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來到海上雲臺山時,已經過了中午。我們選擇從長約2公裏的深山峽谷萬壽谷乘車爬山。它因峽谷南部的萬壽山而得名。山谷裏植被茂盛,空氣清新,非常原始。沿途會看到很多壽字石雕,青山,幽谷,奇石,樹林,石橋,水池。只能在車上匆匆看壹眼,壹開始還想著溜達下山。
雲臺山海拔只有605米,但盤山公路陡峭曲折。山路轉了18多個彎,車行道壹側有壹條步行木棧道。車子駛出萬壽谷景區,山越來越開闊,車子繞著山壹路繞到山頂。初冬時節,天空特別晴朗開闊,山的壹邊空空如也,沒有樹枝的遮擋。擡頭,感覺車要上天了,車在繞山上升。每次轉圈,都覺得快要到天門了,清新的空氣伴隨著冷空氣。就這樣,我壹路高高興興地到達了雲頂景區。陰沈沈的海山上,景區入口處鐫刻著蘇軾的詩詞。
進入景區,妳會看到壹棵老樹,昂著頭。樹上長滿了老藤,樹幹上布滿了皺紋和滄桑。頂端未落的葉子顯示了老樹的鮮活生命。幾乎在每個景點,老樹都會被視為神奇的許願樹,這裏也不例外。樹上系著紅色的祈禱帶。
沿著旅遊指示牌走,從水泥路到石板路再到木棧道,初冬的路面和天空格外純凈,壹路上會遇到很多草屋和石凳。草屋雖然看起來有些簡陋,但卻給人壹種原始淳樸的感覺,仿佛走進了海邊的童話村莊。
來到第壹眼,從遠處看,就像壹塊大石頭被斧頭劈開。高個子應該側身或低著頭進入。雖然這只是壹個很窄的縫隙,但是裏面有壹個洞。穿過壹條狹窄的縫隙,就像壹個半封閉的大型露天洞穴。天空豁然開朗,海風迎面吹來,別提多爽了。透過石縫轉身的那壹瞬間,我看到了巖石背面的石雕,上面寫著“浪翻雲尋海,藍天萬裏好揚帆。”這個場景是最合適的。
天空壹瞥之後,正對著海拔518米的櫻樹峰。面朝大海,視野開闊。是爬山看日出的絕佳去處。站在這裏,妳可以迎接清晨的第壹縷陽光。站在山頂,面朝東方,城市、港口、碼頭壹覽無余。只是因為季節和天氣的原因,海上霧氣彌漫,天際線不是很清晰,碼頭上的集裝箱排列整齊,海中的島嶼若隱若現,島峰漂浮在霧蒙蒙的海面上,風帆迎向天空。幸運的話,妳會看到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觀。
櫻樹峰不僅僅是看海和港灣,還側身向西北。從遠處可以看到雲臺神鷹盤踞在懸空棧道的壹端。禿鷹引以為傲的山峰,就是我們要去的雲臺山景區的精華——雲峰。
海上雲臺山景區較小,面積40.78平方公裏,景點相對集中。石板路和木棧道將所有景點連接起來,木質圍欄的懸空觀景臺是海天壹色的全景。海天壹色的觀景臺建在懸崖頂上,依山面海,在天空中蔚為壯觀。與雲中漫步的懸棧道、吊橋、廊橋相連,直通爾瑪斯特峰。觀景臺是沿山懸空的,感覺離海更近。觀景臺上有望遠鏡投幣,海州灣、香港島城、山海奇觀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從海上和天空向前看,在踏上天橋之前,我遇到了壹股清泉。這是壹般的春天。泉水雖小,卻清澈見底。這是萬依將軍在抗日戰爭期間指揮連雲港保衛戰時下令建造的。我覺得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部隊的用水問題。將軍泉的位置極好。向前走壹步,在空中沖浪,然後轉身,看到大海和天空。連雲港之戰沈重打擊了日軍,將軍泉也被當地人稱為萬泉(滿)水。
通往雲峰的橋是雲中的步行橋。可惜我們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雖然海面上還霧氣蒙蒙,但山谷裏的雲已經散去,再也體驗不到人在雲中遊的感覺了。然後在橋上留個圖,後面是神鷹鎮守,前面是靈芝獻花,還有個小仙女。
雲頂步行橋的壹端是雲臺神鷹,遊過海峽,與連島對峙。這裏山勢雄偉,海波與山色交相輝映。這只禿鷹從另壹個角度看有點像穴居人。
從遠處看,禿鷹似乎不大。走近壹看,發現是壹只巨鷹。幾個人都很高。讓我們在禿鷹巖石下照張相。這是曾經守護靈芝的神鷹,所以我安然無恙!
雲海神鷹對面的鐵血峰,是連雲港保衛戰的舊址。1938年,萬依將軍率領667團在這裏與日寇展開激戰,阻止了日寇從海上入侵連雲港,把敵人擋在了海上。289天,日軍從未過線,這在徐州會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此便是“不怕壹萬,就怕萬壹(易)從前的將軍泉是當時挖的,如今泉水依然清澈,取之不盡。所以海上雲臺山不僅是仙山,也是英雄山。曾經炮火連天的戰場,現在變成了美麗的風景點。我們不能忘記,這條壯麗的山河是許多人浴血保護的結果!愛撫現在更像是在想過去,妳不可能快樂!
拜完神鷹,雲頂的風好像更大了。從海上吹來的風有點冷,但卻擋不住遊客的興致。行人不斷踩著木棧道,腳下壹片空曠的聲音,壹直到觀島臺。觀景臺越深,感覺離海越近。
獨壹無二的兩桅兩峰的觀城臺,巍峨的建築,迷蒙的大海,整裝待發的船只,排列整齊的集裝箱,若隱若現的島嶼,縱橫交錯的道路,讓妳“山、海、港、島、城”五景盡收眼底。
木棧道和石板路環繞著雲峰。我們從木棧道逆時針走,從島嶼觀景臺到城市觀景臺。這是城市觀景臺右側的石板路。如果我們從這裏下去,我們將繞過雲峰,回到申英巖。我的同行朋友在島嶼觀景臺等我,所以我在城市觀景臺周圍看了看,然後回到了島嶼觀景臺。我經過桅桿峰平臺上的桅桿尖,那是我當年抗擊日寇的地方。它由石板堆砌而成。它看起來像壹個炮兵掩體,沒有照片。
雲臺山海上仙山之名並非虛名。這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我不敢歡呼跳躍,仿佛壹只手就能伸向天空,壹只腳就能飛向天空。突然想起蘇軾的詩“想乘風回家,又怕高了涼……”背了幾十年的詩,在這仙山上第壹次有了這麽微妙的感覺!
到達桅桿頂端,雲臺山四面環海,就像壹艘巨大的船在海上破浪前進。巍峨的山峰猶如高聳的桅桿直插藍天,故名“桅尖”。* * *有三個山峰,分別叫大桅尖、二桅尖和三桅尖。我們來到了第二個桅桿頂端。《旗桿上的詩》是清代唐坤吉題寫的。“仙船入古雲臺,至海百尺桅尖。”後面那個不太好辨認。拍張照片,仔細辨認。
爬上仙山,坐在平臺上。噓!在這裏,“我不敢大聲說話,怕嚇到人。”
海上雲臺不僅是仙山,也是佛國。在雲臺山的中部,有壹座雄偉的寺廟——法啟寺。自古被譽為“海上四大名靈”之壹的法棲寺,背靠青山,面朝大海。是“佛從海上來,法器第壹寺”的有力佐證,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上佛教的傳入。看著山下的公路,壹排紅色的寺廟從山上斜掛下來,來到眼前,依然被它的雄偉所震撼!我悄悄解開我的彩色絲巾,才進入寺廟。
關於雲臺山的故事和風景太多了。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從法啟寺出來就下山了。五道寺和陶淵明文化園沒去。在上山的路上,我們在山路拐角處看到了陶淵明文化園。大拱門矗立在公路的高處,後面是壹個山谷。若隱若現的雲從谷底升起來,輕輕地四處遊動。拱門的柱子直入藍天。當時那個位置,陽光不是很刺眼。牌坊籠罩著壹層光暈,瞥壹眼墻角,真的讓我感覺置身仙境。可惜錯過了在悟道寺修行的尼姑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俗話說山不高,但有仙,好像是海上雲臺山,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的仙境。從我們從小讀到的童話故事來看,似乎所有童話的起源都是從東海仙境開始的。從聽老人說,徐福帶領少男少女走向東方,小時候讀了無數遍的《西遊記》和《鏡花緣》就以東海的郭華和雲臺山為背景。古代獨特的山海奇觀、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罕見的人,再加上當時無法用科學解釋的海洋和城市建築,這裏可能真的有人居住。當大部分景點都變成了喧鬧的商業場所,在東海壹隅的大秦古島找到這樣壹個充滿童話色彩的地方,實屬不易!仙山佛國,海上雲臺山!(壹路上,眼睛看不到風景,那種仙氣手機拍不到。忍不住拍了幾張照片,不想讓不必要的東西擾亂我在仙境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