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宋)王安石《商·
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市民,他家世代務農。當鐘勇五歲的時候,他不知道書寫工具。突然有壹天,鐘勇哭著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訝,並向鄰居借了那些東西。鐘勇立即寫了四個句子,並寫上了自己的名字。此詩旨在供養父母,團結同宗之人,供全鎮士子觀賞。
從那時起,當他被分配寫壹首詩的事情時,方仲永可以立刻完成它,這首詩的文采和真實性值得欣賞。同郡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訝,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成了客人,還有人出錢買了鐘勇的詩。方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是有利可圖的,所以他每天帶領鐘勇去拜訪同壹個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早就聽說了。在明道時代,我跟隨我已故的父親回到我的家鄉,在我叔叔家見到了方仲永。他十二三歲。我讓他寫詩,他寫的詩已經比不上他以前的名氣了。七年後,我從揚州回來,又去了舅舅家。我問起方仲永,回答說:“他的才華已經消失了,他和普通人沒什麽區別。”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聰明才智是與生俱來的。他的才華比壹般有才華的人強多了;但最後因為後天接受的教育不符合要求,他成了壹個普通人。
他的天賦太好了,沒有經過正常的後天教育,就成了壹個普通人;那麽,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是普通人,沒有接受過後天的教育的人,就能成為普通人嗎?
2.江郎筋疲力盡了
出自鐘嶸的詩(魏晉)
南朝的江淹年輕時就成了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受到高度贊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文章不如以前了,也退步了很多。他的詩平淡無奇,時間久了還是壹個字都寫不出來。偶爾靈感來了,寫詩,但是句子幹巴巴的,內容平淡無奇。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用光了,而是他做官以後,壹方面忙於政務,另壹方面又以仕途為榮,不需要自己動筆,所以就沒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變得低人壹等,缺乏才華。
3.劉禪
劉備的兒子劉禪在劉備死後繼承了王位,成了蜀國的皇帝。軍務托付給諸葛亮、蔣琬等人。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無力控制朝政,宦官黃浩開始獨攬大權,蜀國逐漸衰落。魏大舉進攻蜀國後,投降,舉家遷往洛陽,封他為安樂公,幾年後去世。
劉禪平庸無能。在他統治的早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家事務。他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都被打敗了。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祎輔佐朝廷。他們遵循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內部團結,不輕易打仗。壹度,蜀國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
蔣琬、費祎之後,姜維上臺,屢戰魏,消耗國力。自從諸葛亮死後,劉禪變得更加昏庸,貪圖享樂,不顧國家大事。宦官黃浩趁機厚此薄彼,大權獨攬,為壹己私利結成小集團,在日本朝政無方。連姜維也自請到棧(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避禍。至此,蜀國的根基已經大為動搖。
以上事跡給人們帶來了什麽:
後天教育對壹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神童和天才,沒有適當的環境和持續的努力,是不可能成為天才甚至退化為庸才的。即使不是天才,只要後天足夠努力,最終也會成為人才,超越那些所謂的天才,贏得人們的尊重。
天賦固然重要,但是沒有良好的後天努力,再好的天賦也發揮不出來。也告訴我們,努力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壹個人能不能成為有用的人,跟天賦有關,也跟後天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