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玲/執教並整理
壹、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師:清代才子張潮有言:“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這節課,老師要帶大家穿越到唐朝,跟著柳宗元壹起去看看永州的山水——小石潭。(板書課題及作者)此行我們有三個目的,壹是欣賞小石潭的美景,二是體悟柳宗元對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讓同學們學到寫作的技法。(板書:景,情,技)
二、朗讀課文,欣賞美景。
1、壹讀,讀準字音,分享新知。
師: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處,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課文,壹邊讀壹邊將自己學到的新的字詞知識圈點勾畫出來,壹會兒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
師:我們開始分享妳獲得的新的字詞知識。從這個小組開始,每個人至少說壹個,不重復,開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兩點水。
(生3-10分別分享了坻、嵁、參差、俶、悄愴、翕、卷、龔等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2、二讀,讀準節奏,讀出美感。
師:剛才大家自由讀了,老師無法判斷大家朗讀水平究竟如何,請同學們把書拿起來,老師給大家放段音樂,我們壹起美美地朗讀,讀準停頓,註意節奏。(播放《出水蓮》古箏音樂,生大聲齊讀課文)
3、三讀,觀賞畫面,體悟情感。
師:讀得非常準確,可是老師覺得缺少壹點情味。假如妳是柳宗元,遊了小石潭寫下這篇文章,在這裏和大家分享,妳寫得這麽美,讀的時候應該是什麽感覺呢?
生:自我欣賞!
師:對啦!下面老師給大家範讀壹遍,請大家聽著音樂,看著小石潭的美景,感受壹下什麽叫自我欣賞。(師誦讀課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圖畫及文字,配樂。生齊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妳們想不想帶著這種情感,看著畫面想象著小石潭的美景,再讀壹遍?
生(齊):想!
師:好!給妳們機會! (生齊帶著感情朗讀)
師:這次老師覺得妳們讀得很投入,不但讀出了自我欣賞的感覺,而且讀出了對美景的喜愛之情,令人陶醉。
4、四讀,尋訪美景,概括內容。
師:我們讀完了,發現《小石潭記》其實就是柳宗元將去小石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了,如果老師讓妳給題目加壹個字,哪個字最恰當?
生(齊):遊!
師:它其實就是壹篇遊記。那麽,誰給大家說說何謂遊記?
生11:我認為就是去壹個地方遊玩,然後把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
師:說得很正確。那麽我們壹般去哪兒遊玩?
生(七嘴八舌):景色優美的地方,名勝古跡……
師:去遊玩以後,我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就是壹篇遊記。倘使我們在寫遊記時抓住景物特點,並按照壹定的順序去寫,絕對就是壹篇優美的遊記。那麽柳宗元遊小石潭時見到了哪些景物呢?請同學們迅速在課文中尋找美景,每種景物用壹個字表示出來。發現什麽就說什麽,不要重復,從這位同學開始說。
生12:竹。
師:竹(板書)
(生13—19,依次說了潭、溪、魚、石、樹、岸、水等)
師: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幾段?
生(齊):1-3段!
師:那麽,就讓我們再讀讀1-3段,看這些竹,樹,石,水,魚,溪、岸都有什麽樣的特點。選擇妳最喜歡的壹種景物,在書上做旁批,寫出它的特點。老師給大家做壹個示範,我最喜歡水:“小石潭的水是多麽美啊!它的聲音如鳴佩環,清脆悅耳。妳看,連魚遊動都好像在空中壹樣,它是多麽的清澈啊!”
師:請同學們抓住特點,寫下妳的旁批。如果哪位同學覺得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妳可以舉手示意壹下,老師就會給予妳幫助。絕對不允許別人在行動,而妳只心動。(生在書上旁批)
生20:我讀了關於樹的描寫,聯想到了:青翠的樹林郁郁蔥蔥,走進樹林,神清氣爽,心情壹下子好了起來。
師:妳寫得太好了。能調動自己想象和感官,寫出了樹的郁郁蔥蔥,讓妳感到神清氣爽,心情壹下子就變好了,融入了感受。
生21:我覺得溪水描寫得非常好,因為他說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明滅可見。它就像壹條透明的帶子壹樣,十分的清澈,壹直飄向遠方,給人壹種柔和柔美的感覺。
師:妳抓住了溪水的形和色,運用比喻,把小溪比作透明清澈的帶子,壹個“飄”字,輕盈而有動感。
生22:我寫的是石。近岸的石頭露出水面,細膩光滑,閃著瑩潤的光芒,魚兒在石底穿梭,細密的青苔隱隱可見;池中的石頭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被水洗得五彩斑斕,讓人聯想到了櫥窗裏美麗的寶石。
師:哇!老師覺得妳的想象力好豐富,妳的詞匯量真的很豐富,掌聲送給小才女。
生23:我寫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寫小溪的時候,給人壹種優美的感覺。
師:小溪是什麽樣子的?
生24:蜿蜒曲折的。
師:文中用哪四個字形容的?
生(齊):鬥折蛇行。
師:那麽“鬥”的意思是什麽啊?
生(齊):北鬥星。
師:蛇就是蛇,那它在這裏就是壹個比喻,說誰像北鬥星壹樣曲折,像蛇壹樣蜿蜒?
生(齊):溪水。
師:同學們可以在前面加壹個字“溪”,溪鬥折蛇行。那麽註意這個“鬥”和“蛇”,因為它是比喻,在這裏可以理解為:“像北鬥星那樣,像蛇那樣。”看壹看還有沒有類似的用法呢?
生25:“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樣。
師:這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比喻嘛!在古漢語中這種現象叫做“名詞作狀語”。
師:美景賞得不錯。現在老師再給個難題挑戰壹下,請將景物特點濃縮成壹個字加在景物前面。竹的特點是什麽?
生(齊):翠!
(生依次在“樹”前加“青”,“石”前加“怪”,“水”前加“冽”)
師:魚呢?
生(齊):多!
師:哪壹句說魚多?
生(齊):潭中魚可百許頭。
師:“百”是什麽意思?
生:壹百。
師:“許”呢?
生:大約。
師:噢,是大約的意思啊?那“可”呢?
生:大約。
師:“可”是大約的意思,“許”是什麽意思呢?大家看今天來聽課的老師挺多的,我說“聽課者可二百許”,啥意思?
生:聽課的有二百來人。
師:那“許”表示什麽意思啊?
生:來。
師:“許”表約數,在這裏可以解釋為“來,多”。《核舟記》中描寫核舟時說“高可二黍許”,“可”和“許”我們都學過了,要會遷移,經常舉壹反三,積累的文言詞匯就越來越多。那麽小個潭,魚確實很多,魚的主要特點是“多”麽?
生28:樂!
師:這個更準確。咱們這節課聽課的人很多,但更重要的是我和大家學得快樂。百許頭無憂無慮的魚兒讓人覺得它們是十分快樂的。(在“魚”後面添上“樂”)溪有什麽特點?
生:折,彎。
師:折中帶貶,彎不優美,還可以換什麽詞來表示呢?
生29:曲!
師:妳思維很活躍。曲折嘛!(在“溪”後面添上“曲”)當然彎也可以,只是我們追求最佳!那麽岸是什麽樣子?
生:犬牙差互,差!
師:“參差”是個詞語,現在不能單獨使用,哪個詞能表示它的亂和交錯呢?
生30:雜!
師:可以,但是“雜”不能表示出互相交錯的意思啊!
生31:交錯,錯開,錯!
師:後面的同學說“錯”並作了解釋,我覺得有道理。(在“岸”後面板書“錯”)這些景物的特點大家都概括出來了,可是大家看黑板,老師覺得不工整,讀讀看。
生(齊):竹翠樹青;石怪水冽魚樂;溪曲岸錯。
師:加壹個詞,都變成六個字,例如:石潭竹翠樹青。
生32:有“石怪”了,用“小潭”更好。
師:妳有善於發現的眼睛,還有善思的頭腦,改得好!小潭竹翠樹青。(板書:小潭)“溪曲岸錯”前加什麽好呢?
(生交頭接耳,抓耳撓腮狀)
師:問渠那得清如許?
生(齊):為有源頭活水來。
師:柳宗元之所以看到“溪曲岸錯”,是因為他在尋找源頭啊!
生33:尋源!尋源溪曲岸錯。
師:思維敏捷!(板書:尋源)讓我們齊讀思維勞動的成果,凝練地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生(齊):小潭竹翠樹青,石怪水冽魚樂,尋源溪曲岸錯。
三、遊記尋蹤,學習寫法。
師:這麽優美的景色,作者是從哪裏出發,去欣賞美景的?
生(齊):小丘!
師:我們跟著柳宗元“從小丘西行”,“西”是什麽意思呢?
生(齊):向西!
師:很好!文中還有哪些方位詞需要這樣解釋?
生34:“潭西南而望”的“西南”要解釋成“向西南”。
生35:“下見小潭”的“下”要解釋成“向下”。
師:方位名詞放在動詞前面的時候,表示行為的方向,也是名詞作狀語的壹種形式。好!我們從小丘向西走了壹百二十步,景物發生了什麽變化?
生36:出現了篁竹!聽到了悅耳的水聲!
師:為了欣賞水,柳宗元怎麽做的?
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師:大家看,剛才出發的地方是小丘,現在站在潭邊,壹路走來,景物不斷變化,在遊記中這種寫法叫什麽?
生37:移步換景。(板書)
師:知識面很廣!現在我站在小石潭邊,向下看到了水和魚,尋找源頭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這個時候我移動了沒?
生:沒有!
師:我沒動,可是看到的景物變了沒?
生:變了!
師:什麽原因?
生38:眼睛在變!
師:老師的眼睛變成外國人的啦?(生笑)說準確。
生39:視線在變。
師:對呀,壹定要表意清楚準確。我向後看,看到這麽多老師;我向左邊看,看到這麽多戴眼鏡的小博士們。(肢體語言輔助)我人沒有變,腳步也沒移動,可是我看到的景物變了,這種寫法妳們知道嗎?
生40:定點觀景。(師板書)
師:在寫景物的時候,妳還發現有什麽寫法?(生面面相覷)
師:比如魚,剛去的時候魚是什麽狀態?用文中的詞句表述。
生(齊):佁然不動。
師:什麽意思?
生41:呆呆地停在水中不動。
師:魚在做什麽?猜猜看!
生42:睡覺!
生43:思考!
師:魚兒要麽睡覺,要麽若有所思的樣子。這是對它們的壹種什麽狀態的描寫?
生(齊):靜態!
師:正在這時人來了,聽見腳步聲了,它們怎麽做的?
生(齊):俶爾遠逝!
師:怎麽理解?
生44:忽然向遠處遊去。
師:發現人來了,害怕呀,趕緊逃!為什麽後來又“往來翕忽”?什麽意思?
生45:來來往往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
師:為什麽呢?
生46:因為柳宗元他們沒有惡意。
師:太對了!所以呢,這時候魚就仿佛在和人嬉戲。哪壹句表現出了這種情態?
生47:似與遊者相樂。
師:魚的樂和人的樂自然地融在了壹起。描寫魚的時候從“佁然不動”到“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什麽寫法?
生(齊):動靜結合!
師:所以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既要寫它的靜態,也要寫它的動態,做到動靜結合,這樣的話就更具情態,更有趣味。寫魚的時候,柳宗元只是寫了魚嗎?
生48:還寫了水的清澈。
師:從哪些詞句看出水清?
生4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生50:皆若空遊無所依。
師:就好像在空氣中遊壹樣。看不到水,透明清澈。柳宗元在這裏提到水了嗎?
生(齊):沒有。
師:寫魚是為了寫水的清澈。他通過描寫魚的影子和魚遊動的狀態表現出水的清澈,這種方法應該是什麽?
生51:裏外結合。
師:有點意思,不夠準確。比如現在妳們很安靜,可是我不直接說安靜,而是說連老師喘氣聲都聽得到,這是用什麽方法?
生:側面描寫。烘托。
師:對啦,以魚烘托水,就是側面烘托。(板書)其實這種寫法在《記承天寺夜遊》中蘇軾給我們展現過。想想看在描寫哪種景物的時候用到這種方法了?
生(齊):月光。
師:蘇軾沒有壹個字提到月,但通過院子裏的樹影讓我們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們寫作時可以嘗試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師:我們經常說情景交融,用這樣出色的方法描寫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樂!
師:“樂”很恰當,因為眼前的景用壹個最通俗的字概括就是?
生(齊):美!
師:景美人樂。如果是妳的話,妳會怎麽做啊?
生:拍照留念。流連忘返。
師:那時照相機還沒發明,柳宗元沒得拍,那他是不是流連忘返?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生(七嘴八舌):不是,從“不可久居”可以看出來。
師:對!那“不可久居”什麽意思?“可”是大約的意思嗎?
生(齊):不可以長時間的停留。不是,是“可以”!
師:對,這就是壹詞多義。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
生52:因為“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作者坐在潭邊,四周靜悄悄的沒有什麽人,寒氣透骨,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師:這種憂傷是因為什麽造成的?
生53:以其境過清!“以”的意思是“因為”。
師: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麽感受突然就不壹樣了呢?是什麽變了?
生(齊):心情變了。
師:是啊,其實景還是那個景,只是我們的心情變了,眼中的景也就變了。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心情是由樂轉淒。(板書:樂——淒)為什麽看著眼前的美景,柳宗元的心情會發生了變化呢?
生54:因為柳宗元被貶官了!
師:柳宗元被貶官,他能高興麽?妳了解的柳宗元是什麽樣的人?
生55:胸懷大誌,心系天下蒼生。
師:他胸懷大誌卻被貶官了,心情不好。開始心情還好著呢,看著美景怎麽壹會就突然轉變了?
生56:他覺得自己和小石潭相似。
師:怎麽個相似法?
生57:小石潭有優美的景色卻沒人欣賞,他是壹個人才卻無人賞識。
師:妳像壹個演講家,說得真好!小石潭這麽優美的景色無人來賞,柳宗元才華橫溢,胸懷大誌,不但得不到賞識,反而被貶成壹個無事可做的永州司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剛才這個同學把二者的相似點抓得很好,由小潭美景聯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滿腹經綸卻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變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壹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優美,而是怎樣的?
生58:淒清!
師:這個詞捕捉得很好。哪個詞可以表現出柳宗元的感受?
生59:憂傷,人憂傷!
師:明明去了幾個人?
生(齊):六個!
師:六個人,怎麽說寂寥無人?那時他自己特別的郁悶,得不到賞識,得不到別人的理解。他的感受應該是?
生60:孤獨寂寞!
師:“人憂傷”準確還是“人孤獨”貼切?
生(齊):孤獨!
師:景淒清,人孤獨!(板書)說到孤獨,我想到柳宗元的壹首詩《江雪》,齊背壹下。
生(齊):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註意這首詩裏有兩個字,壹個是“孤”,壹個是“獨”。當時柳宗元被貶永州,心情是格外的孤獨,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景為情生”。同學們還能找到這樣的例子麽?(生壹時無語)
師:舉個例子,比如說:秋天了,劉禹錫滿懷豪情,他看到是什麽樣的景?
生(齊):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師:漂泊天涯的遊子馬致遠看的是什麽樣的情形?
生(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同樣是在秋天,因為心情的不同所以看到情景不同。現在是什麽季節?
生(齊):春天。
師:鳥語花香的時候,但是在飽經離亂之苦、憂國憂民的杜甫眼中,春天是什麽樣的?
生(齊):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師:正確。同樣是春天景色,誰能說兩句表現心情好的詩句呢?
生61:杜甫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師:詩句說得極好,作者卻張冠李戴啦!這是《錢塘湖春行》中的詩句,作者是?
生62:白居易。
師:同樣的季節,看到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生(齊):心情不壹樣。
師: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小結全文,力爭成誦。
師:這節課我們跟著柳宗元壹起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學到了這些寫作的方法技巧,最後,讓我們壹起走近失意、郁悶卻不頹廢的柳宗元,在音樂聲中看著大屏幕上的美景,朗讀或者背誦,盤點收獲。
生:(齊讀課文)
師: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裏,希望同學們能學以致用,下課!謝謝同學們。
(發表於《語文教學通訊》2014年7-8月合刊)