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四紀地質和地貌進行科學研究始於 18 世紀的歐洲,但中國很早就產生了對水文、氣候和地貌的啟蒙研究。3000 年前我國人民就已對黃河流域的降水性質、農作物品種、被狩獵動物有所記載。在西周的 《詩經·大雅·篤公流》中,已有 “崗”(丘陵)、 “塬”(平原)、“隰”(低濕地)等 3 種地貌的分類。成書於公元前四至三世紀的 《尚書》中的 《禹貢》篇描述了我國九州內的山川大勢和土壤類型。北魏的酈道元所著 《水經註》(公元六世紀)詳細記載了黃河、長江和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的地形、氣候等特征。宋朝沈括根據野外觀察完成的《夢溪筆談》,提出了清晰的海陸變遷和黃土侵蝕搬運、堆積的觀點。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 ~1641)對我國南方地區地貌的類型、分布、成因等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記載,後人把他的觀察整理成我國著名的地貌著作 《徐霞客遊記》。到了清初,孫蘭對地貌的形成提出了 “變盈流謙”的觀點,即堆積會使地貌變高(變盈),侵蝕會使高地夷平(流謙),他還認為地貌的作用力是 “因時而變,因變而變,因人而變”的,從地貌形成的動力學角度論述了地貌的形成和變化。
第四紀地質學的創立始於歐洲。在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歐洲的壹些地質學家對分布於基巖之上的松散沈積物進行了研究,當時稱為漂積物(drift)。受 《聖經》的影響,19 世紀 20年代的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1784~1856)及賽德威克(Adam Sedgwick,1785~1873)提出了這些漂積物形成的洪積理論,曼特爾(Gideon Mantell,1790~1852)還把較老的部分稱為洪積層(diluvium),較新的部分稱為沖積層(alluvium)。但隨著 19 世紀初極地和高山探險工作的開展,人們直接觀察到了冰川的搬運與堆積作用,於是提出了漂積形成的冰川理論。所以,這個時期的佩羅廷(Jean-Pierre Perraudin,1767~1858)、韋內茨(Ignaz Venetz,1788~1859)、 沙 爾 龐捷(Jean de Charpentier,1786~1855 )及 阿 加 西 斯(Louis Agassiz,1807~1873)把瑞土境內漂礫解釋為冰川成因。
第四紀這個名稱出自法國的壹位地質學家,德努瓦耶(J. Desnoyers,1800 ~1887)在研究法國巴黎盆地的地質時,於 1829 年將該盆地覆於第三紀地層之上的松散堆積物命名為第四系(Quaternary System),將形成這套堆積物的時代稱為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與當時劃分出的第壹紀、第二紀、第三紀並稱,作為地球歷史的壹個時代。直到 1881 年,在第二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第四紀這個名稱才被正式接納,並沿用至今。
差不多在同壹個時期,英國的著名地質學家萊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根據含現代動物種屬的多少,把松散堆積物劃分為更新統和全新統。在 1839 年,進壹步提出了更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Holocene)。這與先前由福布斯(Forbes)(1846)提出的冰川世(Glacial epoch)和 冰 後 期(Post glacial)相對 應。在 19 世 紀 後 半葉,默 奇 森(RoderickMurchisen)提出了第四紀為 “冰河期”。後來,還有些人提出了 “冰川紀”、 “人類紀”、 “靈生紀”等名稱,但壹直沒有被廣泛使用。
19 世紀 50 年代開始對冰川堆積物進行地層學研究,發現過去的冰流或冰川曾不止壹次地擴展。到了 19 世紀後半期,多數學者建立了多冰期的概念。1877 年蓋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在東英吉利亞(East Anglia)建 立 了 4 次 冰 期。1909 年 彭 克(Albrecht Penck,1858~1945)及布呂克納(E. Brückner)於阿爾卑斯建立了 4 次冰期。此後在世界各地也先後建立了 4 次冰期。到這個時期,第四紀地質學的壹些基本概念和壹些基本理論已經確立。
20 世紀 30 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根據廬山冰磧物的風化程度、接觸關系及地貌特征首次劃分出中國的 3 次冰期。
地貌學的啟蒙早於第四紀地質學,但比較系統的描述或論述開始於 18 世紀中葉。在 1749 ~1788 年,法國博物學家布豐(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在他的巨著 《自然史》中對地表的地形起伏和河流侵蝕進行了科學探討。後來,英國的地質學家赫頓(James Hutton,1726~1797)在 《地球的學說》(1788)中對河流的侵蝕進行了系統闡述。對地貌學的創立做出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和德國的彭克父子(Albrecht Penck,1858 ~1945; Walther Penck,1888 ~1923)。戴維斯在 1899 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環學說,認為地貌是構造、營力和時間(侵蝕階段)的函數。構造運動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蝕下,經歷了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 3 個階段。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為 “準平原”。彭克的 《地貌分析》(1924)提出地貌是內外力同時相互作用下的產物,註意到剝蝕過程與地殼垂直運動的關系,認為山坡形態(凸形坡、凹形坡、直線坡)取決於構造(上升)運動與剝蝕作用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
經過這段時間的探索,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基本概念已經形成,壹些基本理論也已經確立,但進展十分緩慢。20 世紀 40 年代以後,隨著測年技術、古地磁、深海氧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研究的突破,第四紀地質學才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