於使用.唐人孫緬把《切韻》改為《唐韻》,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成了當時作詩用韻的官書,用韻的標準.到南宋時平水劉淵把同用的韻和並起來,編成壹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分成壹百零七韻.其後又有金人王文郁(山西平水)合並為壹百零六韻,被稱為“平水韻”,也就是壹般人說的《詩韻》,成為後世用韻的依據.康熙時代編輯的《佩文詩韻》和後來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都是根據“平水韻”整理而成的.
“平水韻”(佩文詩韻〉的韻目,***有壹百零六個韻部,現分列如下:
上平聲(十五韻)
壹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壹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下平聲(十五韻)
壹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壹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鹹
上 聲(二十九韻)
壹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壹珍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篠(筱)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ge) 二十壹馬 二十二養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xian)
去 聲(三十韻)
壹送 二宋 三絳 四置 五未 六禦 七迂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壹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願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壹個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入 聲(十七韻)
壹屋 二沃 三覺 四質 五物 六月 七曷(he)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壹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說明:
(壹)在韻書裏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這是因為平聲字多,故分為上下兩卷,無其他含義.
(二)韻部表示韻母的分類(種類),把同韻母的字歸在壹起,找出其中壹個字做為代表,就是所謂的韻部,如“壹東”、“二冬”等等.
“平水韻”在金、元以後的知識界,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寫近體詩有時還要按照“平水韻”用韻.至於某壹韻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參考後面的附錄《古詩韻常用字簡表》.
詩韻有寬有窄,韻部裏同韻字數量多的是寬韻,使用時有更多選擇的余地,用韻方便.字數少的叫窄韻,也叫險韻,使用時沒有更大的回旋的空間,不大方便,故沒有堅實的基礎和出人的才華,會感到有較大的困難.
我們今天寫近體詩,如果通曉古韻,自然可以依照《詩韻》用韻,否則就不壹定用古韻,可以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韻用韻.
目前我國詩詞界的宿老、專家們,在繼承“平水韻”的基礎上,通過***同研究集思廣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發表了《中華新韻》,把壹百零六個韻部合並為十四個韻部,大大方便了近體詩的用韻.盡管《中華新韻》還在逐步完善中,但它已經為詩韻改革、繁榮詩詞創作,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我國詩詞界的壹件大事.
附: 關於《中華新韻》的韻部,現簡介如下:
中華新韻(十四韻)韻目
壹麻 a ia ua
二波 o e uo
三皆 ie üe
四開 ai uai
五微 ei ui(uei)
六豪 ao iao
七尤 ou iu(iou)
八寒 an ian uan üan
九文 en in un ün
十唐 ang iang uang
十壹庚 eng ing(ieng) ong(ueng) iong(üeng)
十二齊 i er ü
十三支 (-i) (★)零聲母
十四姑 u
這十四個韻部中的漢字,刊登在二零零四年第六期《中華詩詞》上.《中華新韻》(十四韻)常用字簡表,見後面附錄二.
近體詩在用韻上我們主張“平水韻”和《中華新韻》雙軌並行,互不排斥和影響,作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同時我們大力提倡使用新韻.但應註意的是:在壹首詩作中新舊韻不能混用,用新韻要註明.如用舊韻仍要求不能鄰韻通押,不能出韻,否則就是混韻,這在創作時應引起重視.
關於平仄
詩詞格律的第二個要素是要講平仄,毛澤東同誌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什麽是平仄呢?
平仄是就漢字的聲調說的,是漢語音節聲調的研究.要學習平仄,首先必須知道四聲,所以要先從聲調說起.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這是漢語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和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是聲調的主要因素.漢字讀音古代就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種聲調,並把它們分成兩大類.平聲自成壹類,叫做“平”;上、去、入合為壹類,叫做“仄”.“仄”是不平的意思,“平”、“仄”是相互對立的兩大類.
現代漢語普通話也有四個聲調,它們是:
(壹)陰平聲 高平調
(二)陽平聲 中升調
(三)上 聲 降升調
(四)去 聲 高降調
古代漢語的四聲和今天普通話的四聲不完全相同,它高低、升降的具體形狀和讀法,現在已無法詳細知道了,但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個中平調,上聲是個升調,去聲是個降調,入聲是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有壹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說明了古四聲的讀法特點: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描述雖然是不明確、不科學的,但從中我們也可了解古四聲讀法的大概,那就是:平聲要平讀,不上揚也不下降,尾音自然延長;上聲從下向上讀,猛烈高亢,沒有尾音;去聲從上往下讀,尾音哀遠簡短;入聲發音板滯短促,出聲即收,毫無尾音.
古代的平聲,現在已分為陰平和陽平;上聲字,現在有壹部分變為去聲字;只有去聲字,現在仍為去聲;入聲字在某些地方方言中仍然保留著,但在普通話裏已經消失了.
我們現在以普通話為標準來劃分平仄,通過古今四聲的對比就十分清楚了:
普通話四聲:平聲(陰平、陽平)
仄聲(上聲、去聲)
古代的四聲:平聲(上平聲、下平聲)
仄聲(上聲、去聲、入聲)
普通話裏沒有入聲,古代入聲字都轉到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去了,這就是人們說的“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入聲字派入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
這樣看來,古平聲字盡管現在分為陰平和陽平,但仍然是平聲;上聲、去聲仍是仄聲,這些都不必用心去記.只剩下壹個入聲,入聲派入上聲、去聲中的仍然是仄聲,也可不去理睬,要辨認的是入聲派入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即可,而這類字數量並不太多,不難記憶.更何況《中華新韻》(十四韻)中把入派三聲的入聲字都整理得很清楚,已附在相關的韻部中,查用起來極為方便,入聲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詩詞是壹種可以詠唱的文學形式,講究平仄可以構成聲調高低、升降和長短輕重、抑揚頓挫、優美動聽的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美,增強了詩詞聲情並茂的表達效果.
知道了四聲,平仄就好解釋了.平,就是平聲(上、下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平仄是詩詞格律中壹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平和仄這兩種聲調在詩詞語句中交錯使用著,使聲調多樣化,避免了平淡和單調,因而詩詞作品讀起來鏗鏘悅耳、優美動聽.
但平、仄在詩詞中是如何交錯使用的呢?簡單地說:
第壹:平仄在本句中是交互(交錯、交替)使用的.
第二: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使用的.
如 杜甫(唐)《春望》首聯兩句: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它們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平.
第壹句是仄起,仄仄(國破)後面跟著平平(山河),最後壹個音節又是仄聲(在).這就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第二句是平起,平平(城春)後面跟著仄仄(草木),最後壹個音節又是平聲(深).這也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但如果這兩句做為壹聯成為對句的話,那麽“國破”對“城春”,是仄仄對平平;“山河”對“草木”,卻是平平對仄仄;句末的“在”對“深”又是仄對平.這就是平仄在對句中的對立使用.
不僅近體詩講究平仄(有些古體詩,像入律的古風也講平仄),就是詞、曲也離不開平仄,所以懂得了近體詩的平仄,學習詞和曲的平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節 關於對仗
(壹)什麽叫對仗
對仗又叫對偶、駢偶,古代的儀仗隊都是兩兩相對的,這就是“對仗”這個詞語的來源.對仗是壹種修辭方法,也是詩詞格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仗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相互映襯、對比,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壹般來說,對仗是指上(出句)下(對句)兩句相對,構成壹聯,所以詩中對仗的壹聯也可叫“對聯”(對子).
詩中的對仗,主要是字面相對,不壹定句子結構也完全壹致(當然結構相同更好,只是有時難於做到而已),壹聯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對,詞性相同,意思相類、相關或相反.出句、對句的字,尤其是同壹字位上的字和句尾押韻的字不能重復(相同).
律詩和絕句是非常講究對仗的.如王之渙(唐)《登鸛雀樓》的首聯: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出句、對句都是五言句,字數相等.“白日”對“黃河”,是主語對主語,名詞相對;“盡”對“流”,謂語對謂語,動詞相對;“依山”對“入海”,狀語對狀語,動賓詞組相對,分別修飾和形容動詞“盡”和“流”的具體狀態.詩句的意思是:太陽依徬著遠山落下去了,黃河向大海洶湧奔流.兩句的結構和詞性完全相對.其平仄格式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仄也完全對立,這是最工整、最標準的對仗句.
對仗的基礎是詞的分類,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的分類大致可分為九類:
⒈名詞 ⒉形容詞 ⒊動詞 ⒋數目詞 ⒌副詞 ⒍虛詞 ⒎代詞 ⒏方位詞 ⒐顏色詞.
同類的詞才可以組成對仗.
但下面的幾種情況要引起註意:
⒈數目詞 除數量詞壹、二、三……萬、億等以外,如孤、半、獨、雙、單、群、匹等,也是數量詞,它們自成壹類,壹般不和其它的詞相對.
⒉顏色詞 自成壹類,不和其它的詞相對.
⒊方位詞 自成壹類,不和別的詞相對.
⒋形容詞和不及物動詞可以相對,組成對偶.
⒌連綿字只能和詞性相同的連綿字相對,如:“鸚鵡”、“鴛鴦”等,這是名詞性連綿字;“逶迤”、“磅礴”等,這是形容性連綿字;“躊躇”、“踴躍”等,這是動詞性連綿字.不同詞性的連綿字壹般是不能相對的.
⒍疊字詞、雙聲詞、疊韻詞,都應是各自為對.
⒎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均應各自為對.
為使對仗工整,名詞還可以細分為若幹小類:
⒈天文類:天、日、月、星、辰、雲、霧、風、雨、霞、宇、靄等.
⒉地理類:山、海、河、野、地、路、嶺、江、峰、郊、嶂、洋等.
⒊時令類:時、年、晝、夜、月、分、日、秒、春、晨、秋、寒等.
⒋器用類:舟、船、盤、盞、刀、戈、燈、鼓、屏、棹、鏡、杯等.
⒌服飾類:衣、冠、巾、帶、盔、衫、裘、鞋、襖、袍、釵、鐲等.
⒍動物類:犬、雞、馬、猿、虎、鷹、龍、獅、象、牛、兔、鼠等.
⒎植物類:草、木、桃、梨、書、竹、麥、枝、菊、松、葉、柳等.
⒏人倫類:父、子、兒、孫、友、女、叔、侄、婿、姑、舅、兄等.
⒐人事類:情、名、祿、恩、仇、慚、寵、誌、利、妒、德、等.
⒑形體類:身、頭、指、法、心、肝、手、爪、唇、眉、胸、足等.
⒒宮室類:房、門、窗、臺、閣、壇、宮、樓、殿、亭、榭、闕等.
⒓幹支類: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醜等.
⒔代名類:吾、我、子、熟、爾、彼、君、誰、伊、余、他、之等.
⒕方位類:東、西、南、北、前、後、左、右、邊、角、內、外等.
⒖數量類:壹、二、三、四、五、六、七、八、千、億、群、兩等.
⒗顏色類:朱、尺、綠、紅、白、黑、紫、青、藍、灰、丹、黃等.
⒘文藝類:詩、詞、歌、賦、書、畫、典、章、文、句、簡、筆等.
⒙專有名詞類:具體的人名、地名等.
這些小類如能組成對仗則更顯工穩與巧妙.
這裏順便解釋壹下,我們平常說的對聯(對子),也叫楹聯,律詩中對仗工整的壹聯,也可以用為對聯.所以對聯也要符合對仗的標準和要求(當然對聯更有它自己的格律要求).如我們熟悉的壹幅春聯:
五風十雨皆為瑞,
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春聯出句、對句,字數相等,用字對仗工整,平仄相互對立: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詞性和修辭來說,它的對仗很工整:“五風十雨”對“萬紫千紅”是兩個形容性成語相對,也是主語相對;“五風”、“十雨”和“萬紫”、“千紅”,都是形容性的偏正詞組,分別在句中自對,又是兩句相對;“皆為”、“總是”,是副詞和動詞構成的偏正詞組相對,也是謂語相對;“瑞”和“春”,是名詞賓語相對.
從句子結構看:
五風十雨(主語)皆為(謂語)瑞(賓語),
萬紫千紅(主語)總是(謂語)春(賓語).
上下兩句對仗十分工整、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